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凤法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应对数学有何新的认识,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发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利用数学思维去思考世界,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他们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走进生活 感悟数学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3-0063-01
新课程改革告诉我们,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走进生活,从日常生活当中感悟数学,数学本是因生活需要而产生的,把数学课堂“生活化”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推广的,也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我们要让学生从平常生活中学数学,使他们在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能得到进一步发展,才能使学生更加乐学、爱学和学好数学。笔者下面就谈一谈如何让学生从生活中感悟数学。
人们在生活中认识自然现象,并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自己的反思来提升自己的人格。学生是生活在生活世界之中,而不是生活在科学世界之中,他们先接触的是生活世界而不是科学世界,所以,我们要经常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去学习、理解数学,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在平常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在数学课堂上,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所学的知识,更要教给他们一些思维方法和解题思路,不断激活学生的脑细胞,由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1 从生活中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使学生理解数学、感悟数学
《数字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是:“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从生活中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尽量使每一个数学课堂,都能充满生活的气息,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进而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好地理解数学,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华东师大版教材中每章节都有生活情景的引例,以“绝对值”这课为例:
师:生活中离不开数,那么我们前面都学了哪些数?
生:正负数,零,有理数……
师:很好!从符号来分有:正数、负数,零。
师:我们如何形象地表示这些数?
生:在数轴上表示数。
师:幻灯片投上一条数轴,在原点处有一只鸡,设小鸡每走一个单位就奖给它一只虫,当小鸡向右走了4个单位时,问小鸡应得多少只虫子?
生:4只。
师:当小鸡向左走了4的单位时,小鸡应得多少只虫子?
生:4只。
师:当小鸡向左走了6的单位时,小鸡应得多少只虫子?
生:6只。
师:若小鸡偷懒不走呢?问小鸡应得多少只虫子?
生:0只。
师:小鸡得多少只虫子关键是取决于什么?
生1:它走的路程。
生2:它离原点的距离。
师:与它的方向有否关系?
生:没有。
师:在生活中我们还有没有碰到这种只要反映大小而不需要方向的数吗?请举例说明?
回答出种种答案,老师进行点评(如学校操场的长度、汽车的耗油量、投实心球的距离等等只与距離大小有关而与方向无关)。
师:我们是数学的小能手,能否利用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表示这种只需要求与原点之间距离多少长度单位,与方向无关的量。
生:只表示一个数到原点的距离。下面的同学有的在苦思逆想,有的在小声议论。
生:绝对值。
师:非常好!(然后给出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总之,我们作为一线的数学老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在数学课堂上,我们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式过程,让他们通过思考、动手操作等途径获取知识,训练学生的思维,从而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还能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2 让学生在体验中自悟自得,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感悟是一种心理过程,先要有所感,方能有所悟。感悟主要借助感知,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靠平时积累形成感知,从而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才能有所感悟。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经常将生活情境数学化,或将数学问题生活化,设法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使字生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步入理性的殿堂,有的知识讲得越多学生越听不明白,这个时候最好是让学生去自悟自得”,不断从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参考文献:
[1] 崔录等.现代教育思想精粹[M].光明日报出版社.
[2] 布鲁纳.教育过程[M].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