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微学习研究热点领域与前沿探析

2019-04-20 08:09杜智涛张丹丹付宏
现代情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微学习研究热点

杜智涛 张丹丹 付宏

摘要:[目的/意义]随着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微学习研究逐年递增,探讨微学习研究热点与前沿,有助于明确相关研究拓展与深化的方向。[方法/过程]运用文献分析法,基于对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检索,勾勒了2008年以来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趋势;运用共词分析方法,通过SPSS软件,建立了国内外新媒体相关研究的关键词共词矩阵及其相关矩阵、相异矩阵;通过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并结合战略坐标分析归纳了微学习热点领域;运用Citespace,绘制了微学习研究的知识网络图谱,探讨了微学习的研究前沿。[结果/结论]国内微学习热点领域分为移动学习资源、网络教育及学习行为,而国外热点领域则主要包括在线学习和教育、在线学习策略;国内微学习研究趋向专业化,微学习研究与大数据下的在线教育紧密结合,而国外微学习研究则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这些热点和前沿可成为进一步研究拓展和深化的方向。

关键词:微学习;研究热点;研究前沿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9.04.020

〔中圖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9)04-0166-12

Research Hotspots and Frontiers of Micro-learning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Du Zhitao1Zhang Dandan2Fu Hong3,4*Li Hui3,4

(1.School of Media,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Beijing 102488,China;

2.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Beijing 102488,China;

3.Beij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rategic Decision Consulting Center,Beijing 100048,China;

4.Beij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Beijing 100048,China)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new media technology,the research on Micro-learning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at home and abroad.Discussing the hotspot and frontier of Micro-learning is helpful to clarify the direction of relevant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deepening.[Method/Process]Based on the retrieval of CNKI and Web of Science databases of China HowNet,this paper outlined the trend of related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since 2008 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alysis.By using the co-word analysis method and SPSS software,the key words Co-word matrix and its related matrix and dissimilarity matrix of new media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established.Through cluster analysis and multi-dimensional scale analysis,combined with strategic coordinate analysis,the hot topics of Micro-learning were summarized.By using citespace,the knowledge network Atlas of“micro-learning”research was drawn,and the research frontier of“micro-learning”was discussed.[Result/Conclusion]The hot topics of domestic micro learning were divided into mobile learning resources,online education and learning behavior,while the hot topics abroad include online learning and education,online learning strategies.And domestic micro learning research tended to be professional,and micro learning research was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online education under big data,while the research tended to be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practical application.Therefore,these hotspots and frontiers could become the direction of furth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micro-learning;research hotspots;research frontier

新媒体所呈现的移动化、碎片化、泛在化等特征,不仅改变了人们信息获取方式与沟通模式,更带来了学习模式的变革。有研究者认为,随着信息获取方式时空依赖性的弱化,人们的学习模式沿着Face-to-Face(面对面)、D-learning(远程学习)、E-learning(数字化学习)、M-learning(移动学习)、U-learning(泛在学习)的路径向前发展[1]。然而,学界也出现了另一个学习概念,即Micro-Learning(微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模式,微学习最早由学习研究专家Hug T等于2004年提出[2]。Hug T是最早界定微学习概念的学者之一,他认为,微学习是处理比较小的学习单元并且聚焦于时间较短的学习活动[3]。

基于对微学习相关概念的梳理,本文认为微学习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和智能化技术高速发展、人们认知体验更加碎片化的時代特点,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甚至是主要的一种学习方式。基于此,本文试图从宏观上对国内外新媒体环境下微学习的研究进行概览式描述,为未来的微学习研究指明方向[4]。

由图1和图2可知,国内外关于微学习的研究逐年递增。根据相关研究论文数量统计,各研究热点依次出现。如国内关于微课程的研究在2013年左右开始成为研究热点,相关研究论文呈爆发趋势;网络学习空间在2015年成为研究热点;关于移动学习、远程学习、虚拟学习社区等的研究在2008年已经成为热点。一些研究热点国外研究比国内要早,如国外的混合式学习研究在2008年已经成为热点,在国内2010年才被众多研究者关注;关于微学习中信息技术的研究国外比国内早了3年左右。不过关于远程教育、移动学习的研究,国外和国内在10年前都已经比较成熟了。

