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佘提珀·柯拉迪甘瓦拉萨·玛哈塔诺布
关键字:一个中国原则;新加坡;台湾;关系
新加坡是东南亚最小的国家,四分之三的人口是华人,以致在冷战时期被看作是会和中国站在一起输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第三个中国”(The Third China)而遭到邻国的猜忌。但分析了事实之后就会发现新加坡对华政策很特殊,即在冷战期间东南亚国家要么选择与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要么与台湾的国民党政权建交,但新加坡不与二者建交而是与台湾建立军事合作关系。因此,在20世纪70-80年代,新加坡与中国大陆和台湾都保持着非正式关系。尽管在1990年新加坡最终与新中国建交,但与台湾的军事关系依然存在并持续至今,而对此中国大陆也是知道的。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是,新加坡与新中国建交后,其与台湾关系就仅局限于经济、文化、学术以及人道主义援助。
需要指出的是,新加坡与台湾的特殊关系源于台湾的军事援助以及双方领导人的个人友谊,这降低了像新加坡这样在冷战期间新生国家的脆弱性。但从90年代中期开始,双方关系出现了问题,这主要来自两个因素:(1)台湾要求“独立”的浪潮造成其与中国大陆的紧张关系,以及与新加坡为了国际局势稳定,支持海峡两岸维持现状的立场发生矛盾;(2)新加坡与中国大陆的经济利益增加使得新加坡倾向于中国大陆,不支持台湾领导人的强硬立场,海峡两岸的局势和中国大陆的态度是决定未来新加坡与台湾关系的重要因素。
加尼森(2000)、莱费尔(2000)和赫胥黎(2006)的研究一致认为新加坡从建国伊始就处于“脆弱的”(vulnerability)环境之中。1959年新加坡摆脱英国统治之后就推选了人民行动党(People’sAction Party-PAP)领袖李光耀为第一任总理,1963年9月与英国的另外两个殖民地沙捞越(Sarawak)和北婆罗洲(northern Borneo)或沙巴(Sabah)一起加入马来亚联邦(The Federation of Malaya),并将新的国家取名为马来西亚联邦(The Federation ofMalaysia)。然而,由于以华人为主的新加坡和以马来人为主的马来半岛之间紧张的种族关系,使得新加坡与吉隆坡政府之间的关系发展并不顺利,最终在1965年8月9日新加坡正式从马来西亚联邦脱离出来。新加坡的独立造成与北方邻国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同时,南部大国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对新成立的新加坡也不友好。苏加诺认为1957年马来亚联邦与英国签订安全协议,是英国还在东南亚努力维持帝国主义统治的表现,为了报复1963年英国支持成立的马来西亚联邦,苏加诺宣布对马来西亚实施“对抗政策”(Confrontasi),而新加坡的分离也未能改变他的态度,因为苏加诺依然认为新加坡是帝国主义的重要基地和华人聚集中心。
人口比例也使新加坡国内外面临不小的安全挑战。新加坡华人占76.5%,马来人占14.8%,印度和斯里兰卡人占5.5%,剩余为其他种族的人。这一因素使得新加坡不仅难以建立起国家的同一性,还造成种族间的紧张关系,尤其是马来人对居住在新加坡表示不满,而且大多数马来西亚人和印尼人认为华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高于他们,新加坡华人处于不友好的马来世界之中。
尽管新加坡位于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战略点,但存在地理缺陷,并且资源有限。新加坡是面积只有约600平方公里的小岛,与外界的联系必须经过与其接壤的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领海和领空,有限的领土面积使得新加坡不能满足人民日常的基本生活需求,必须向邻国特别是马来西亚进口食品和淡水。
