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璧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其自身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积淀并传承下来的各种文化因素,是思想观念、道德情操、行为准则、人格修养、人生价值、审美方式、民族精神的有机组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当务之急,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亲近古诗文,在古诗文的诵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苏辛的豪迈,屈李的浪漫,建安的风骨,易安的婉约,古人为后世留下了这么多举世无双的珍宝。因此就应当在诵读的过程中,领略古今相通的永恒的情感和思考,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注重营造“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的氛围
语文教材充溢着伦理道德、艺术审美、哲学思想等元素,融载道、载情、载史于一体。引导学生阅读它们,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思想,感受他们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的力量。这就要求教师深刻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不只是简单地学习教材内容,更要深入领会其中的精神特质。学习“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德原则等。
三、语文课堂可以是多种形式的
还可以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的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其渊源。让学生广泛阅读有关家乡的文选典籍,考察家乡的名胜古迹与由来,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以及某些地名的由来,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等等。
四、开设传统文化大课堂,加强基本人文知识训练
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利用学校的大课堂开设传统文学讲座,内容包括:诗词曲赋鉴赏,儒家经典赏析,中国古文化、中华传统美德、中国民风民俗研究,等等。同时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训练,如,书法、国画、作文、诵读、文学鉴赏、人物评传、文学常识等,将情感熏陶和审美情趣培养结合起来,将人格培养和社会责任教育结合起来,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五、在吟唱中弘扬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的诗词作品是精华之一。诗词吟诵,自古以来是诗词飞遍华夏大地以至海外赢洲的神翼。至今在受中华文化影响较大的韩国和日本,仍保留着对汉诗吟诵的传统,教师有必要有理由把继承吟诵的担子挑起来,把中华文化的遗产加以发扬光大。学生在反复的吟咏中,就有了自己的理解,美的旋律唤起了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让学生领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六、钻研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道德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利用现代课堂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解读古诗文,了解社会行为规范,能议论、衡量、评定、辨析、分析和说明事理,这是对人类社会行为准则的说理,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靈魂。如,天下为公的理念,积极入世的态度,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行为能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处世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等等。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为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之,传统文化只有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才有意义。古人曰“和易以恩”,就是说融洽的学习氛围才能促进学生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师生应互为对象,平等主动,教师应激励学生放胆而言,让教学在观点的碰撞中闪耀智慧光芒,让每个学生都切实感受到乐趣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