1研究设计

11数据来源

微学习概念内涵比较丰富,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发现与微学习相关的概念有“移动学习”、“在线学习”、“E-Learning”等。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中外文检索源,中文检索关键词为微学习、微型学习、移动学习、在线学习、虚拟学习社区、远程学习、数字化学习、网络学习等,英文检索关键词为Micro Learning、Fragmented Learning、Mobile Learning、Online Learning、Distance Learning、Digital Learning、Virtual Learning等,检索时间段为2008-2018年,去除无关文献,得到中文文献13 475篇、英文文献8 569篇。

微学习的研究正在突破学科的界限,吸引了不同领域研究者的关注,并形成了不同的研究视域与主题。将上述文献中涉及的关键词进行去重以及同类关键词合并,得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分别见表1和表2。

首先,利用SATI软件生成共词矩阵,然后利用SPSS220软件将共词矩阵转换为斯皮尔曼相关矩阵(Spearman),消除由词频差异所带来的影响。在相关系数矩阵中,由于选择不同统计方法可能会因为零值的干扰造成较大的分析误差,因此,用“1”减去相关矩阵中各单元数据构造相异矩阵。相异矩阵表征关键词间的差异化程度,值越大则关键词间的联系越小,距离越远,反之亦然。

12研究方法

121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

本文将以上构造的相异系数矩阵进行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得到图3和图4。可见,多维尺度分析可以将国内、外相关研究分别划分为4个类团和3个类团,且各类团包含的关键词与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所得到的结果基本吻合。

类团命名通过计算各类团中每个关键词的粘合力来确定。粘合力越大,表示该词在类团中的地位越突出。粘合力最大的词为中心词,可作为确定类团名称的依据,各类团关键词及命名见表3和表4。

122知识网络及其中心性分析

以上对研究类团的分析,展现了不同研究视域之间的关系。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由关键词构成的知识网络进行分析。知识网络以关键词为节点,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为边,也可以以共词矩阵的形式表现。为了简化计算,本文将共词矩阵中的数值转化为0、1二分变量,采用UCINET软件,对知识网络的中心性进行分析,结果见图5与图6。

1)节点的度数中心度分析。点的度数中心度用于衡量各节点的中心性,能够体现节点在网络中的权利地位及影响分布。国内研究中,“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网络学习社区、网络学习资源、学习策略”等11个点的点度中心度值均超过了40(见图5),其中“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网络学习社区”的值最高,分别为47、45、45。说明这3个点是国内研究的焦点和热点,对网络中其他研究的影响较大。国外研究中“Learning、Mobile Learning、Online Learning、E-learning、Distance Education”等9个关键词的点度中心度值超过了30(见图6),其中“Learning、Mobile Learning、Online Learning”的值最高,分别为45、41、40,说明这3个点是国外研究中的焦点。由此可以看出,移动学习以及网络教育是国内外学者都非常关注的研究主题。

2)中间中心度分析。中间中心度测量的是某节点对网络中资源的控制程度。经计算,国内研究中“在线学习、网络学习社区”2个关键词的中间中心度最高,分别为29713和26954,说明这2个点是网络微学习相关研究的核心主题,其它研究都以其为基础。而“微视频、知识管理”这2个关键词的中间中心度最低,分别为045、1333,说明它们在关键词网络中相对孤立。国外研究中,与点度中心度一致,中间中心度最高的点仍然是“Learning、Online Learning、Mobile Learning”,进一步说明了这3个点相关的研究是国外相关研究的核心主题,占据较多的研究资源;而“Reinforcement Learning、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的中间中心度仅有015和0316,在网络中桥接其它点的作用很小。

3)接近中心度分析。接近中心度是指网络中某个节点与其它节点的接近程度,在关键词网络中,一个节点的接近度数值越小,说明该关键词离中心越近。由计算得出,“移动学习、网络学习社区、在线学习”的farness值最小,均未超过100,说明这3个关键词的相关研究处于国内研究的核心位置;而“微视频、知识管理、网络学习行为”的farness值最大,达到了128,说明这3个点需要通过网络中其他的点来传递信息,在国内新媒体研究的网络中处于边缘位置(见图5)。同理,计算可得,国外研究中,“Learning、Online Learning、Mobile Learning”的相关研究处于核心位置;而“Metric Learning、Extreme Learning Machine”的接近中心度值高达130、131,说明相关研究距该研究领域的中心问题较远,属于边缘主题(见图6)。

