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019-04-19 08:28侯立坤徐宝霞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小棒因数小数

侯立坤 徐宝霞

数学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学校数学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提炼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六个策略。

结合生活鼓励学生说。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现实状态和思维水平,确定教学起点;要设计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话题,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话可说。例如,学校李雪伶老师在“因数与倍数”的复习课中,设置“猜QQ群号码”的环节。教师使用学生已学的数学知识(如质数、合数、奇数、偶数等)来描述某个数字,然后让学生竞相猜答。比如,教师将数字“3”描述为“奇数中最小的质数”,等等。

示范模仿帮助学生说。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表达的素材和范例,帮助学生表达。例如,五年级小数乘除法的学习,教师要带领学生总结小数乘除之后的结果大小与什么有关系,找出规律。教师可以先以京版教材第9册第7页第7题的乘法习题为例,进行梳理和总结,学生会认识到:一个数与“1”相乘,积等于这个因数;与纯小数相乘,积小于第一个因数;与比1大的数相乘,积大于第一个因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完成除法规律的探索。

具体形象促进学生说。数学教学要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易于理解,进而有话可说。例如,在学习分数时,可以借助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和表达。比如,比较12与13哪个较大,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图形来解决这个问题。将学生分成小组,组员之间充分讨论借助什么图形,如何进行拆分,应拆成几份等问题;最后,让学生说结果,并讲述清楚是如何得出的。

实践操作激发学生说。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具的操作,并引导学生描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例如,二年级数学“有余数除法”教学中,为突破“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难点,设计了这样的操作活动:学生用8根、9根、10根、11根不同数量的小棒来摆正方形,每4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学生分别得出了摆2个正方形余1根、2根、3根小棒的情况。然后,让学生来描述自己摆的情况,并发散思维。最后,由学生讨论并总结。

创造机会让学生练习说。为了创设开放交流互动的教学氛围,教师可以在实施教学方案时,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表达交流。例如,“小数除法”中,就“10.32÷2.4”问题,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写到黑板上。可能會有两种计算过程:10.32÷2.4=103.2÷24=4.3;10.32÷2.4=1032÷240=4.3。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课本中为什么不用第二种方法呢?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进行充分思考、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

利用模板规范学生说。数学语言是思维活动的重要工具,利用某些原理语言可以让学生规范地“说”。例如,教学中,可以借助抽屉原理语言模板规范学生表达。比如,“把3个苹果放到2个盘子里,不论怎么放,总有一个盘子里至少放进2个苹果。”学生以此为语言模板进行类比表达。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课题“农村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编号SY2016—050)研究成果

编辑 _ 李刚刚

猜你喜欢
小棒因数小数
小数加减“四不忘”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因数是11的巧算
小数的认识
“积”和“因数”的关系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一起数小棒
积的变化规律
巧移小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