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国际秩序观论析

2019-04-20 13:13张少冬
理论探索 2019年2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

张少冬

〔关键词〕 习近平,国际秩序,国际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175(2019)02-0041-05

习近平国际秩序观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明中国关于国际秩序的立场与态度、关于中国在国际秩序中的国家身份与角色定位、关于未来国际秩序的理想追求。研究习近平国际秩序观,对于全面掌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具有重要作用。

一、关于国际秩序的立场与态度

现行国际秩序是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延续。这一秩序在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指导下,建立了相对于联合国具有很强独立性的国际经济秩序,其主要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其前身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为架构,此外,二战后成立的各种政府间组织也成为现行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高度评价了联合国为国际和平发展所作的重大贡献,但也批评了现行国际秩序中存在的强权政治,为此他呼吁国际社会要共同努力,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一)联合国为国际社会和平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0世纪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无穷灾难,为防止再次爆发世界大战,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经济与社会的发展,51个国家共同签署和批准了《联合国宪章》,于1945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了联合国,这标志着战后国际秩序的诞生。

习近平认为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现代国际秩序基石。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表讲话,集中阐述了联合国的成立对国际秩序的重大意义,他说,70年前,我们的先辈以远见卓识,建立了联合国这一最具普遍性、代表性、权威性的国际组织,这一创举前所未有;我们的先辈集各方智慧,制定了联合国宪章,奠定了现代国际秩序基石,确立了当代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这一成就影响深远 〔1 〕521。2017年,习近平在日內瓦联合国会议发表演讲,再次强调了战后国际和平秩序的来之不易及其重要贡献,他认为联合国的成立为世界赢得了70余年相对和平 〔1 〕541。

习近平高度评价了联合国为国际和平发展所作的贡献。2014年3月,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他指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以来,对推动和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与互鉴作出了卓越贡献 〔2 〕。2015年,习近平在联合国妇女峰会、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及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的讲话中,肯定了联合国在强化男女平等共识、推动妇女发展行动多样化、优化妇女生存发展环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3 〕;在消除贫困、普及教育、防治疟疾和肺结核等传染病、提供清洁饮用水、改善贫民窟居住条件等方面取得重大积极进展 〔4 〕;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方面也取得积极进展。 2017年1月,习近平在日内瓦联合国会议上发表演讲,强调在联合国主导下,日内瓦为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促进冷战时期两大阵营之间的和解、促成伊朗核、叙利亚等热点问题对话和谈判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1 〕539。习近平这些重要讲话充分表明了他对联合国维护战后国际秩序重要地位及重大作用的肯定。

(二)现行国际秩序存在强权政治

强权政治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中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占主流地位的现实主义学派观点,就是对强权政治的最好诠释。古希腊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被认为是现实主义学派理论的最早渊源,该书所描述雅典与斯巴达两国的竞争与冲突被西方强权政治理论奉为经典案例,用来解释说明国家间关系。二战以来,现实主义学派以汉斯·摩根索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他认为在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中,国家为确保生存安全必须进行权力角逐,这就使战争和冲突不可避免,一国获取安全的最可靠途径就是拥有强大的权力 〔5 〕45-46。在西方国际关系实践中,西方殖民者就是依靠强权进行侵略扩张,最终把世界纳入了西方国际体系。二战后的国际秩序源于西方,深受西方文明影响,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强权政治的烙印。

习近平深刻说明了现代国际秩序发展进程中强权政治的历史本质及其在当代的具体表现。2016年1月,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讲话中指出,西方殖民国家“靠巧取豪夺、强权占领、殖民扩张,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基本完成了对世界的瓜分” 〔6 〕。二战结束后虽然殖民体系土崩瓦解,20世纪90年代冷战也宣告结束,但是习近平认为,“强权政治阴魂不散” 〔1 〕538。他在很多讲话中都提到了现行国际秩序中强权政治的种种表现,诸如“霸权主义”“以强凌弱”“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等等。他还指出,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 〔7 〕。

习近平还批评了不合时宜、陈旧落伍的强权政治观念。他认为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强权政治的结果只能是损人不利已。在2013年习近平访问俄罗斯以及2014年亚信会议第四次峰会上,他对强权政治进行了批评,指出时代在发展变化,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内和旧时代里 〔8 〕。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发动了主要针对中国的贸易战。习近平批评这种单边主义,并指出其恶果,“贸易战不可取,因为不会有赢家。经济霸权主义更要不得,因为这将损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最终也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9 〕。