4)知识网络的密度分析。网络密度从整体上反映网络的特征,密度数值越接近1,网络内节点间联系越紧密。一般认为,网络密度太低,不利于信息的传播;密度太高则会导致信息的交流不具有针对性,容易造成信息泛化。经计算得出,国内研究和国外研究的知识网络密度分别为0664和0532,都比较适中,一方面,显示出关键词之间联系比较紧密,信息交流频繁,体现出知识共享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显示该领域的研究主题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5)网络的平均距离与网络凝聚度分析。共词网络的平均距离是指网络中任意两个关键词大约经过几个关键词产生共现。距离越长,网络内节点越分散,联系越少;相反,则联系较多,信息交流越频繁。经计算得出,国内研究的关键词网络平均距离为1378,国外的为1512,说明任何一个点大概通过1~2个关键词就能与其他的关键词产生联系,表明这2个网络都比较符合小世界理论特征。

另外,对网络连接的紧密程度还可以用网络凝聚度来表示,该值越大则说明网络内部联系越紧密,凝聚力越强。计算可得,国内外关键词网络的凝聚度分别为0711、0740,两者的值相近,且都比较大,说明国内外关于微学习的各研究主题充分连接与交叉,同时具有较强的集中性。

123基于战略坐标的类团成熟度与向心度分析

将上述各类团用战略坐标图描述,可以分析各研究视域的成熟度与核心度。在战略坐标图中,X轴为向心度,表示领域间相互影响的强度;Y轴为密度,表示某一领域内部联系强度;坐标原点是2个轴的中位数或者平均数。X、Y轴把1个二维空间划分为4个象限,第一象限表示研究主题处于核心位置,研究内容较为成熟;第二象限表示研究较为成熟,但处于边缘位置;第三象限表示研究处于边缘位置,且不成熟;第四象限表示研究处于核心位置,但尚不成熟[5]。

国内研究中(见图7),类团一“移动学习资源”位于第一象限,说明向心度大,并且与其他类团的关系较为密切,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是比较受关注的热点领域。类团三“网络教育及学习行为”位于第四象限,说明这个研究主题处于比较核心的位置,虽然研究内部较为松散还未形成稳定的研究体系,但该主题的位置极其接近第一象限,说明其实影响力较强,在网络微学习的研究领域中的地位比较重要的。类团二“线上学习方式”和类团四“网络学习环境”位于第三象限,说明这两个类团的研究主题还不够成熟,处于较边缘的位置,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与类团二相比,类团四“网络学习环境”的研究更加边缘化。

2国内外微学习研究热点分析

21国内微学习研究热点领域

由聚类分析与多维尺度可见,国内微学习按照研究内容主要可以分为4个类团:“移动学习资源”、“线上学习方式”、“网络教育及学习行为”、“网络学习环境”。但通过战略坐标分析可知,“移动学习资源”与“网络教育及学习行为”为国内研究热点。其余2个类团研究的关注度、研究的体系有待建立与完善。

211热点之一:移动学习资源

麦克卢汉认为,技术的发展会引领新的社会变革,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即带来了传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的技术环境变化是微学习得以实现并发展的物质基础[6]。一些研究者从技术角度出发,探讨移动环境下的学习情境,以及如何利用技术设备提高学习效率,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吴军其等研究者认为,微学习是一种数字化的学习形态,是移动学习(M-learning)和电子学习(E-learning)交叉融合的产物[7-8]。有研究者认为,手机作为微型学习的学习终端,无论是媒介环境,还是学习者、学习内容、学习媒介或学习资源,都具备足够的可行性[9-10]。慕课、微课程、微视频等各种学习资源的开发,给微学习提供了更大的平台。王双双从信息传播的视角切入,分析了移动学习的影响因素,认为移动学习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于传播者(包括学习个体、教师、教学组织、服务厂商)、信息资源、媒介(终端设备及移动通信技术)及学习环境四大方面[11]。吴军其等指出有关微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及其学习活动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将是移动微学习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12]。

