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文 燕,李为民,叶 煜,陈 琳
(1.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2.四川科技职工大学,四川 成都 610101)
智库又叫做“智囊团”、“顾问班子”等,是指专门从事开发性研究的咨询研究机构。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以影响政府决策为研究目标,以公共利益为研究导向,以社会责任为研究准则的咨询研究服务机构[1]。
从国内外历史发展长河看,智库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重大推进作用。中国古代所谓“谋士”“门客”“幕僚”,现在看来就是智库的代名词。从春秋战国时就开始盛行。1916年“美国政府研究所”的建立标志着现代智库的诞生。西方国家一般将智库分为学术研究型、政府服务型、政策倡导型三类[2],国内的智库大体分为四类:党政军、社科院、高校、民间组织。
2019年1月31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统计的《全球智库报告2018》权威数据显示,全球共有智库8162家,中国7家智库继续上榜世界百强榜单[3]。具体数据见表1:智库拥有数量地区分布表。表2:智库拥有数量前五国别分布表。
表1 智库拥有数量地区分布表
图1 智库拥有数量地区分布图
表2 智库拥有数量前五国别分布表
图2 智库拥有数量前五国别分布表
智库在国家决策中起着推进作用,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汇聚人才、促进思想交流、实现战略创新的功能。加强智库的现代化建设重大而紧迫。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教育智库是中国特色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坚力量,教育智库是教育改革发展的谋划者、决策方案的进言者、政策效果的评估者、社会舆论的引导者。
长江教育研究院、方略研究院联合研究组从决策影响力(Political Influence)、学术影响力(Academic Influence)和大众影响力(Public Influence)等三个层次,对全球教育智库展开分析[4],形成“2019全球教育智库影响力排名(2019 Global Educational Think Tank Influence PAP Evaluation Report)”,全球共80家教育智库榜上有名,其中5家国际智库,代表国际组织的教育政策研究机构;61家国外教育智库,以教育为主要研究领域或有专门教育研究团队的智库,14家国内教育智库。
高校教育智库是教育智库的一个类别,是依托高校建立的,与高校紧密联系的,专门研究教育政策的新型智库。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继续强调高校要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库的作用。[5]高校教育智库蓬勃发展,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例如安徽师范大学李宜江教授带队的高校教育智库积极参与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调研活动,并带领研究生团队执笔撰写了《推动长三角教育事业合作发展调研报告》。在调研报告中,智库发挥教育政策研究与数据统计分析的优势,在教育现代化水平、教育投入保障、人才政策环境、观念认识等方面对长三角一市两省之间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出了推动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思考与建议。2019年7月,调研报告中的部分研究成果和所提的相关政策建议被教育厅采纳吸收,并出具了采纳证明。
四川的经济文化发展受到地域和历史的限制,教育智库发展相对较为缓慢。就其原因,一是北上广一直是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中心,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西南地区山高路险,相对封闭。高校的地区分布直接影响着教育智库的数量。例如北京上海高校数占全国7%,但“211”的比例却占了34%[6],而四川虽然在四南地区位列榜首,但“211”仅有5所,占5%。对高校经费的投入直接影响着智库的发展。二是四川教育智库发展历史较短,2016年9月,首批新型智库申报工作启动,许多智库是在政府政策的倡导下,最近几年才建立,有些是高校研究机构转型为高校教育智库,其功能和作用还需转型升级。三是影响力不够。2019全球教育智库影响力排名上榜的国内14家教育智库,四川无一上榜。
2019年最新统计,四川省高校本科数量43所,是西南三省拥有大学数量最多的省。依托各高校也成立了教育智库,如2019年11月四川师范大学的“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教育与法治协同创新智库”。省委省政府也非常重视省内智库发展,成立专门的新型智库领导小组,设立新型智库建设专家委员会,对各智库进行统筹管理、评估、调研。
四川地区教育智库和其他教育智库类似,学术性较强,研究水平相对较高,以项目为依托,经费主要来源于项目经费,成果主要以学术论文展现。学历学平较高,研究生以上学历占到七成,远超其他机构智库,聚集了高职称优秀人才。
(1)“新”型教育智库,要体现时代感与空间感:既要“顶天”也要“立地”。智库成员学历高,职称高,研究问题深入透彻,让百姓觉得高深莫测,难以接近;而理论研究需要接地气,四川贫困地区多,教育落后,形势严峻,发展迟缓。教育智库必须在国际国内大环境下,立足实际,既不回避也不冒进。为四川教育的重大战略和公共政策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专业的意见。比如农村与城市教育均衡化问题、偏远地区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与心理健康问题,优质教育资源问题,学习负担过重问题等。要为四川的教育发声。
(2)加强教育科研资源共享:建立专家资源库,项目成果库。增加跨智库项目合作研究,优势互补。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可将报告、讲座、培训、学术研讨等资料分享给他人学习、借鉴、查阅。特别是落后偏远地区的智库,对信息的渴求很高。
(3)加强成果转化:提升智库的研究成果向应用型决策资源的转化效率,避免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阁,被政府社会采纳少,成为空中楼宇。研究成果形式多样化,不仅仅限于论文,系统地撰写研究报告、专著、提案等展示成果,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举办学术会议等宣传研究成果,引起社会关注。
(4)多渠道建言献策:教育智库不是纯理论研究,更要结合实际,服务于政府的同时,也要为基层百姓服务,为一线教师服务。扩展成果报送发布渠道,建立咨政报告数据库和定向征集、集中报送,新媒体资源等多渠道传播途径。加强智库与教育决策机构的联系与沟通,避免“自言自语”的局面。
(5)加强为地方教育经济服务:关注教育重大问题和难点问题,结合热点问题,发现“真”问题,发挥高校优势,紧盯民生关注,提供决策建议,扶贫攻坚、乡村振兴、科技强省、科教兴农,影响政府决策,百姓生活,企业发展,为治蜀兴川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推动四川新型教育智库长远发展。
(6)加强合作与交流:加强跨界研究,多学科交叉融合,国内国际比较研究,搭建交流平台,加快推进优势基础学科、应用学科、新兴学科的交叉渗透。避免闭门造车,各自为战,散兵作战的模式。
(7)提高社会影响力:规范政策研究,结合四川教育的改革,理论联系实际,提出实施政策和可操作性对策建议。提高对政府教育决策的影响力。雁过要留声,智库要发声,发声要有用。对教育政策的解读要科学全面,做好百姓理解教育政策的解读者。
(8)加强新媒体建设:教育智库的主要工作是研究,主要产品是思想和方法,其影响力是教育智库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影响力的扩大离不开传播,而传播最高效的渠道是网络。所以地域的局限已不是困难,加强成果展示,推广成果应用,提高网络影响力,快速高效地影响到关注教育的人群。
(9)加强高校教育智库的经费投放:对四川地区教育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性研究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扶持,加大项目经费的投入。也可以引进企业及社会人士资金,并且规范经费管理,提高使用效率。[7]
(10)以智库建设丰富高校人才培养:智库项目研究过程中,吸引大批硕博研究生参与其中,提高科研水平,丰富实践经验,使他们快速成长。
四川高校教育智库应该找准定位,发挥优势,聚焦重大问题,加强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研究。努力推动教育研究走出教育学的研究范式。把教育问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放到整个社会系统中去研究去分析去解决,从而更加系统性地认识区域教育乃至中国教育发展规律,服务和满足地区特色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需要。通过教育社会学这一视角,更加深入地研究现在的教育和教育有关的一些政策,包括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这样可以更好地为决策提供咨询,更好地发挥智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