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珊珊,张 翠*
(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手术室,江苏 常州 213000)
手术和麻醉作为一种特殊的经历,对任何人都是一种心理及生理上的应激,可引起术后多种不适及并发症的发生。学龄前是儿童人格和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具有一定的认识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对新鲜事物极为好奇。然而对疾病缺乏足够的认识,心理状态随治疗变化迅速,对照顾者依赖强烈,极易产生分离焦虑。因此,手术对学龄前患儿可造成较为强烈的应激反应,不仅影响麻醉和手术的顺利进行,还可造成患儿心理创伤,导致患儿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行为及心理异常[1]。美国中小学教育大纲于2001年将情商训练纳入必修课程[2],情商训练指通过系统科学的教育,增强儿童的独立性、自信心、同理心、责任心、自律、情绪管理、社会交往、抗挫折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结合学龄前患儿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将情绪训练9大项目训练方法联合医院游戏制定了一套术前访视方案,有效增强了患儿对麻醉和手术的配合度,缓解了患儿术前焦虑。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年6月~2019年2月在我院手术室行手术的学龄前患儿64例,其中男36例,女28例,年龄3~7岁,均采用全身麻醉为麻醉方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2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手术方式、麻醉方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
对照组予常规术前访视,试验组则采用情商训练+医院游戏进行术前访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麻醉诱导期的合作程度及术前焦虑程度。诱导期合作程度采用诱导期合作度量表(induction compliance checklist,ICC),该量表包括11项内容,患儿如在某项中出现负面行为则计1分,无负面行为则计0分,评分越高,则说明患儿配合度越差。术前焦虑程度采用Spence儿童焦虑量表(SCAS)[3],该量表包括分离焦虑、社交恐惧、恐慌障碍、躯体伤害恐惧、广泛性焦虑及强迫冲动障碍共6个维度、44个项目,得分越高,则说明焦虑程度越高。该量表已在多个国家得到广泛应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和重测信度。
应用SPASS22.0统计软件将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儿麻醉诱导期合作程度及术前焦虑程度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患儿麻醉诱导期的合作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术前焦虑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麻醉诱导期合作程度及术前焦虑程度的比较
患儿术中安排的巡回护士应在术前1d来到病房对患儿进行术前访视,态度应温和、耐心,主动向患儿及其家长介绍身份和访视目的,以取得患儿及其家长的同意。(1)多媒体宣教:可事先制作有关手术室及手术场景的图片和视频,在访视期间与患儿一同观看,并适时给出解释。如某种仪器的用途,某种器械的名称,使患儿对当天手术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以消除其对手术室和手术人员的陌生感和恐惧感。(2)模拟手术游戏:护理人员可与患儿开展角色扮演的游戏,要求患儿扮演医生,访视人员扮演病人,给患儿带上听诊器,教患儿使用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等对访视人员扮演的病人进行检查。并鼓励患儿对布娃娃模拟消毒皮肤、注射等操作,帮助患儿融入医护人员的角色中,减轻其对手术的惧怕心理。
在进行一段时间的游戏后,患儿已与访视人员初步熟悉。如询问患儿“小朋友,你为什么来医院啊?”在得到患儿的回答后,可及时鼓励患儿:“宝贝会自己解决问题,真棒!生病了就应该来医院看病。”并对患儿表示同情和理解:“宝贝是不是害怕做手术啊?到底是怕打针还是怕什么啊?”在得到患儿的回答后,可让患儿选择扎静脉针的位置,向患儿保证使用最小的针,以增强患儿解决问题和抗挫折能力。在取得患儿同意后,及时表扬患儿。同时,告诉患儿明天进入手术室,只是很短的时间,妈妈在手术结束后会立即来陪伴宝贝,像患儿上幼儿园一样,以疏导患儿情绪,缓解其分离焦虑,增强其独立性和责任心。
国际手术室护士协会(Association of Perioperative Registerd Nurses,AORN)提出[4]:术前访视是手术室护士的职责之一,术前访视是手术室护士对患者的治疗性沟通。学龄前患儿受其发育限制,理解能力有限,常规的术前宣教和语言沟通难以使患儿完全理解并引起共鸣。将游戏融入术前访视中,使患儿有机会接触到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等医疗器械,会使其觉得住院和手术也是很有趣的。图片、视频等宣教资料的应用,可帮助患儿直观地认识手术室、手术器械及手术过程,以缓解其对手术的紧张和恐惧情绪。护理人员在访视期间,通过与患儿的沟通交流,对其进行一定的情商训练,提高了患儿对手术的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能够较为坦然地接受手术。本文将情商训练+医院游戏应用于学龄前患儿的术前访视中,有效缓解了患儿术前焦虑程度,增加了患儿对麻醉和手术的配合度,促进了手术的顺利进行,保障了患儿的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