(三)要推动国际秩序朝着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习近平呼吁要推动国际秩序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在2017年日内瓦联合国会议上,习近平指出:“纵观近代以来的历史,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 〔1 〕539 21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习近平洞见国际力量对比变化引起的国际秩序变革迹象,指出:“争夺全球治理和国际规则制定主导权的较量十分激烈,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政治、军事上的优势地位尚未改变,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形成依然任重道远。” 〔6 〕正因为如此,习近平认为推动国际秩序朝着公正合理方向发展,需要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协调配合,他因此特别强调广大发展中国家要加强团结合作,共同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加强南南合作,带动南北对话,改革国际秩序。在与发达国家的外交对话活动中,习近平不断强调变革全球治理体系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呼吁西方发达国家要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积极推动国际秩序朝着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习近平重点指出要增加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代表性与发言权。国际秩序不合理不公正的问题在国际经济秩序中表现尤为突出,主要体现为一些西方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两大机构中都占有绝对优势,而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却在这两大机构中缺乏应有的代表性与发言权。基于此,习近平在国际场合一直呼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要进行协调配合,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提高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代表性与发言权,确保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拥有更多的平等权,提高世界经济抗风险能力。201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通过了一项改革方案,把其中约6%的份额(各国贡献的资本)转移给了有活力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努力初见成效。习近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八次会晤时评价这次改革,认为其“大大提升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10 〕。但是这只是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秩序改革中作出的微小让步,所以习近平在本次会议中提议,金砖国家“要继续做全球治理变革进程的参与者、推动者、引领者,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继续提升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 〔10 〕,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营造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发展环境,积极推动建立一个平等、包容、自由的国际政治经济治理新格局 〔11 〕。

二、关于中国在国际秩序中的国家身份与角色定位

准确定位中国在现时代国际秩序中的国家身份与角色,是习近平国际秩序观中最核心的内容。21世纪以来,随着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中国在国际秩序中的国家身份与角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出现了一些应当把中国定位为发达国家的声音。在部分国家的政界与学界也出现了把中国定位为现行国际秩序挑战者、破坏者甚至颠覆者的误导言论。有的西方大国内部借遏制中国之机推动国际舆论,制造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恐慌与焦虑。为回应国际社会的误判、误导与质疑,习近平利用各种外交机会,阐述和说明中国的发展现状与程度,他明确把中国定位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把中国的国际秩序角色定位为建设者、贡献者和维护者。

(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目前国际社会并没有完全形成认定国家发展程度的统一指标,比较权威的标准是联合国的人类发展指数(HDI)、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世界银行采用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世界银行的人均国民总收入指标,WTO则参考上述三大机构的相关数据,确认其成员国发展程度。今天这四大机构继续把中国认定为发展中国家,并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但是反对这种认定的声音也不绝于耳。

习近平明确把中国定位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无论国际社会舆论风向如何,习近平都对中国发展程度保持着高度的清醒认识,并理性客观地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他指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生活水平都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差距明显,社会保障水平整体低下;中国还有数量庞大的贫困人口;在科技創新方面中国能力不高,尤其是核心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高昂的环境成本代价;等等。

习近平还用确切的数据来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早在2014年4月,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就说明:“中国经济总量虽大,但除以13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排在世界第八十位左右。中国城乡低保人口有7400多万人,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有1000多万人,几亿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和落户城镇,还有8500多万残疾人。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还有2亿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差不多相当于法国、德国、英国人口的总和” 〔12 〕 。2015年9月,习近平访问美国时又一次强调,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2/3,美国的1/7  〔13 〕。

习近平对中国发展程度的重大判断也被写进了党的十九大报告。2017年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14 〕12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中国定位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表明在新的历史关头,我们党对国家发展程度作出了重大而明确的判断,既回应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国际秩序中国家身份的争议与误判,也批驳和回击了别有用心的质疑与误导。

(二)中国是国际秩序的建设者、贡献者和维护者

英国著名学者赫德利·布尔在他蜚声学界的《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一书中指出,大国既是国际秩序的维持者,也最有可能是国际秩序的破坏者,大国主要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维持或破坏国际秩序 〔15 〕174。布尔的这种观点与前文所提及的现实主义学派理论同出一脉,都是用西方文明的历史经验来解释国际关系,这种观点在西方政界一直占居主导地位。正因为如此,自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来,在西方国家频频出现中国将挑战、破坏甚至颠覆现行国际秩序的声音。

