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崇堃 杨洪
(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北京100029)
学术英语教学在我国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国际学术交流日益密切的形势下。袁本涛等通过梳理2011-2012年中国作者参与撰写的ESI热点论文发现,在以中国学者为第一作者发表的210篇论文中,我国在校研究生参与撰写的论文占76.19%,并集中在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和物理学领域。同时,在校研究生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占52.86%[1]。这说明,我国研究生具备国际学术交流和沟通的潜力,作为学术新人,他们虽然已经基本掌握了本学科领域学术英语写作的规范,但在语言表达、写作技巧等方面还存在着显著的问题[2][3],因而能够在国际期刊发表英语论文的研究生仍属凤毛麟角。例如,经对比分析国际期刊学者论文和我国理工科博士生学术写作语料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情况,王晶晶等发现,我国理工科博士生在使用模糊限制语的类型及词汇选择上均有差异,且理科博士生比工科博士生在使用模糊限制语方面存在更大的问题与困难[4]。
针对上述问题,国内学者多从学校层面和教师的角度,积极关注了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但在绝大多数高校压缩课内英语教学时长的大环境下,如何在课堂之外对学生提供学术英语写作指导,尚未有从学习者角度进行的调查研究。Long认为,学习内容和方法必须密切结合学习者的真实需求,才能有效满足学习者[5]。本文通过对北京某“双一流”理工类高校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进行调查的方式,深入了解他们的学术英语写作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本文采用问卷的形式对某“双一流”高校2018级硕士研究生展开了学习需求调查。问卷设计基于Hutchinson&Waters提出的学习需求分析框架[6],该框架包括六个维度,分别是学习者、学习动机、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学习地点、学习时间。学习者维度是对学生的描述,包括学生的个人信息、兴趣、已达到的英语水平、已掌握的相关知识以及已习惯的教学方式等内容。学习动机是指学生学习的主要原因,包括学习强制性、需求明显度、学习目标以及对学习内容的态度等。学习资源包括教师人数与职业能力、教师对教授内容的态度、学习材料、学习辅助以及课外活动机会等。学习方式是指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包括学生对教学的认识、感兴趣的教学法以及学生不认可的教学法等。学习地点是指学习发生的场所,包括学习场所的环境等。学习时间是指学习发生的时间,包括课表、学习频率、课内学习或课外学习、与需求同步学习或先于需求学习等。
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286份。问卷在Hutchinson&Waters学习需求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采用李克特四级量表,包含50个题目,搜集了学习者、学习动机、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学习地点、学习时间6大方面的信息。
1.个人信息
调查对象平均年龄23.5岁,其中男生占比60.14%,女生占比39.86%。从调查对象的专业分布来看,理工类占86.35%,文科类占11.55%,其他占2.1%,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 (24.48%)、化学工程(15.73%)、理学(14.34%)是占比最高的三个学科领域,占总人数一半以上。从调查对象个人信息来看,本次调查问卷的样本基本符合理工类大学硕士研究生的构成特点:男生居多,理工科专业为主。
2.英语语言水平
调查发现,96.15%的调查对象英语学习时间在5年以上,10年以上的达62.24%,英语学习时间可谓不短。另外,经过了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的严格选拔,他们的英语基础是扎实的。但是,绝大多数学生(95.45%)却对自己的学术英语写作水平感觉不满意,仅有2.8%的调查对象用英语发表过学术论文。究其原因,除了自认为英语水平不高(92.66%)之外,学生无论在课内(77.27%)还是课外(85.66%)均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术英语写作培训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上述数据与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本科阶段没有开设学术英语写作课程的现状相符,同时也说明,尽管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学术英语写作的重要地位早就已经得到了认可,但其课堂教学效果仍然无法令人满意,为此,我们有必要探索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措施。