从1965年开始,上述的脆弱性对新加坡外交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对经济安全的关注。Dent(2002)将新加坡的经济安全分为8个方面:即(1)供应安全,意为新加坡缺乏自然资源供应地;(2)进入市场安全,意为需依靠外国市场以促进经济繁荣;(3)金融和信贷安全,意为保持亚洲金融中心地位;(4)技术和工业安全,意为经济体系是依靠先进技术或建立在知识经济基础(know ledge-based economy)之上;(5)社会和经济安全,意为促进社会和经济繁荣以增强人民行动党的政治合法性;(6)跨境社区安全,意为处理好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关系;(7)制度安全,意为以世界贸易组织为领导的自由经济制度的稳定;(8)盟国安全,意为促进与世界各地区的经济联系。而这也符合1984年新加坡提出的“全民防卫”(TotalDefence)概念,该概念包括5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经济防卫(Econom ic Defence)。①其余4个方面的防卫是军事防卫、社会防卫、心理防卫和民事防卫。为了国家生存而根据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制定经济安全政策,而国家的生存是国际关系中新现实主义(neo-realism)的基本目标。这一问题影响了在一个中国原则下新加坡与台湾特殊关系的发展与变化。
新加坡的脆弱性使它对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态度有别于其他东南亚国家,1965年新加坡(从马来西亚联邦)脱离出来之后,缅甸、老挝、北越、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亚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泰国、南越、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与台湾建立了外交关系,但新加坡选择不与新中国或台湾当局建立正式关系。这主要有两个原因:(1)新加坡华人既有支持国民党的也有支持共产党的,与新中国或台湾建立关系势必会造成国内大多数人的分裂;(2)与新中国建交会使邻国加重对新加坡的猜忌。马来西亚政府担心中国支持马来亚共产党(The CommunistParty ofMalaya);与此同时,苏哈托也怀疑中国在幕后支持1965年9月30日雅加达的军事政变,导致1967年10月30日印尼与中国断交。因此,新加坡必须很谨慎,不让邻国误解自己是中国利益的代表。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新加坡没有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但新加坡很清楚新中国是对亚洲安全有重大影响的大国,新加坡从独立之日起就默认(tacit recognition)了这一事实。这可以从1965年10月14日新加坡驻联合国大使Abu Bakarbin Pawanchee发表的声明中看出,声明明确表示新加坡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台湾成为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国。
在脆弱性下建立起来的国家使得新加坡十分重视武装部队发展,第一步,通过从不结盟运动(Non-Aligned Movement-NAM)成员国获得军事援助以尽力避免国际冲突,但印度和埃及拒绝了新加坡的请求。1965年11月,新加坡得到了以色列的军事援助,但有两个条件:(1)以色列仅派教官来管理军队,不提供军事训练基地,因为以色列也受到场地限制;(2)与以色列合作会引起大多数人口主要是穆斯林且与以色列冲突时立场会倾向于阿拉伯世界的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不满。当1968年英国首相哈罗德·威尔逊(Harold Wilson)宣布将在1971年内从亚洲完成撤军,促使新加坡愈发重视发展自身更加高效的武装部队,进而走向了与台湾的军事合作。
新加坡与台湾的特殊关系始于1967年。当时台湾派高级官员会见新加坡内政兼国防部长吴庆瑞,同时提出以“建交”为条件帮助新加坡发展武装力量,这一提议虽然很符合新加坡发展高效武装部队的需求,但新加坡不愿与台湾建立正式关系,仅愿意发展经济关系,1969年台湾在新加坡设立了“中华民国商务代表办事处”,新加坡强调开设办事处不是承认“国家”或台北的“政府”。
1971年台湾失去联合国合法席位之后,世界各国陆续与台湾断交转而与新中国建交。为了最大限度维持“友好邦国”,蒋经国宣布“总体外交”(totaldiplomacy)政策,强调通过各种渠道包括双边和多边、正式和非正式以及直接或间接方式进行全面的国际交流。台湾也再次寻求与新加坡合作,最后在1973年李光耀总理应邀访问台湾,蒋经国亲自陪同李光耀参观军队。1974年12月,李光耀第二次访问台湾,在这次访问中李光耀提出与台湾进行军事合作,并在1975年4月签署了协议,同意每年新加坡派步兵、炮兵、装甲兵、突击队到台湾训练,并将此次合作称为“星光计划”,称参加的训练和军队为“星光演习”和“星光部队”。到1980年底,新加坡参加该项目的人数总共约为13万人。
