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教学拓展的方向研究

2019-04-19 01:54李祥轩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9年15期
关键词:蔺相如司马光文言

李祥轩

在新一轮高中课改中,修订后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从学科育人价值的角度,凝练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学科核心素养。传统文言经典篇目在教材中所占比例较大,但对于教材的深入利用存在效率不高的问题。如果能科学地確定教学拓展的方向,挖掘教材,就有可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获得思维的发展。围绕新课标中的核心素养,认为文言文教学应该从以下三个方向进行拓展:

一、文化学知识的拓展积累

文言经典中包含了许多古代文化方面的知识,教师应对教学内容有适当拓展,以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拓宽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社会文化对文学发展实施有效而持续作用的部分正是精神文化,当制度在历史事变中被迫发生变化时,精神文化仍以潜在的巨大作用影响着文学的发展方向。”可见文化的影响力多么巨大。

传统文言经典中的一个字、一个称谓或一句话都有可能隐含大量的古代文化知识。教师在对这些包含有丰富信息量的词语进行解读时应选择代有表性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逻辑思维的训练

高中文言经典教材,大多文质兼美,隽永含蓄,是提高语言素养甚至训练思维的凭借。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学习“以学生获得受益,练成读作上熟练技能为要”。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密不可分,有别于简单的动作技能训练,语言训练主要是一种心智技能的训练,,对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有很大的作用。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名篇,通过烛之武的言语,我们不难看出,他紧紧围绕郑国存亡这一中心议题,通过正反两面的对比、现实与假设的对立、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变化,陈述利害,事实清楚而不含混,方向明确而无疑问。正是这种缜密的思维、诚恳的态度,打动了秦穆公,终于使郑国转危为安。分析文言教材中的逻辑思维,也是应该拓展的方向。

三、思辨能力的培养

阅读时对作品存疑是鲁迅先生倡导的拿来主义的方法,是一种站着读书而不是跪着读书的姿态。“批判性思维具有分析性、独立性和反思性的特征,它是一种主动的、独立的不受情境暗示的、具有建设性的思考活动,是思维之再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强化批判思维的培养,本质上就是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经典文言文,对于蔺相如,常见的评价是“公忠体国”与“智勇双全”。其实蔺相如也是汲汲于功名的人,这是一次学生的玩笑“蔺相如不是在玩弄秦王吗”使我重新思考得出的结论。当时,在我的鼓励下,学生说出了他的看法:秦国乃虎狼之国,有吞并天下的野心;用十五座城池来换一个“和氏璧”,一定不可能;蔺相如在出使之前该明白。作为赵国的使者,蔺相如的任务是减少秦国的敌意,但他却不断地挑战秦王;秦王按照他的要求“斋五日”,以隆重的仪式来接受和氏璧,他却提前把宝物偷偷送回国了。这不是在戏弄秦王吗?

其实,我也见过古人对蔺相如的异议只是并未深究。“宋代杨时的《蔺相如论》、宋代司马光的《廉颇论》、明代王世贞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他们对蔺相如都有微词。”比较司马迁、司马光等人的观点,会发现他们的立足点有差别。司马迁赞美蔺相如,更多的是站在蔺相如自我实现的角度;而司马光等人对蔺相如的贬低,则更多的是站在国家和集团利益的角度。笔者推测,司马光身处宋朝,强敌环伺;而且他们都是进士出身,儒学之士,且高官显贵,忠君报国意识浓厚,这决定了他们的立场和司马迁不同。他们的指责不无道理,却忽视了蔺相如的个人实现的动机。相较之下,司马迁的评价更合乎历史情境,也更加客观。如果确认蔺相如是个追求功名的战国士子,那么,其言行的矛盾之处或能得到一些合理解释:出使,当然是为了赵国的利益,但同时也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登上政治舞台;他需要冒险,不冒险,此生无望;他敢冒险,因为他有胆识,他看到了秦赵之间短时间内不会作战,这给他展示自己的外交才干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空间。承认蔺相如“汲汲于功名”,也无损于蔺相如的“公忠体国”的美好形象。他一诺千金,以生命来实践自己许下的诺言,维护了赵国的利益。可见,蔺相如也是个有智谋有情义的人。以此为基点,再去读原文,事实、逻辑和情理基本达成一致了。合理化,这才是思辨的目的,才是批判性思维追求的目标。

上述三个拓展文言教材的方向,兼顾了学生文言知识的获得与思维的发展。通过科学拓展教材利用的方向,使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思维训练得到有效提升。

猜你喜欢
蔺相如司马光文言
负荆请罪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将相和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负荆请罪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永不说假话
司马光说谎受责
司马光“警枕”夜读
负荆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