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育根”的教育,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增强学生文化底蕴,从而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校通过整合教材内容,设计文化情境,引进非遗传承人、传统文化技艺者等社会资源等,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
1.注重教材内容的整合,让学生爱学
在学科教学中,可以将不同学科的教材内容进行融合,通过梳理,找出共性的地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材的补充和拓展,整体架构教材内容。
例如,人教版语文学科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的教学内容与人美版美术教材五年级上册“美术与自然”主题中《飞天》《色彩的色相》的教学内容,都是关于“文化”的主题。于是,两个学科的教师确定了“重走丝绸之路”的主题,语文老师从文学的角度引领学生从情与景、意象与意境、“韵外之致”与“韵外之旨”的角度走进“丝绸之路”,通过学习课文、解读鉴赏、品味古诗文,感受丝绸之路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与作用;美术老师和学生一起通过欣赏、比较,学习色彩知识,设计具有中国特色的丝巾图案,感受丝绸的魅力。最后,学生以诗配画,丝巾、贴画等形式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
2.注重情境的设计,让学生深度地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但由于距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对学生来讲,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難度。但文化是可以通过体验来感悟和获得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情境的设计。
例如,在《中华传统文化》一年级上册《汉字起源》教学时,通过引用《周易》中“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一句引导学生走进古文。教师带领学生回到上古时期,创设古人结绳记事的情景,让学生置身其中。在情境中,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利用手中的绳子,自主探索记数、记事的方法。在体验“结绳记事”的过程中,学生们既学习了古人结绳记事的内容,又了解了结绳而治方法的运用,拓展了汉字作为书法作品的欣赏和展示的意义和价值,从而理解了“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的含义。
3.注重社会资源的引进,让学生专业地学
学校引进社会资源,形成校内师资与校外传统文化技艺者、非遗传承人共同构建的校内外传统文化教育共同体。目前,学校开设了京剧、单弦、太极拳、剪纸、越剧、相声、快板、水墨画等10余种传统文化课程。
例如,首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中的《京剧魅力无穷》一课,我们邀请京剧演员走进课堂,为学生展示《将相和》中“挡道”片段。学生不仅被优美的唱腔所打动,还被京剧中的服装、脸谱、道具所吸引,激发起主动学习的愿望,不断与老师进行互动,在学习中感受京剧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产生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愿望和情感。
编辑 _ 李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