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标准》的史料化试题探索

2019-04-19 12:07魏建群杜文星赵辉
关键词:历史素养课程标准

魏建群 杜文星 赵辉

摘 要:分析2018年河北中考历史试题中历史材料选取的特点,供广大教师在常规教学与备考过程中,就如何甄选史料、运用史料以及如何构建史料与历史素养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參考。

关键词:史料化命题;历史素养;中考历史试题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08-0016-03

2018年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文科综合试卷历史部分(以下简称“2018年河北中考历史试题”),立足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落实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历史素养包括掌握历史知识的常识,具备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意识。2018年河北中考历史试题从考查形式上看,全卷共有11道选择题和3道非选择题,与2017年相比,减少了一道非选择题;从考查内容上看,全卷涉及《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四个板块,共涉及18个主题、64个知识点。该套试题涉及领域广泛但是难度适中,可以说2018年河北中考历史试题是对“课程基本理念”的忠实践行。

历史学科最显著的特征是讲求实证,讲求实证就是要形成对历史的客观、正确的认识,则必须重视史料。关于史料,近代史学家十分重视,傅斯年在其《史学方法导论》一书中提出“史学便是史料学”,蔡元培亦有“史学本是史料学”之语。历史学科是一门解释性的学科,《课程标准》在“知识与能力”课程目标中这样表述:“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基于《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行史料化命题是2018年河北中考历史试题的显著特点,具体体现在:

一、历史材料呈现方式多样化

历史知识的来源是记录和反映历史情况的各种资料。中考历史试题的命制,既要考虑到历史学科是建构历史课程的根基,又要注意不能将专业历史学科知识简单机械地照搬或移植到中学历史试题当中。《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提出了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等特性。基于此,历史试题的命制既要兼顾历史学科中最基本、最主要和最典型的知识,又要考查学生必须具有的历史素养。所以,历史材料呈现方式的多样化,成为河北中考历史命题的题中之义。《课程标准》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第三部分中指出“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提高历史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第一部分要求“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学会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多样化的历史材料呈现有助于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这一“知识和能力目标”的达成。“无材料不命题”自2012年开始成为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的特色,一直延续到今天;而多样化的历史材料呈现,在2018年河北中考历史试题中表现尤为明显,如:11题、12题、14题、16题、17题、21题、26题以文字材料形式呈现;12题、15题、20题、28题以图片材料呈现;18题、27题材料二以折线图和表格材料形式呈现。

多样化的历史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熟练对历史材料进行阅读和观察,逐步掌握从历史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其中图片和图表材料的形式,则更为学生能够首先感知历史事物,在此基础上理解历史,进而运用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方法,思考历史问题,从而宏观把握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基本趋势,提供了可能和内在要求。

二、史料选取恰当,体现课程目标要求

2018河北中考历史试题史料的选取,与《课程标准》中的“课程设计思路”中“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的要求,高度吻合。

其一、充分把握史料,考查目标全面,格局开阔谓之为“广”。

“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是历史的基本要素,历史学科就是阐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记录内容的一门学科,这些构成了最基本的历史知识,是学生学习历史时必须掌握的。历史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是合格公民所必修的内容之一,历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河北省2018年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说明》确定历史学科的考试“应适当关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如11题、16题考查“辛丑条约”“哥伦布发现美洲”这两个课程内容——11题所选取的某举人在光绪二十七年所写的“日记”,16题则选取的是哥伦布的“旅行日记”;日本史学家坪井九马三博士在其所著《史学研究法》中将史料分为六等,其中的一等史料,即为历史事件发生时,当时当地由当事人本人所作成的史料,如主要当事者的日记、参谋人员的备忘录。以此为代表,2018年中考历史试题所选用的史料继续保持风格稳健、整体稳定的特点,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准确性、广泛性。

