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胜
摘 要:诗歌教学是初中语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试的题目组成部分,教师应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之中赏析诗歌之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优化教学;多样化
一、营造诗歌教学的氛围
由于古诗的历史悠久,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民俗、人文、地理与初中学生有一定的隔膜,所以表现在诗歌中的意境美学生难以理解体会。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散文描述法等方法创设情境,营造出一定的氛围来,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人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如学习《沁园春·雪》时,通过多媒体所展示出来的北国雄伟壮观的风光画面一下子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之中。
二、背诵帮助学生更好学习
学生的背诵也是诗歌教学中很难解决的问题。我们要求学生去背诵,他们背诵不了,我们能有什么好办法呢?听说古代的先生有戒尺,学生背不掉书能把手心打肿的。也许迫于先生的板子,那时的学生背诵的古诗文比现在的学生要多得多。现在没有哪个老师敢那样做了。有些专家提出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我不反对这种主张。但在背诵古诗文上,好像这种主张只适应一首诗或几首诗的处理。要想用被老师鼓起的积极性和兴趣解决要背的所有古诗文恐怕就有难度了。因为,人的记忆是有遗忘的。不是我们背过的东西就永远能记住的。心理学家不是研究过吗,人要彻底记牢一段文字需要七次反复的记忆,而且这七次还不是连续的七次,而是遗忘后再去记。所以,背诵诗歌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是考验一个人毅力的过程,那一时被鼓起的积极性和兴趣能起多大作用,不用我说了吧。这就要求我们做老师的反复抓,抓反复,不要认为学生背完了就解决问题了。要有让他们把古诗文记得熟烂于心的构想,那我们的古诗文的教学就是另外一种情状了。2004年,我进行了古诗文“记时”背诵的实验。就是把一首诗,或几首诗规定背诵的时间。比如,刘禹锡的《陋室铭》我们规定的时间是20秒。教学效果不错,你可以一试。
三、运用音乐辅助教学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本身就与诗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古代大多诗词都能配乐歌唱。“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胡儿能歌《琵琶曲》,童子能解《长恨歌》”,便足以证明。在诗歌教学中,用音乐点缀,调动学生的听觉器官,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于是教学李清照的《武陵春》,就像走进音乐的殿堂。带领学生欣赏内容和把握感情之后,师生一道聆听并吟唱安雯演唱的流行歌曲《月满西楼》。此时,学生完全沉浸在优雅的诗词中,完全迷醉于空灵的音乐中。一曲音乐勾起学生对诗美的无限向往,效果比教者口干舌燥的繁琐的讲解不知好多少倍!还可以经常在朗读时,用乐曲搭配。
四、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我国古代诗歌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像一道靓丽的风景,美化着我们的心灵。古代诗词博大精深,那脍炙人口的诗句不仅有欢快的节奏,而且有整齐的韵脚,像动听的音乐,读来琅琅上口,易于诵记;不仅有绚烂的辞藻,而且有高深的意境,使人荡气回肠,百读不厌。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其中蕴含的美感,去感染熏陶学生,去培养学生的高雅气质和审美情趣。比如,读《过零丁洋》时,文天祥的激情令人激扬奋发,从而让学生体验到诗歌的情感美;严谨的结构,前呼后应、整齐有致的形式,还有押韵体现出来的音乐美,回旋缭绕,可以给人丰富的心灵体验。在这样优美的诗歌作品熏陶下,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铸成美的心灵,塑造丰富的精神世界。
五、运用讲故事的教学方法
喜爱听新奇的故事是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她们很容易被有趣的故事吸引。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巧引故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特别在课文导人中巧妙运用,能收到奇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教学李清照的《醉花阴》,便讲述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的生活逸事。诗歌教学中,精选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故事、趣闻,用形象的语调讲出来,不但能引起学生注意,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使课堂气氛愉快活跃。
六、营造教学氛围
诗歌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用寥寥几句就能创造出一个意蕴丰富的情境,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同时,在诗歌的意境中又包含了诗人丰沛的情感。诗人借助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怀,同时也与读者进行感官与情感上的互動,产生共鸣。初中语文的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情感进行领悟和把握是教学中的难点。根据诗歌内容设置真实的情境则更容易将学生带到诗歌的环境中去,从而跨越时间、空间与诗人进行互动,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七、小组交流学习法
与此同时,教师必须正视初中生的缺点,并将其当作阻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主要因素。具体地说,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都相对不足,这就导致学生个人很难在诗歌教学中获得真实的提高,很难通过单独的学习取得有效的成绩。因此,教师可以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利用小组教学法进行有力支撑,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克服学生个体能力不足的缺陷。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教师就能够组织学生在小组中间进行探究,分享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同时借鉴他人的意识与思维。通过有效的合作,学生对诗歌的领悟将更深,进而达到提高诗歌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正霞.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点滴谈[J].语文天地(初中版),2011,(6):38-39.
[2]杨小华.在诗歌教学中凸显多媒体技术的优势[J].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