与此同时,双方领导人关系也很密切,从1973年到80年代末,李光耀几乎每年都访问台湾,并与蒋经国成为了亲密的朋友,有时蒋经国还亲自到机场迎接李光耀。1988年蒋经国去世,李光耀也参加了他的葬礼,那时他还是总理。
经济方面,1979年新加坡在台北开设了办事处,之后,双方贸易额从54,650万美元增加到1980年的76,500万美元,增加了40%。双方还签署了多份经济协议,例如《通航协议》(1975)《取消重复征税协议》(1980)《促进与保护投资协议》(1990)。双方交往还扩大到台湾重要人物访问新加坡,例如,1987年6月台湾地区领导人俞国华访问新加坡,1988年12月连战访问新加坡等。
尽管新加坡与台湾在多个领域存在联系,但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努力避免刺激中国。1988年7月,为了拓展在世界舞台上的空间,李登辉提出“务实外交”或“弹性外交”,使得新加坡更加小心谨慎地处理与台湾关系。
“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中国国内因素,新加坡对新中国怀有猜忌。但新加坡领导人认为有必要与中国保持经济联系,在独立之后的1965年8月李光耀就宣布允许中国银行在新加坡开设分行,以便与中国开展经济联系。数据显示,1966-1969年新加坡与中国的贸易量持续增加(见表1),特别是新加坡从中国进口服装、玻璃制品、厨具和消费品,缓解了新加坡的物资短缺状况。
表1 1966-1969年新加坡与中国的贸易额
1969年中苏发生边境冲突,中国改善了与美国的关系,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为了防止苏联在东南亚建立战略基地,中国也积极调整了与新加坡关系。1970年中国驻各国大使馆邀请所在国的新加坡大使参加(中国)国庆庆祝活动,1971年新加坡派选手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亚非乒乓球友谊赛。1974年5月马来西亚与中国建交,使得李光耀更加重视中国。1975年3月新加坡外交部长S.Rajaratnam访问中国,在会见周恩来总理时说,新加坡将在印度尼西亚与中国恢复(外交)关系后与中国建交,这么做是为了防止印度尼西亚误解新加坡处于中国的影响之下。
1976年5月李光耀访华,其主要立场有:(1)新加坡将是东盟国家中最后与中国建交的国家;(2)新加坡不会同意苏联利用其作为反华的基地;(3)新加坡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愿与中国开展贸易、体育和文化关系;(4)新加坡不是中国的“亲属国”(kinsman country)。因此李光耀在与中国领导人会面时全部用英语交流。
1978年11月邓小平副总理访问新加坡后,新加坡与中国关系开始进入新时期。1978年中国进行经济改革和实行改革开放,这是促进新加坡加强与中国经济联系的重要因素。1979年两国各自在北京和新加坡设立经贸办事处,1985年两国签署了《保护投资与避免重复征税协议》,促进了新加坡华人对中国的投资,1984-1986年新加坡在华投资额达到2496万美元。
此外,80年代新加坡因经济发展和国家稳定而受到中国关注,1985年5月中国邀请新加坡前总理吴庆瑞担任发展经济特区和旅游顾问。同时,中国和新加坡两国领导人之间的关系也促进了彼此互信,李光耀说邓小平是“我见过印象最深刻的领导人”,而李光耀也成为80年代唯一到过北京和台北访问但两边均未反对或表示不满的领导人。从上述可以看出,中新两国关系发生了变化,60-70年代新加坡因共产主义问题还对中国有所担忧,但到了80年代两国在各个领域互信增强,新加坡依然与台湾保持军事关系,正如1985年11月国务资政S.Rajaratnam接受采访时所说:
“我们不反对台湾也不支持台湾,我们决定谨慎地与台湾和中国大陆保持良好关系而不使任何一方不满。直到今天我们送军队到台湾训练,但我们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持良好关系……尽管没有外交使团,但我们与中国有政治和经济互利关系,我们与中国关系就像外交关系,只是没有使馆和大使而已。”
新加坡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后,新加坡与台湾特殊关系在李登辉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时期发生了变化。
