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晓梅
2018年下半年以来,国家陆续批复了一批大型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和能源项目,也批复了一些地方的轨道交通中长期规划,对此,社会上部分人士认为政府开始大规模刺激投资。这是对精准补短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误解。
一、当前的稳投资集中在补短板强弱项领域
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为了稳投资、稳就业,宏观管理部门实施了加强投资项目储备、加快重大发展规划和重大投资项目审批进度、加快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和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力度等方面的政策措施,陆续批复了一批大型公共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和中长期规划,部分地区也出台了不同规模的投资规划。这些稳投资的项目均集中在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旨在通过补短板、强弱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批复的项目都是“十三五”规划所确定的重大工程项目,是经过前期充分论证后的项目,是不论经济形势如何都需要上的执行五年规划的项目,并非为了刺激投资匆忙上马的项目。同时,上马这些项目也审慎地考虑到了降杠杆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要求,坚决杜绝增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管理部门在项目批复函中就明确要求,要切实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严格按照规划批复落实地方财政出资,严禁以债务性资金代替财政资金,严格落实融资资金来源,严禁通过融资平台公司或以PPP等名义违规变向举债。
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这些项目批复后都及时向社会发布了相关信息。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向社会传达稳投资、稳就业的政策信号,是推动投资决策信息公开、加强政府与市场沟通的好做法,也是投资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不宜依据投资项目信息发布的多少来判断是否在刺激投资。
二、稳投资有利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至关重要。如果经济增长失速,经济社会中的一些潜在问题很可能会集中暴露,前期的去杠杆、防风险成果可能功亏一篑,失业率快速上升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脱贫攻坚、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等问题更是难以实现。我国储蓄率较高,投资一直是总供给增长的重要引擎,是快速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动力。2001—2017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值超过50%。2018年,受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相关政策影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出现大幅下滑,1—11月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比增长仅3.7%,成为拖累全年投资及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原因。在消费相对稳定、出口环境趋于严峻的环境下,稳投资无疑是维持经济增长在合理区间运行的最现实、最有效的手段。
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不要投资,而是要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和精准性。投资具有双重属性,项目建设期拉动需求,项目建成交付使用后,与劳动、技术等要素一起形成新供给。固定资产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供给结构优化更多需要依赖新增投资。优化供给结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是不要投资,而是需要高质量的有效投资,需要投资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坚持补短板增动能强弱项,以优质新供给带动存量供给调整优化,逐步实现供给结构的优化升级。
经过多年较大力度的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基础设施供给水平有了显著改善,但部分基础设施的短板仍然很明显,基础设施的填平补齐可以显著提升已有设施的使用效率;改善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可以降低企业外部成本,吸引更多企业和产业向内地转移;缓解出行难、看病难、入学难、养老难问题,既可改善民生,更能释放有效需求。这些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补短板项目,既可解当前稳定投资和社会民生之急,还可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三、稳投资政策需要相关政策协同发力
首先,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保障基础设施投资资金来源。一是可适度提高国债发行规模,中央财政加大支持力度,更多向中西部贫困落后地区、纯公益类或准公益类基础设施投资倾斜。二是加大地方“开正门”力度,根据各省债务及资产情况,较大幅度提高财政承受能力较强省份的债务限额,加快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和发行进度,一般地方政府债券用于支持公益类和准公益类项目,专项债券用于支持经营性较强的项目。三是继续推进减税降费工作,通过加速折旧、下调税费、节能补贴等措施,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增加企业需求,促进企业投资。2019年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出一批针对小微企业的普惠性免税措施,预计每年为小微企业减负约2000亿元,这对于降低小微企业经营负担意义重大。
其次,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资金流入实体经济。2018年以来,央行通过多次降准,并搭配定向降息、扩大合格抵押品范围等措施,保持金融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资金流向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绿色经济和“三农”等领域。但是,化解金融风险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管理的相关措施打破了银行旧有的信用扩张机制,新的扩张机制尚未建立,导致充裕的流动性难以滋润实体经济。应尽快建立起新的信用创造机制。一是改善银行考核机制,提高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的容忍程度,提高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意愿。放松基层信贷员授信权限。二是加大国债和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发行力度,通过提高国债和地方债等无风险资产发行规模,引导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可以考虑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公益性和准公益性项目形成的债务置换成政府债务。三是保障房地產企业和购房者的合理融资需求。更多从供给侧入手调控房价,从加大人口流入多的城市新增住宅用地供给,促进房屋租赁市场发展,改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入手。这些方面如果不改善,房价只能是越限越涨,人为扭曲房地产市场。
最后,扩大向民间资本开放力度,鼓励民间投资。我国目前正处于结构转型时期,工业领域总体供大于求、产能过剩,服务业则供不应求,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错配较为明显。我国服务业很多领域尚未对民间资本开放,特别是教育、医疗卫生、养老和通信等领域,使得供给结构的调整滞后于居民消费升级,加剧了供需错配。应当加快教育、医疗卫生、养老、通信等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力度,在经营性较强的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引入社会资本,引资、引智、引技相结合,提高基础设施投资效率。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