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菲络
乾隆,本名弘历,姓爱新觉罗,1711年出生于北京。九岁到二十五岁,是皇家私塾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二十五岁登基,正式开始皇帝事业——给父亲雍正的政敌们平反,豁免了全国的农业税,博得宽大仁慈的美名。四十九岁,平定新疆,威名远播,达到其个人职业生涯的顶峰。工作六十年之后,八十五岁,为了不超越其祖父康熙工龄六十一年之数,办理了离休手续。乾隆八十九岁去世,最后一个职务是太上皇。去世四十一年后,当年曾受过他接见的英国人小斯当东推动英国议会通过了发动鸦片战争的提案,掀开了中国百年耻辱史的序幕。
酷爱文学的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是一个挺复杂的人,他起码有几个身份。
首先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很有特点的诗人。说他是很有特点的诗人,而不是很有名的诗人,或者是很优秀的诗人,是因为乾隆的诗是以数量而不是以质量闻名。乾隆一生写了多少首诗?有人说四万多首,人这一生也就活三万多天,他写了四万首诗,平均每天要写一首多。
天底下凡事都有一个定例,数量多了质量自然不怎么样,现在好像很少有人能想起乾隆的什么诗。但是起码能证明乾隆这个人很勤奋,也很有毅力,这是古今中外所有的大政治家必备的一个品质。
除了这个之外,乾隆还是一个著名的收藏家。今天大家到故宫去或者经常看一些古代的书画印刷品会发现,几乎所有著名的古代书画正中央的位置都有一段乾隆写的几句诗词,然后把整个画面的结构给破坏了。他不管这个,自己喜欢就好。不可否认,乾隆所在的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国家财力最雄厚的时期之一。乾隆有这个雅兴,又有这个时间,他活了那么大岁数,所以他这个时代是整个中国古代收藏史上皇家收藏最为兴盛的一个时期。
除了书画之外,乾隆还对古玉比较有研究,在这方面的造诣可能比书画还要深一点。乾隆自己也进行一些艺术创作,乾隆也喜欢画国画,也有很多作品保留下来。
除此之外乾隆也可以说是一个语言学家,懂五种语言,满语和汉语不用说了,还懂蒙古语、维吾尔语和藏语。所以在乾隆后期的时候,有一次班禅喇嘛来北京见他,乾隆一开口就跟他说藏语,让班禅也感觉很意外,没想到皇帝会说藏语。
总之,乾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政治家仅仅是他众多身份中的一个,当然也是最重要的一个。
文科思维限制了好奇心
大家经常有一个误区,总认为鸦片战争爆发是因为清代后期的道光、咸丰这些皇帝不争气,但实际上鸦片战争跟乾隆皇帝有直接的关系。
清代由盛转衰的重要背景是世界走向全球化的时代,在明代后期大航海已经完成,全人类的联系已经构建到一起。
乾隆晚年发生马戛尔尼访华事件,英国派出庞大的使团访问中国,带来了各种各样代表英国最先进军工实力和科技实力的产品,比如带来当时最先進的天体运行仪,还带来当时最好的天文望远镜,英国最先进的大炮、步枪。这些已经向乾隆传达了明确的讯息,但他并未从中发现西方世界的威胁。鸦片战争之后《南京条约》主要内容跟乾隆晚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向乾隆提出的那几条要求几乎完全一样,这就证明鸦片战争的诱因在乾隆时期已经全面埋下。
这一点乾隆的爷爷康熙比他认识深刻,因为康熙对西方的这些东西特别感兴趣,跟着西方的传教士学了好多年几何、代数,愿意搞一点物理实验、化学实验,所以康熙曾经说过一句话,叫做“西方诸国千百年后必为中国患”,西方这些小国别看现在不起眼,过千百年之后它肯定是中国的心腹大患,他达到了这样的认识。康熙的这个认识也不准确,他没有想到实际上不是千百年,而是百年或者几十年的事情。
乾隆就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因为康熙是文理兼备的人,乾隆是典型的文科生,他的思维方式是纯文学式的,西方世界向他传达出明确的信息,但是他没有意识到。此外,那个时候他,八十多岁,头脑和视野完全封闭,不再对外部世界抱有好奇心,所以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西方国家对中国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
过于系统的教育也有一个负面的作用,就是让乾隆之后的几个皇帝头脑封闭起来。这就导致嘉庆、道光、咸丰创造力不足,头脑非常僵化。
怎样评价乾隆的功过
乾隆二十五岁登基后,表现出来的沉稳、有章法,证明帝王教育很成功。首先,跟乾隆本身的天资有关。乾隆智商特别高,情商也很高。他从小特别喜欢历史,把整个中国通史研究了很多遍。这样他就能够有效汲取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经验,把它们集大成。
乾隆特别会运用政治手腕。中国历史上对皇权威胁一般来讲有以下几种:敌国外患、农民起义、权臣专政、后妃外戚干政、太监擅权、皇族干政、朋党之争、地方割据势力——历朝历代几乎都有这八种势力兴风作浪,好像在乾隆之前还没有哪个朝代把这八种势力完全都镇压下去。只有在乾隆朝,他汲取历代的统治经验,用高明的政治手腕把这八种威胁几乎都消化于无形,达到了空前的政治稳定。但这种或刚或柔的手段,压抑了社会各阶层,也是社会由盛转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