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萍
小学《道德与法治》这套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尽管具有鲜明的生活性、时代性、民族性等特点,但教材作为相对稳定的学习素材,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具有局限性和滞后性的,这肯定是无法避免的。基于此,就需要我们教师不能完全照搬教材,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还要创新教材,超越教材,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深化拓展,提升主观能动性。
“拓展”文本内容也是对教材使用的一种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新的东西,是质量的变化,而不是数量的变化。道德与法治就是要利用教材的开放性走向学校日常德育活动,深化或拓展教学重点。比如说在二年级上册《这些是大家的》一课中,一位教者就根据学情的需要进行了教学拓展,设计了“公物在哪里”这一环节。这样拓展之后,加深了孩子们对公物的正确地、全面地理解,明确了“公物是属于大家的、属于社会的,不是我家的,也不是你家的,更不是他家的”,更加明确了公物不仅仅存在于学校。我觉得这样的拓展才是一个层层深入的拓展,使学生深知其一更深知其二,加深、加固了教学效果,为促进学生做到知行合一、提升主观能动性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教材使用上的创新和拓展,我觉得也可以看成是教学内容的一种延伸。例如在《我学习我快乐》这一课中,在教学“要勇敢战胜生活中的困难”这一部分内容时,让学生通过了解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自己有感而发,然后自己总结当困难来临时我们应该怎么做。教师还给学生讲述了“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的艰辛,然后再让学生回顾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同样是面对困难我们应该怎样做,这既是对比学习,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国家的时事,也教会了学生面对困难和嘲笑时应该怎样做,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延伸也是一种拓展。
二、跨越文本,育德才兼备的人。
教育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培养一个高分数的学生,同时,培养高素质的接班人,也是道德与法治学科重要的工作使命。这让我想起著名教师窦桂梅,她曾经谈到,超越性的使用教材,不拘泥于教材,这样可以更好的突破教学目标。结合到教学中,去传授知识,去培养品质。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我们不乱扔》一课时,课中有一个板块,教材只设计了一个同学在地上丢掉一块儿垃圾的场景,学生仅仅通过这一图片是不能感受到乱扔垃圾所带来的危害的。这位教师先播放一些垃圾成山的图片,然后在学生厌恶感油然而生的情感背景下,又進一步的情感铺垫:孩子们,乱扔垃圾不仅仅带来这堆积成山、令人作呕的画面,同时,也会给地球上的一些生命带来严重威胁。教师再播放了一组视频资料“无辜的生命”动物不慎吃了人类垃圾的图片,课堂上有的孩子看了之后哭了。孩子们善良纯真的心灵又一次被深深的打动。这样内容的一种延伸设计得就特别好,能给孩子带来一种心灵上的震撼。从而激发了他们强烈的不乱扔垃圾、保护环境、保护生命的情感。这种效果,我觉得就是超越性的使用教材才能达到的。
三、开放课堂,让课堂无限放大。
教学不拘泥于课堂,不拘泥于教材,不仅教材要开放,课堂要开放,教师的教学理念也要开放,这样收到的效果这是无法预料的。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风儿轻轻吹》一课时,当讲到和风一起做游戏时,总觉得在教室里上课还缺少点什么。于是就把课堂进行了开放,把学生们带到操场上去,学生带着他们事先准备好的学具和风一起做游戏。
还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花儿草儿真美丽》一课时,正直春天校园里的丁香花刚刚开放,也把课堂搬到了操场,让学生看看丁香花的样子,有几个花瓣,闻一闻花的味道,孩子们的兴致是我们在课堂上看不到的。还有在教学《可爱的动物》这课时,课堂上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动物的喜爱,有的学生唱了小燕子、小白兔的歌,有的学生学小猫、小狗、大公鸡的叫声,有的学生模仿企鹅、袋鼠走路的样子,孩子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来表达对动物的喜爱,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所以,把课堂适时地开放,还给学生,既尊重学生的选择,又尊重学生对生活理解的多样性,变成学生的世界,学生的表达,学生的思想,课堂因此会变得别样精彩。
四、深入拓展,激发学生的内动力。
课后拓展,有些内容孩子们如果已经有了真情实感,拓展的部分就一定要再深入一些。不能只是流于表面。在教学《小水滴的诉说》一课,课上孩子们已经了解了水资源的珍贵和匮乏,如果此时只是让他们喊口号似的珍惜水资源,大概就是下课了也就忘记了,孩子们未必会真的在现实中实践。一位教师做了这样一个设计,在课的结尾部分,播放了一段公益广告的视频。一个水龙头慢慢地滴着水,一滴一滴,最后再也滴不出来了。如果现在还不珍惜水资源,那么若干年后我们见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孩子们眼神中的凝重,直抵他们那颗善良纯真的内心世界。我想这样一种教育才是入心的教育,这种教育才是有为到无为的升华。深入拓展,从而激发学生内动力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