212热点之二:网络教育及学习行為

随着教育界对微学习方式的引入,建构主义理论成为微学习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基础,该理论反对被动接受知识,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这正符合微学习的理念,也是对传统学习模式的重大突破。张利娜等研究者指出,与传统课堂学习相比,微学习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场所,也没有固定的指导老师,呈现个性化、碎片化[13]。网络学习空间平台是一个以教师、学生和家长为服务对象的网络化社交学习平台,能够建立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比如线上课程平台会让“量身定制”的服务成为可能,有利于学习者实现意义建构[14]。随着网络教育的开展,网络环境下师生之间如何进行情感交互日渐为人们所关注。研究者们对网络教育中构建师生情感交互予以关注,亓雪冬等认反馈和交互是微学习深入的关键环节,如果学习者不能深入理解微学习模式的内在特点,把握其内在规律,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必将大打折扣[15]。刘建中、高荣国指出,学生参与网络互动的积极性不高,网络的教学应用在移植课堂教学形态的同时,应该存在自身的形态方式,就是网络的学习形态、知识形态和教学形态,网络学习形态要保证学习的本质意义[16-17]。

22国外微学习研究热点领域

由聚类分析与多维尺度可见,国外关于网络微学习的研究主要包括三大类团:在线学习和教育、在线学习策略以及机器学习。但通过战略坐标分析可知,研究热点领域为“在线学习和教育(Online Learning and Education)”与“在线学习策略(Online Learning Strategies)”。

221热点之一:在线学习和教育(Online Learning and Education)

这一主题的研究主要包括在线学习的普及、技术支持、未来发展,以及传统教育和在线教育的结合、人们对线上教育的接受程度等等。Eunmo S等研究者表明,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不同媒体的学习效果,而使用手持式教学媒体可以提高学生继续学习的意愿[18]。Chandran S的研究表明,技术能够超越多元文化群体中的相对剥夺,移动学习者通过自我激励,为多元文化的社会群体提供可持续的远程教育[19]。Buhl M等研究者提到MOOC等借助网络的便捷性满足全世界迅速和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20]。Paul A K也指出,远程教育和在线教育的出现,已经成为一种向任何有上网能力的人提供大学指导的方法[21]。Stanton W W等和Comas-Quinna A指出,未来的高管教育极有可能是传统教育和线上教育的结合[22-23]。Vzquezcano E研究者建议大学继续发展新的教学策略,以连接正式的非正式和面对面的泛在学习设置[24]。

222热点之二:在线学习策略(Online Learning Strategies)

网上课程和课程的增加导致了对影响在线学生学习策略的大量研究,互动和交流是在线学习的一个重要策略。Peacock S等研究发现,很多在线学习取决于一个通用的创作,而高质量的在线教育经验重在合作对话[25]。Duquea R等提出,网络学习者群体的形成,依赖成功的合作和互动,以及需要共同遵循的标准[26]。Vuopala E等研究发现,学习环境的交互形式存在差异[27]。在线学习者的自我调节能力也一直备受关注,Schwendimann B A等研究表明,学习成绩较高的学习者倾向于提前生成学习日志、更多地使用“计划、监控、调试”的学习策略,而弱势学生更注重“评价”[28]。Broadbent J通过研究自我调节学习策略与在线和混合背景下的学生成绩表现的相关性,表明了使用时间管理和细化策略的相对重要性[29]。

3国内外微学习研究的前沿分析

当今,沉浸在社交媒体中的一代,正处于一场由深度注意力向过度注意力转变的代际变局当中,微学习无疑也正在改变着我们的认知方式。结合本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共词网络的分析结果,根据微学习研究的基本演进轨迹,可以看出国内外微学习的研究主要呈现出以下3点特征,这些特征有效地反映出国内外微学习研究的前沿问题。

31国内:微学习的研究趋向专业化

就国内研究而言,微学习大致经过了“大数据”、“移动学习平台”以及“互联网+”3次研究热潮。这3次热潮不仅证明了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微学习的促进,而且推动了微学习研究的专业化转向。各种微学习的方式开始利用专业的教育学原理和教育前沿手段不断地提高用户对学习策略的掌握。诸如“微学习中心”之类专业平台的发展,一方面使得微学习的资源得以整合,专业性增强,“知识”以产品的形式在互联网上传播;另一方面“微内容”的含金量也随着专业平台的付费性运营机制与受众的广泛关注而不断提高。因此,关于微学习的研究也开始具备更高的针对性和专业性。但同时,国内的微学习研究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这应成为今后学者们研究的方向。