1967年印度尼西亚与新中国断交是新加坡与新中国建交的障碍,但1990年8月两国恢复外交关系之后,新加坡与中国建交也就没有了顾虑。1990年10月3日新加坡与中国发表建交联合声明,但值得注意的是两国建交声明很短,只是指出两国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联合国宪章原则基础上,而没有提及一个中国原则或台湾地位问题,这不同于中国与大多数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发表的联合声明,通常声明都会重申一个中国原则,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表明新加坡的特殊身份,既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又能继续与台湾保持军事关系。1991年新加坡与台湾举行首次海上联合军演,是世界上唯一与台湾这么做的国家。
90年代初,新加坡领导人和高级官员还经常访问台湾。1990年10月27日李光耀第21次访问台湾,以证明新加坡与台湾关系没有发生变化。从1993年到1995年,吴作栋总理、国防部长杨林丰、外交部长黄根成先后访问台湾。郝柏村和连战在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期间也分别于1990年12月和1994年1月访问新加坡。1995年李登辉给新加坡参谋总长黄维彬颁发勋章,表明双方良好的军事关系。
1993年4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海峡交流基金会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即“汪辜会谈”,此次会谈在新加坡举行表明两岸对新加坡作为中间人的信任。
90年代中期,新加坡与台湾特殊关系开始遇到困难。李登辉通过集权和清除国民党内竞争对手,通过“假期外交”(vacation diplomacy)方式“访问”各个国家使得他对处理国际关系和两岸关系更加自信。1995年6月,美国国会给李登辉发签证以使其到康奈尔大学领取荣誉学位,并在康奈尔大学发表演讲,李登辉没有提到一个中国的原则,还称台湾是“台湾岛上的中华民国”,这使得李鹏总理认为李登辉在推动台湾独立。并且,在1996年3月第一次直选时李登辉参选并获得胜利,中国在台湾海峡举行军演予以吓阻李登辉的危险举动,而美国根据1979年与台湾签订的《台湾关系法》派了两艘航母到台湾海峡。
李登辉的进取性外交导致了1995-1996年的台海危机,使得新加坡很担心事件扩大直接导致中美对峙,这将影响到亚洲地区稳定,并对新加坡这样的小国产生负面影响。1995年8月12日,李光耀以国务资政身份发表演说,要求台湾承诺不独立。1996年3月3日,李光耀为缓解局势进一步作出努力,他说:
“所有中国领导人都说我是他们的老朋友,我也是台湾(比起中国大陆更)老的朋友。若某一方损失,新加坡同样会损失,若两岸都损失,新加坡的损失就是双倍。新加坡将从两岸繁荣中获益,两岸合作和互助才会带来繁荣。”
台海危机使得李光耀开始疏远李登辉,他认为李登辉抛弃一个中国原则导致中国大陆不满并将两岸统一紧急提上日程。李登辉造成的紧张局势使得像新加坡这样的小国处于极其困难的境地。与此同时,新加坡与中国大陆的经济关系也是不能忽视的因素,1993年9月新加坡是东盟国家中在中国大陆投资最多的国家,投资总额为28亿美元,1998年新加坡和中国大陆的双边贸易额首次超过新加坡和台湾,到2000年都保持稳定的超越(见表2)。
新加坡必须谨慎处理与台湾关系,不使其影响到新加坡与中国大陆的经济利益。虽然新加坡照常送军队到台湾训练,但从1995年起李光耀再也没有访问过台湾,直到2000年李登辉任期结束。换句话说,像80年代李光耀时期那样既可以访问中国大陆又可以访问台湾而没有问题的时代结束了。
200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可以说是国民党长达50多年政治权力的结束,来自民进党的陈水扁获得了胜利,台湾政治的变化对新加坡产生了两个方面的重要影响。第一,台湾要求“独立”造成新加坡和台湾关系紧张,因为新加坡的立场是地区稳定和海峡两岸维持现状,因此不支持台湾“独立”,导致2000年9月李光耀6年来第一次访问台湾期间,以建国党黄玉炎为首的举行集会抗议新加坡,驱赶李光耀。第二,海峡两岸紧张关系使得中国大陆特别关注台湾的对外活动,使得新加坡必须更加小心处理与台湾关系。2002年8月3日陈水扁就两岸关系提出“一边一国”论,中国大陆对此表示强烈反对,而此时李光耀正准备启程访台在9月16日与台湾谈判建立自由贸易区问题,但在中国大陆的压力下新加坡与台湾未达成协议。新加坡副总理李显龙计划在2004年7月10日访台,而此时恰好陈水扁在第二次地区领导人选举中获胜,并依然坚持推动“台独”,因此北京极力反对李显龙访台,但李显龙依旧按计划行事。北京对新加坡采取了多项报复措施,包括中国银行行长周小川取消了对新加坡的访问,中国还取消了126名官员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考察经济管理的行程。然而,台湾却对李显龙的访问大肆吹捧,陈水扁说这是台湾对外关系的一次重要“突破”。新加坡很清楚维护与中国大陆的关系对其安全和经济都是必要的,于是迅速修复与北京的关系。在2004年8月22日的国庆集会上李显龙发表演讲,明确表明新加坡对台湾立场,他说:
