马慧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行,教师逐步认识到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促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在深度阅读中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尝试找到并梳理文章脉络、讨论疑难问题和解决意见分歧等支点,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展开深度阅读,这样能让学生逐步深入探究,掌握阅读方法,并养成终身阅读的好习惯。
一、梳理行文思路,把握主旨
我在指导学生展开深入阅读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尝试先尝试把握住文章的文眼所在,而后随着这个文眼深入下去,搞清楚文章的线索,挖掘文章的主旨。这样学生就能在此基础上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这样能让学生先找到文章的脉络,而后参考文章的脉络了解作者的创作思路,继而对作者的写作风格有一定的认识。
必修二的《荷塘月色》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文章,在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散文时,我着重让学生尝试分析文章的行文线索,并在此基础上把握住文章的主旨。我首先提出问题:“作者说这几天颇不平静,那么,他又要如何排解这种不平静的心理呢?”在我的提醒下,学生开始梳理文章的脉络。如有学生提出:“一开始作者塑造了一个哄孩子睡觉的场景,十分宁静温馨,但是作者却感到烦闷,所以说明作者内心的不平静不是来自家庭,或许是来自当时的社会。”“那么作者又是如何寻找安静的呢?”学生思考后提出:“作者来到了外面闲逛,小路应该也给人宁静的感觉,但是作者却觉得十分阴森,这或许也是受到了内心不平静的影响。”“那么这种情况什么时候才得到了改观呢?”“作者看到了荷塘,感受到了荷塘的美好,因此内心渐渐地变得平静了。”在这样的分析中,学生逐步搞清楚作者如何写好情景交融的文章。
找到文章的脉络,将其作为支点探究全文,有助于学生沿着脉络搜索下去,对全文展开深入探究,这样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就会更为深刻。
二、立足疑难问题,主题探究
要展开深入阅读,不仅只能停留在文章的表面,而应该沿着文字深入下去展开理解,尝试搞清楚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在这种深入探究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疑问,我尝试将这些疑问处作为支点,鼓励学生积极展开主题探究活动,这样就能让学生在互动讨论中逐步深入下去,起到深度阅读的效果。
在学习必修四的《雷雨》时,不少学生都感到十分困惑:“《雷雨》中,周鲁两人是不是真的相爱呢,可是,他们的感情又显得怪怪的。”利用这个契机,我组织学生以“周鲁两人的情感”为主题进行探究,尝试自主解决这个问题。我首先提出问题:“鲁侍萍和周朴园对待对方的言语前后有什么不同的变化吗?尝试找出这些变化,说说这些变化来自何处。”如有学生提出:“我觉得周朴园对鲁侍萍还是有一定的情感的,但是由于周朴园的身份问题,他下意识地怀疑鲁侍萍对自己有别的企图,所以才会改变说话的语气。”还有学生提出:“周朴园其实内心是十分复杂的,有内心虚伪的一面,但是同时也有对于鲁侍萍的怀念,但是他对于鲁侍萍的爱是建立在不破坏自己美好生活的基础上的。一旦他认为鲁侍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就会下意识产生敌意。”在探究中,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展开主题探究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虽然心中有想法,但是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出来。此时我会对这些学生进行启发,促使学生尝试站在各种不同的角度展开主题探究。这样就能让学生积极展开思考,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三、面对见解分歧,多元反思
在展开深度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产生一些意见和分歧。我则巧妙地利用这个机会,将这些分歧作为支点,指导学生深入探究。我首先让学生冷静下来,找到支持自己的看法的证据,然后矛盾的双方各自摆事实、举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双方则要协调彼此的观点,尝试得出问题的答案。
在学习必修二的《祝福》时,学生围绕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分析,同时也产生了分歧,一部分学生认为祥林嫂有着劳动者勤劳勇敢的精神,在面对封建礼教的迫害时,有过反抗的行为,只是因为封建势力过于强大,所以才会反抗失败。但是也有学生认为祥林嫂是一个被封建礼教思想蚕食的人物。针对学生的矛盾心理,我利用这个机会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探讨:“祥林嫂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她的反抗是为了谁,又是因为什么而反抗?”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祥林嫂的反抗其实只是假象,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封建礼教而服务的,所以他们发现彼此的观点其实不矛盾,祥林嫂的确勤劳勇敢,但是她同样也受到了封建礼教的毒害,其反抗只是在想封建礼教的思想上对生活做些许的改善。
辨析讨论的过程能促使學生进入深度思考,既能对自己的想法有充分的认识,又能尝试了解他人的意见和想法。在整合彼此观点的过程中,学生能逐步学会如何辩证思考,进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找到了学习的支点,利用这些支点能逐步深入下去,逐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同时,学生也能在这样的思辨性阅读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这能促使学生逐步养成自己终身阅读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