32国内:微学习研究与“大数据”下的在线教育紧密结合

2016年以来,“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平台”、“互联网+”等一系列关键词是微学习研究的热点领域和方向(见图9),且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综合近两年文献情况分析可知,这些关键词代表的在线教育是微学习领域比较前沿的研究主题之一。一方面,教育信息化促进了微学习的推广与传播;另一方面,教育数据的积累、应用与大数据的分析,让微学习拥有了更基准的受众目标,更专业的教学策略,以及更个性的学习体验。“大数据”不仅使得专业平台获取受众的学习需求、目的、行为等成为可能,同时能更好地结合受众的相关规律制定个性化服务。大数据除了推动微学习之外,也推动了对学习策略的应用。因此,在线教育是微学习运用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未来一段时期之内,这个主题依旧会是微学习研究的热点,但同时,在此领域微学习应用的创新性研究略显不足,有待进一步加强。

33国外:微学习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

“Learning Analytics”“Social Media”“Medical Education”等关键词是近几年国外微学习研究的热点领域和方向(见图10),这些关键词显示出微学习方式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外微学习研究的前沿主题,比如微学习研究在企业建设以及卫生健康等各领域的应用、课程内容的开发与移动技术的结合等[30-31]。学者在微学习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探讨如何利用学习模块的可移动性提高工作场所的培训[32]、如何管理员工的注意力广度[33]、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方法的创新[34]等方面,为终身学习和解决社会中的实际问题探索有效的学习策略。說明微学习的研究具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可以紧密联系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微学习策略。

4结语

综上所述,微学习既是“学习理念”的变革,也是学习方式与教育技术的进化,它通过微型移动终端的学习平台对碎片化、模块化和微小的学习内容进行处理,实现知识的重组、创新与传播[35]。网络微学习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多方法融合的研究领域,吸引了国内外不同领域越来越多的关注,形成了诸多的研究主题。国内研究大体可以分为“移动学习资源、线上学习方式、网络教育及学习行为、网络学习环境”4个类团;国外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Online Learning and Education、Online Learning Strategies、Machine Learning”3个类团,这些类团中,国内在“移动学习资源”主题上受到较大的关注,并且研究较为成熟;国外在“Online Learning and Education”上受到较大的关注,且研究较为成熟。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其研究主题之间都充分连接、交叉与融合,形成了良好的传播形式,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研究集中度,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研究框架与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但同時,国内外的新媒体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一是从研究方法上看,国内多是理论描述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的规模小,突破性很弱,国外多用到调查统计、计量模型、数据挖掘等方法,研究的问题更加具有针对性,更有深度。二是国内对新媒体的研究比较集中,国外的研究涉及到的领域和问题更加全面,多是比较前沿的研究。

总体而言,近10年来关于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微学习的研究,经历了从形式到实质、从理论到实践、从转型到融合的过程,以往研究不断成熟的同时,新维度的研究视角也不断地被提出。由此可见,未来微学习的研究应更加多元化,更加注重微学习的“微”带来的变化,着力于微学习的技术开发与系统实现,使之成为真正的、具有实用性的学习方式;此外,也要重视“微平台”上的“知识传播”或“信息传播”,在研究方法上开辟出新的进路。国外新媒体研究的很多方法、分析视角也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进行新的理论探索,为未来的微学习研究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为新媒体环境下的知识获取提供更多的视角。

参考文献

[1]卢强.信息获取方式变迁中的学习模式述评[J].中国远程教育,2013,(9):30-35,95.

[2]Hug T,Lindner M,Bruck P A.Micro-learning:Emerging Concepts,Practices and Technologies After E-learning[A].Proceedings of Micro-learning 2005[C].Australia,Innsbruck:Innsbruck University Press,2005,15.

[3]Hug T.Micro Learning and Narration[R].Fourth  Media in Transition Conference:The Work of Stories,2005,5.

[4]杜智涛,付宏,宴齐宏.国内微学习研究视域——基于共词分析方法的讨论[J].教学与管理,2014,(10):31-34.

[5]钟伟金,李佳.共词分析研究方法(二)——类团分析[J].情报杂志,2008,(6):141-143.

[6]张浩.微型学习:理念、环境与资源[J].现代教育技术,2009,(4):50-52.