“新加坡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不变,‘台独’不符合新加坡利益,也不符合地区利益,如果台湾宣布‘独立’,新加坡不会承认台湾,事实上亚洲也不会有哪个国家会承认台湾。”
2004年10月10日陈水扁发表“国庆”演说指出:“中华民国就是台湾,台湾就是中国民国”,还指出中华民国的领土由台湾岛、澎湖列岛、金门岛和马祖岛组成,不包括大陆。新加坡明确表明反对陈水扁的立场,2004年10月24日新加坡外长杨荣文在联合国大会上说,“台独”对亚太地区稳定构成威胁。
从2004年底到2008年陈水扁任期结束,新加坡与台湾关系越走越远。2005年3月1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该法明确指出如果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中国将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2006年6月李光耀接受台湾CommonWealth杂志采访,被问及新加坡与台湾关系时回答说:
“我们的关系很密切,因为我们一直相互帮助,但如果台湾及其媒体利用新加坡刺激中国大陆,我们的关系就会很艰难,我们需要平静的关系。……如果台湾发出的声音太大就会给新加坡和台湾带来麻烦,因为这相当于台湾在挑战中国大陆,你可能知道新加坡在中国大陆有很多投资,中国大陆会对我们的企业采取负面措施,我们不想出问题。”
从访问可以看出,李光耀对台湾利用与新加坡关系宣扬“台独”感到很不满,因为这么做相当于给其与北京制造紧张,而新加坡在中国大陆的经济利益是不能被忽视或忽略的。值得注意的是,陈水扁两届任职期间李光耀都没有访问过台湾,表明新加坡不同意“台独”,同时防止中国大陆误解新加坡的对台立场。
2008年台湾大选以来自国民党的马英九胜出结束,马英九支持一个中国政策,使得海峡两岸关系得到了极大缓解。从1999年中断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海峡交流基金会会谈于2008年6月12日在北京重启。2009年中国大陆同意台湾以“中华台北”的身份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观察员。
两岸关系的回暖使得新加坡可以更好地与台湾发展关系。正如李光耀在2008年5月所说“只要台湾与中国大陆关系稳定和友好,在贸易、投资和旅游领域的合作增强,新加坡与台湾也同样可以在上述领域进行合作。”2010年8月5日,新加坡与台湾发表了名为《新加坡与台湾、澎湖、金门和马祖独立关税经济伙伴协定》(Agreementbetween Singapore and the Separate Customs Territory of Taiwan,Penghu,Kinmen and Matsu on Econom ic Partnership-ASTEP)的联合申明,并于2011年开始正式谈判。2011年3月,李光耀9年来首次访问台湾,对马英九“不统”“不独”“不武”的“三不”政策表示赞赏。
新加坡与台湾特殊关系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起因是新加坡为了国家生存,努力寻求与台湾军事关系来发展高效的武装部队,以保障国家安全。但这种关系因两个重要因素到了转折点:(1)1978年中国大陆进入改革开放之后,成为新加坡的庞大市场,新加坡认为对中国大陆的贸易和投资利益可以满足新加坡自身经济安全;(2)80年代末台湾兴起要求“独立”的浪潮,新加坡担忧海峡两岸的紧张形势会削弱地区稳定,包括新加坡的安全,这使得新加坡避免刺激中国大陆,无论是李光耀放弃访台,还是新加坡与台湾暂停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直到2008年台湾大选后两岸关系有了好转,新加坡才能再次与台湾发展关系。台湾的“内部政治”和海峡两岸形势是未来新加坡对台政策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