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俊
摘 要: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手段和工具。探讨如何上好信息课,如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课堂上好好听课,在课上就能掌握书本上的知识。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兴趣
现阶段,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计算机,小到手机大到高科技发展,都需要发达的信息技术。邓小平同志曾说过:电脑要从娃娃抓起。现在的小学信息课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常识课,让孩子仅仅了解一下就可以了,而是要求学生当成主课来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手段和工具。但是小学生的定力不足,虽然对计算机很感兴趣,可是对上课听讲却没有耐心,书本上的知识掌握不到位,上课效果不好,这是很多计算机老师的烦恼。而我认为想要有效地上好课,就需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一、在游戏中激发学习的兴趣
我曾经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发现学生都很兴奋,他们之所以喜欢是因为觉得在信息课上可以玩游戏,可以随心所欲,可以不用听老师的唠叨。一旦我说书上的知识,学生会显得不耐烦。所以对于一些知识就可以利用游戏教学,比如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计算机,首先要掌握的是鼠标和键盘的操作,那么在上课的时候就可以直接和学生说:今天要玩游戏,需要利用鼠标,想要知道怎么玩吗?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会被激发,自然会竖起耳朵听,并且此时老师的讲解应该语言简单明了,重在演示,极短的时间内说完要点,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主练习,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掌握鼠标的应用。
当然了,游戏还不能只有一个,学生喜欢挑战性的东西,所以需要事先多准备一些游戏:如拼图、吃苹果、青蛙过河、打地鼠、赛车……这样的游戏不仅练习了鼠标,更练习了回车键、空格键、退格键等等。当然了,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竞赛,看谁玩得最好,这种将学计算机变成玩计算机的教学方式就能有效让学生在课堂上熟练掌握知识。
二、培养小助手,增加学习兴趣
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同一知识点,有些孩子很快就能掌握住,而有些孩子有可能在老师讲完后都没找到老师所说的键盘位置。在学生实际操作时,老师需要巡视,个别指导,可一两个还好,如果一下有好几个甚至更多的怎么办,时间不够,这时候就需要小助手了。让那些接受能力强的孩子争当小老师,与旁边孩子互助学习,不仅能给予学生成就感,也能节省教师辅导的时间。这个小老师每节课都不会固定的,只要认真听讲的自然学得也快,谁先完成老师的要求,就让谁当小老师,分配给他们需要辅导的学生。实践证明这个方法很有效,学生参与的兴趣高涨。
三、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课上多采用实例教学,比如学习动画特效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看一个动画效果的成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针对这个动画进行操作演示,学生可以在演示过程中自主地发现添加动画效果有很多种,对于作品的形状、颜色,背景的颜色、图案、样式等都是可以多变的,当自己进行创作时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设定作品的效果,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添加动画效果”这一课时,只演示了球体的旋转效果,演示了一个小球围绕大球旋转的小动画,后来有的学生就做了一個银河系出来,大小不同的球体,各自的轨道,球体颜色也做了区分,背景也是银河系的效果,整个作品充满了想象力。足以看得出这个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发现了不少小问题,只有先产生疑惑才能激发探索的兴趣,询问教师得到解答后才会更加印象深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超乎我们想象的,教师应该学会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索,而不是整节课都是自己说。
四、将书本上的术语联系到实际生活中
计算机里有很多的专业术语,刚接触的时候会听不懂,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意思,那么教师在解释的时候可以将这些词语运用到生活中,对这些专业术语进行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比如寻找一个文件,需要先找到哪个盘,再找哪个文件夹,最后找到文件名,就像搜索世界上的某个人一样,要先知道是哪个国家,再看是哪个省份,最后再找是哪个市区哪个小区的某个人。这样的方式有助于理解和记忆。当然还有其他的类似方法,比如保存文件时,文件名的组成就像人的名字一样有名也有姓,可以相同的姓却不要有相同的名,否则会无法保存。
有效课堂的方法很多种,作为新时代的信息技术教师,我将在教学中多思考,多探究,多发现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寻找适合的教学方法。在有效的教学方法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参考文献:
[1]李冬梅.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电化教育,2001(3).
[2]周建平.游戏教学关论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5).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