[7]吴军其,彭玉秋,胡文鹏,等.手持终端环境下微学习资源的情境化设计方法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12,(8):90-93.

[8]吴军其,彭玉秋,吕爽,等.基于手机终端移动微学习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9):13-15.

[9]唐雅慧.联通主义指导下的移动微型学习[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12):58-60.

[10]吴军其,彭玉秋,吕爽,等.基于手机终端移动微学习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9):13-15.

[11]王双双.信息传播视角下移动学习的影响因素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2.

[12]吴军其,彭玉秋,吕爽,等.基于手机终端移动微学习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9):13-15.

[13]张利娜,孙艳芬.移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方式研究[J].电子商务 2016,(1):68-69.

[14]张子石,金义富,吴涛.网络学习空间平台的规划与设计——以未来教育空间站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5,(4):47-53.

[15]亓雪冬,李霞,葛元康.微学习模式探析[J].计算机教育,2016,(4):160-162.

[16]刘建中.网络环境下教与学互动中的问题分析[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26-28.

[17]高荣国.网络教育的形态真谛——解析网络的学习、知识和教学形态[J].中国远程教育,2012,(8):25-29.

[18]Eunmo S,Richard E M.Online Multimedia Learning with Mobile Devices and Desktop Computers:An Experimental Test of Clarks Methods-not-media Hypothesi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3,(3):639-647.

[19]Chandran S.Sustainable Distance Education Through Mobile Learning:A Case Study in Multicultural Context[J].OID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10,(3):35-40.

[20]Buhl M,Andreasen L B.Learning Potentials and Educational Challenges of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in Lifelong Learning[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2018,(2):151-160.

[21]Paul A K.The Evolution of Distance Learning and Online Education[J].Journal of Teaching in Social Work,2013,(4):331-338.

[22]Stanton W W,Stanton A D.Traditional and Online Learning in Executive Education:How Both Will Survive and Thrive[J].Decision Sciences Journal of Innovative Education,2017,(1):8-24.

[23]Comas-Quinna A.Learning to Teach Online or Learning to Become an Online Teacher:An Exploration of Teachers Experiences in a Blended Learning Course[J].ReCALL,2011,(3):218-232.

[24]Vzquezcano E.Mobile Distance Learning with Smartphones and Apps in Higher Education[J].Educational Sciences,2014,(4):1505-1520.

[25]Peacock S,Cowan J.Retreats for Intramental Thinking in Collaborative Online Learning[J].Reflective Practice,2017,(1):1-13.

[26]Duquea R,Gómez-Péreza D,Nieto-ReyesaA,et al.Analyzing Collaboration and Interaction in Learning Environments to form Learner Group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5,(47):42-49.

[27]Vuopala E,Hyvnen P,Jrvel S.Interaction Forms in Successful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J].A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2016,(1):25-38.

[28]Schwendimann B A,Kappeler G,Mauroux L,et al.What Makes an Online Learning Journal Powerful for VET?Distinguishing Productive Usage Patterns and Effective Learning Strategies[J].Empirical Research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2018,(1):1-20.

[29]Broadbent J.Comparing Online and Blended Learner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J].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17,(33):24-32.

[30]Jiaying M.Application of Mobile Micro-learning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J].Proceedings of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ocial Science,2017,(61):160-163.

[31]Pajarito K,Feria R.Developing Course Content for Micro-learning in Mobile Settings[J].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mputation:Proceedings of Workshop on Computation:Theory and Practice WCTP2015,2017:170-181.

[32]Siobhan L.Micro Learning:Is It the Future of Workplace Training?[J].Professional Safety,2016,(3):21.

[33]Freifeld L,McMahon S.Make the Most of Micro-Learning[J].Training,2018:9.

[34]Min Z,Yuan G.Research on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English Micro-learning Resources Based on Cloud Technology and Micro-public Platform[J].Revista de la Facultad de Ingenieria,2017,(11):222-227.

[35]张振虹,杨庆英,韩智.微学习研究:现状与未来[J].中國电化教育,2013,(11):12-20.

(责任编辑:郭沫含)

猜你喜欢
微学习研究热点
关于“互联网+”背景下微学习空间设计研究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近五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热点综析及未来展望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教育干预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我国微课研究探析
学工党支部“微学习”工作法刍议
中国电子档案袋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微学习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