3.学术语言知识
学术英语跟通用英语有很大差异,Hyland强调,学术英语 “具有自己特定的词汇语法规则和修辞规范,……尽管不同学科的具体要求有一定差异,但是通过学术英语这种语言符号来建立意义,才可以在其使用者中获得认可和理解”[7]。除了专业术语、图表、语法等之外,国内外学术英语教育研究领域对于元话语知识的重要性已经达成共识。
Hyland指出,学术文体中的元话语(metadiscourse)是指“用来清晰地组织语篇、彰显作者对于文本内容或读者所持态度的语篇成分……是有助于沟通内容、支持作者观点、构建作者同读者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8]。Hyland进而指出,尽管学术文体普遍被认为具有态度客观、命题主导的特性,但是为了达到让学术界认同作者见解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这一目的,作者仍然需要运用学术界通常认可的语言手段。也就是说,这些语言手段的选择依靠作者对于学术界认知和文化价值的了解和掌握,而元话语有助于学术界的社会性互动从而有助于在学术界构建知识。
调查显示,研究生普遍缺乏学术英语的文体知识。如图1所示,问题最大的三个方面分别是词汇、语法和元话语知识。其中,英语词汇是调查对象面临的最大挑战:89.86%的研究生不知道如何选择恰当的词汇阐述观点和立场;61.53%的研究生不清楚学术英语词汇与通用英语词汇的差异。语法准确性是第二大问题:82.87%的研究生在英语写作中常犯语法错误;67.48%的研究生不知道如何选择正确的时态和语态。在元话语知识方面,69.93%的研究生不了解如何使用过渡标记、框架标记等语篇功能标记;60.84%的学生不了解模糊限制语、态度标记等人际功能标记语。
图1 学术语言知识薄弱项
4.写作规范
学术论文是科研社团进行学术交流的形式,高度约定俗成的惯例是学术论文写作的基础[9]。学术文体(academic genre)有自己独特的文体特征,了解和掌握学术文体知识是研究新手进入学术殿堂的必经之路。然而本调查显示,大部分研究生不了解本领域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规范,自评满意度偏低 (见图2):80%以上的学生不知道如何撰写论文的题目、摘要、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等部分;70.63%的学生不熟悉英语学术论文的结构;70%以上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写好论文的研究结果、分析讨论和结论等部分;59.09%的学生不熟悉学术论文写作时正确的引用方法;51.05%的学生不熟悉文中引用的格式;41.26%的学生不熟悉参考文献的格式。
图2 写作规范薄弱项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调查对象(82.87%)并不喜欢用英语写作论文,没有内在动机驱动他们进行学术英语写作学习,但是,他们又明确认识到学术英语写作在他们的职业和学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因此,工作需要(86.71%)、国际期刊发表(77.98%)、获取相应的学分以便顺利毕业 (61.19%)、国外留学(50.7%)和参加学术会议(48.95%)等外在动机驱动了研究生们的学术英语写作需求(见图3)。
图3 学术英语写作外在动机
大多数调查对象希望拥有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辅导资源,规模化、趋同化的课堂教学显然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如图4所示,希望通过写作微课对学术英语写作知识和技巧进行查漏补缺的占94.41%,希望通过写作工作坊提高学术英语写作实践能力的占86.71%,希望通过作文评阅系统对写作文本进行批改的占93.1%,希望通过有针对性的一对一辅导提高学术英语写作水平的占78.32%。
同时,多数调查对象表示,希望学术英语写作辅导人员构成多样化,既包括外籍教师和中国教师,还包括学术英语写作水平高的在校生。如图5,81.11%的学生希望同伴辅导;77.28%的学生希望有中国语言教师辅导;60.63%的学生希望有外籍教师的辅导。
图4 学习资源需求
图5 辅导人员需求
至于具体的辅导方式,大多数调查对象希望接受一对一的辅导,并愿意提前一周在线提交写作文本并预约辅导。如图6所示,90.91%的调查对象希望辅导人员能直接提供具体的修改方案;86.72%的调查对象希望在辅导人员的启发下自己找出文本中存在的问题;同样比例的调查对象希望辅导人员能一一指出自己文本中的所有问题。这说明,学生对于个性化的学术英语写作指导具有明确的需求,而当前的学术英语写作教学都是大班授课,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图6 一对一辅导方式需求
要求调查对象对学习资源进行评分,1为最低分,4分为最高分,结果显示,学习资源排名前两位的是线上微课 (3.28)和线上系统批阅 (3.26),其他的依次为线下工作坊(3.15)、线上一对一辅导(3.11)、线下一对一辅导(3.05)(如图7、8)。总体而言,无论是线上学习还是线下学习,调查对象的评分都较高,说明他们普遍接受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学习。但从线上和线下两类资源的对比来看,线上资源平均分(3.22)略高于线下资源平均分(3.1),且排名前两位的均是线上学习资源,说明调查对象更倾向于利用线上资源,灵活选择学习地点,可在教室、图书馆、宿舍等任何他们认为适合的场所学习。