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国是现行国际秩序的建设者、贡献者和维护者。尽管现行国际秩序存在强权政治与不公正不合理问题,但是习近平认为战后国际秩序为维护国际公平与正义作出了很大贡献,今天依然在维护国际和平发展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这是习近平认为要对现行国际秩序进行改革而非推倒重来的重要依据,也是习近平对中国国际秩序角色进行定位的前提条件。2015年习近平访问美国时指出:“世界上很多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都希望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但这并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与时倶进、改革完善。这符合世界各国和全人类共同利益。” 〔13 〕2015年,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讲话时全面阐述了中国将“始终作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观点,更加明确定位了中国的国际秩序角色。此后,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业仪式、亚信第五次外长会议、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及博鳌亚洲论坛等一系列会议上所作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都阐述了类似观点。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再次郑重宣布: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15 〕25。

习近平还用大量事实说明中国建设、贡献和维护国际秩序的行动。在2015年和2017年的两次联合国会议上,习近平在发表讲话时都提到中国是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国家,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为战后国际秩序创建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也在很多场合阐述中国在各个领域为现行国际秩序所作的贡献。2016年9月,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上指出了中国为维护国际和平所作的贡献,他说:“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不久前在马里和南苏丹牺牲的联合国维和人员中就有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 〔16 〕 在2017年的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回顾了中国在现行国际秩序中发挥的重要作用:1954年周恩来总理率团出席日内瓦会议,为维护国际和平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逐步参与裁军、经贸、人权、社会等各领域事务,为国际重大问题解决和重要规则制定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积极参与伊朗核、叙利亚等热点问题的对话和谈判,为推动政治解决这些问题发挥了作用 〔1 〕547-548。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为完善国际经济秩序发挥了更重要作用:中国于2013年提出并开始实施“一带一路”倡议;2014年成立了丝路基金;2015年,在中国的主导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先后成立。2017年1月,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发表演讲,进一步用确凿的数据总结说明中国为建设和维护国际秩序所作的贡献,他指出,从1950年至2016年,中国累计对外提供援款4000多亿元人民币,实施各类援外项目5000多个,为发展中国家在华培训各类人员26万多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累计吸引外资超过1.7万亿美元,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超过1.2万亿美元。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这些数字,在世界上都是名列前茅的 〔1 〕484 。2018年11月,中国在上海举办了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习近平在会议上发表主旨演讲,指出这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一大创举,是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支持经济全球化的实际行动 〔17 〕。

习近平对中国在现时代国际秩序中国家身份的定位明确清晰、有理有据,表明他既对国家发展程度有客观理性的认识,也对中国国际秩序角色作出了准确的定位,展示了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历史贡献与现实担当。

三、关于未来国际秩序的理想追求

习近平在总结国际秩序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审时度势,提出了关于理想国际秩序的中国方案。人类历史的战争有多久远,人们渴望和平的理想就有多久远。中西文明的史料都有关于避免战争、实现和平的思想史记录。早在公元前7世纪,中国就有了大同思想的萌芽,大约公元前5至4世纪,古希腊也出现了关于世界国家的最初设想。但是,从古至今,战争的阴云始终与人类历史相伴,尤其是近代以来西方强权政治横行世界,不仅给非西方世界带来无穷灾难,还把人类社会两度拖入世界大战的深渊。在今天人类面临诸多难题与挑战的新历史关头,习近平准确把握国际秩序和平发展的总体趋势,提出了蕴含其国际秩序理想追求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实现人类和平发展勾画了新的蓝图。

(一)人类面临诸多共同难题与挑战及国际秩序和平发展趋势

2013年以来,习近平从不同方面阐述了人类面临的非传统难题和挑战,这些难题和挑战可以概括为环境污染,气候变暖;人口膨胀,粮食和资源短缺,全球贫富分化,贫困和饥饿问题;重大传染性疾病;难民危机;恐怖主义和有组织的跨国犯罪;网络安全;金融危机;等等。“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只有一个家园” 〔1 〕538,习近平指出,当人类面临这些共同难题与挑战时,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习近平同时指出,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逐渐显现,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风险增加,国际贸易和投资领域出现了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强权政治、霸权主义、新干涉主义上升,这些传统安全与上述非传统安全交织在一起,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