又如15题考查“文化大革命”这一课程内容时,所选取的材料——毕业证。毕业证书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该材料的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和贴近社会,体现历史课程遵循学生认知特点,适应学生学习的特点,符合历史课程“遵循历史教育规律”的设计思路。如17、18、19、21题,此四题分别涵盖国际关系史、科技史、经济史等内容。马克思有一句名言,“时间是人类发展到的空间”。人类的生活,横着去看,便是社会;纵着去看,便是历史。这就是说历史知识的基本结构应建立在时间顺序的基础上,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以时间为坐标的,“脱离特定时间,就难以理解任何历史现象。”历史认识也是要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削弱或者模糊历史的时序,历史学科的架构就无从谈起,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认识的作用就难以发挥。基于以上观点,不难看出此四题所选材料以及设问是建立在时序基础上对专题内容的考查,尤其是17题、18题和19题体现明显。学生到了高中阶段再进行历史学习是以“专题”方式为主。初中历史课程的一个基本功能定位,就是为学生高中、终身学习科学知识和发展学习能力奠定基础。因此,可以说此四题材料的选取恰到好处,指向明确,充分考虑到了各学段的区别与衔接。所以,基于对此四题所选史料的研读,笔者认为2018年河北中考历史试题凸显了在《课程标准》指导下新旧教材改革后,更新课程基本理念,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历史的特点,建构符合中学历史教学规律的、具有学科特色的内容体系的大胆尝试。

其二、材料选取有深度,考查综合能力,值得细细品味谓之为“深”。

整套试题中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26题材料二的选取,所选材料时间和空间的对应性很强,要求学生以当时的视角去思考、归纳“苏联国防现代化建设中武器装备发展的主要历程。”这种理性探究过去的方法和程序是基于对材料的审慎把握和科学处理,笔者认为此材料的选取体现了对“情景化思考”即历史思维的考查——该材料引导学生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横向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突出《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世界发展”的目标要求,达到了“习得一套观察世界、审视过去与现在的方式,不但眼界为之拓宽,思考事物的角度也随之改变”的教学意图。

无论研究什么科学,都必须要有资料,如无资料,便无法着手研究。在平常的教学中如何甄选、使用史料,可借鉴2018年试题的几个特点:

①新:不断提出新材料、新问题、新见解,同时核实史料,解决新问题,证实新见解。如12题“变革前,两人都没有出过国,对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之囿于表面”这一新材料,证实“维新派缺乏经验”这一新见解;再如27题利用对每天死亡人数与过去战争相比的特点和其成因的分析,证实“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的新见解,同时提高学生对战争的警惕和珍惜和平的意识。

②严:严谨,不虚构,不牵强,做到事事有来历,处处有交代,坚持“论从史出”——靠史料但不能单纯堆积史料——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如14题,选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如26题材料一、材料二“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宗绪主编的《历史学科专题讲座》”;再如26题材料三、27题材料三分别摘编自《20世纪的战争和和平》教师教学用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教科书。

③通:分析矛盾,找出史料与史料之间、三维目标之间的内部联系。《课程标准》中“课程设计思路”提到四个学习板块采用“点线結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如28题《国际歌》《义勇军进行曲》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三首歌曲的选取,突出了国际工人运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三个基本的、重要的史事,避免了知识的面面俱到和过于艰深,这样“点线结合”的处理方式由浅入深,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历史材料为依托,使学生能够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解释和评述,为学生分析问题提供“抓手”和“梯度”。此题在材料选取方面,以小见大,既要点明晰,又线索清楚,使得基本的史实与历史进程有机的结合。既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同时也为一线教学提供了范例。

综上所述,2018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坚持史料化命制的基本原则,通过对历史材料的甄选构建新情境,完成了对学生历史素养的考查。

猜你喜欢
历史素养课程标准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注重引导,有效培养初中生历史“问题意识”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
鼓励创新思维, 关注学科素养
课堂内外提高学生历史素养能力的三种途径
培养当前初中生历史素养的研究
构建高效课堂, 提高学生历史素养
教育部出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