图7 线上学习
91.61%的调查对象希望在常规的研究生英语课堂外也能接受针对学术英语写作的辅导。93.1%的调查对象希望作文评阅系统能够全年24小时不间断地提供写作文本批改服务,随时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还希望辅导老师能定期发布写作微课 (94.41%)、举办写作工作坊(86.71%)等,以帮助他们提升学术英语写作技能。
图8 线下学习
通过此次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研究生在学术英语写作方面具有如下主要需求:
首先,研究生特别是理工专业研究生受外因驱动,对于提高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具有比较明确的需求。即使是一年级的研究生也已经明确认识到,学术英语写作能力与自己的求职、深造、学术发展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二,学生迫切需要系统的学术英语写作指导。由于本科阶段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术英语训练,在学术语言与修辞、元话语知识、写作规范等各个方面,学生们的能力都比较欠缺。学术语言知识以及元话语知识的欠缺在学术新手中普遍存在,而不了解学术规范则会导致学术界难以接受的学术不端行为,严重者甚至会因此断送学术前程。整体学术写作能力欠缺极大地阻碍了研究生们向国际学术期刊投稿的脚步。令人欣喜的是,国内外实践均表明,学生们能够通过显性教学获取上述语言知识,提高学术写作能力。因此,系统的学术英语写作训练对于研究生们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学生需要更加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和个性化的辅导方式。相对于学校和教师层面注重的课程英语教学资源来说,研究生似乎更加青睐时间灵活的课外辅导,包括线上和线下等多种方式。此外,研究生英语课程学时有限、班级人数较多、课堂教学效率有待提高等因素都是研究生们更倾向于选择课外辅导的原因。研究生们更加青睐线上写作微课和评阅系统批改、线下一对一辅导和写作工作坊,这样灵活的辅导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符合当今时代倡导“个性化”教学的大趋势。为此我国高校可以仿效北美高校的惯例,设立英语写作中心,作为课堂英语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为研究生们提供更加灵活而精准的学术写作辅导。了解学术语言规范的专家通过与论文作者面对面沟通交流,不仅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写作意图,也能够取得更好的修改效果[10]。课外辅导场景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课堂焦虑感,各种写作问题有机会得到针对性解答,在学生写作过程中起到积极辅助作用[11]。
第四,学生们需要高效、快捷的辅导手段。由前面的数据可知,对于辅导方式,研究生们最希望的是辅导人员直接提供修改方案,其次才是由辅导人员指出文本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在辅导人员的启发下找到文本中存在的问题。可见,学生们更需要快捷高效的辅导方式。
最后,学生需要能够和他们无障碍沟通的辅导人员。调查显示,研究生们最希望能有学术英语水平较高的同伴来进行辅导,其次是中国教师,而外籍教师则位列第三。这一结果令人颇感意外,普遍的假设是外籍教师因其语言优势会更受青睐。分析原因,可能是研究生担心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不过关,无法清楚地解释自己的意图,而与同伴或中国教师则能够更好地达成理解。由此可见,北美高校写作中心普遍实行的同伴辅导制在我国研究生中也具备一定的可行性。同伴辅导具备其明显的自身优势,他们与硕士研究生为同龄人,不存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隔阂感或教师带给学生的焦虑感,更有利于彼此交流。更重要的是,学术英语写作水平高的同伴刚刚经历了学术英语写作学习过程,他们或在学习中曾经遇到过研究生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或近期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学术论文,因此能在辅导过程中为研究生提供更接近他们实际情况的宝贵经验。
我国“双一流”发展战略的实施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高校整体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术英语写作能力是研究生与国际学术界同行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必备能力,提高学术英语写作能力不仅是国家、学校和教师层面的要求,更是研究生自身发展的必然需求。为满足这一需求,我国高校不仅应该开设学术英语写作课程,还应该加强课外辅导和服务。为此,可以借鉴北美高校的做法,通过建立英语写作中心等形式,保证长期、稳定地为研究生提供多元化、个性化、方便快捷的辅导,切实可行地提高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