习近平认为人类面临的上述难题与挑战使得国际秩序处于深度变革与调整时期,“开放还是封闭,前进还是后退,人类面临着新的重大抉择” 〔9 〕。习近平对此给出了明确回答,他认为全球化深入发展,使世界各国相互依赖空前加深,已经形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国际社会必须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各种难题与挑战。虽然西方大国依旧唯我独尊、强权独霸,但新兴市场国家的整体性崛起,使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国际和平的方向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北京舉办了规模盛大的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习近平在论坛上发表了三次重要讲话。他从历史维度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各国勇敢地相向而行,就能实现人类的幸福安宁与和谐美好。2017年1月,他在联合国会议上讲话时又提到:“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力量的上升远远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 〔1 〕538

(二)植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理想国际秩序方案

中国依旧坚持并将长期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但是习近平认为人类面临的传统与非传统威胁不会在短时期内得到消除,实现和平发展仍然任重道远。为促进国际秩序朝着公正合理、互利共赢方向发展,习近平从2013年起就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2017年日内瓦联合国会议上,他提出当前人类处于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在面临传统与非传统威胁相交织的历史关头,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1 〕539。习近平关于国际秩序的理想深植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中,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的逐步深化与丰富,其中蕴含的国际秩序方案也日渐清晰和成熟。

习近平阐明了包含五大领域的理想国际秩序理念。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立足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和生态建设等五大领域,阐明了理想国际秩序的基本理念,即“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1 〕541-544。

习近平提出了理想国际秩序的基本原则。他强调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当汲取现代国际秩序中的合理因素,构建理想国际秩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他在2017年1月的联合国会议提出:“从36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平等和主权原则,到150多年前日内瓦公约确立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从70多年前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到60多年前万隆会议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关系演变积累了一系列公认的原则。这些原则应该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 〔1 〕539这些原则既有西方文明主导的国际秩序中的积极合理因素,也包含具有中国传统文明特点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始终倡导的不同文明应包容互鉴的精神,也展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的理想国际秩序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在“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9 〕的历史背景下,习近平关于未来国际秩序的理想追求指出了突破困境的出路。这种追求摒弃了西方传统国际秩序的强权政治思维,继承了中西文明中积极合理的因素,为构建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多元包容的国际秩序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现时代国际秩序观联系国际秩序历史与现实,立足中国国情,关照人类社会前途与命运,辩证分析了现行国际秩序的贡献与问题,并对中国在现行国际秩序中的身份与角色进行了客观理性定位,同时结合当今世界面临的诸多难题与挑战,提出了关于理想国际秩序的主张。习近平现时代国际秩序观既有革故鼎新的现实诉求,又有高瞻远瞩的战略谋划。他倡导的人类运共同体勾画了一种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秩序理想蓝图,这一蓝图汲取了西方文明的合理成分,同时融入了中国文明的智慧。习近平现时代国际秩序观的现实目标致力于实现国际和平发展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其理想目标是要捍卫全人类共同利益,表達了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习近平现时代国际秩序观为人类追求美好生活指明了奋斗目标,体现了新时代中国领导人的国际胸怀与远大抱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 人民日报,2014-03-28(03).

〔3〕习近平. 促进妇女全面发展  共建共享美好世界〔N〕. 人民日报,2015-09-28(03).

〔4〕习近平. 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N〕. 人民日报,2015-10-17(02).

〔5〕汉斯·摩根索. 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M〕. 徐昕,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习近平.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05-10(02).

〔7〕习近平. 弘扬传统友好  共谱合作新篇〔N〕. 人民日报,2014-07-18(03).

〔8〕习近平. 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N〕. 人民日报,2013-03-24(02)

〔9〕习近平.积极树立亚洲安全观  共创安全合作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4-05-22(02).

〔10〕习近平.坚定信心  共谋发展〔N〕. 人民日报,2016-10-17(02).

〔11〕金华宝,梅  浩.习近平对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134-140.

〔12〕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N〕. 人民日报,2014-04-02(02).

〔13〕习近平.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N〕. 人民日报,2015-09-24(02).

〔14〕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5〕Hedley Bull. The Anarchical Society: a Study of Order in World Politics 〔M〕.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2002.

〔16〕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  全球增长新蓝图〔N〕. 人民日报,2016-09-04(03).

〔17〕习近平.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8-11/05/content_5337572.htm.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