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莹莹
摘 要:在中国大力推崇中国文化的当下,让古诗词走向世界成为了翻译上的一大难题。但是目前学者开展的研究主要是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对古诗词英译的视角开展的研究。本文拟进一步探讨中西文化差异对古诗词翻译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 汉译英翻译策略 文化因素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3-0004-02
1 引言
语言和文化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翻译与文化密不可分且是文化交流的桥梁,文学作品的翻译和流传是了解一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现如今,中国大力推崇中国文化。人们可从古诗词入手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但是独特的文化背景使得古诗词难以走向世界,古诗词含蓄委婉的意境,整体的音韵感以及字数上的限制都是翻译上的难题。李亚峰(2016)中提到要结合文化差异对诗词语言内涵影响的基础上来进行探讨。蔡丽慧(2012)中指出不仅要克服语言与文化上的差异,做到形美与意美。林正荣(2007)中归纳了造成翻译中国古典诗歌之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蒲秋菊(2010)中着重分析了跨文化因素对中国古诗英译的影响。但是,大量的学者都归纳总结了古诗词英译翻译之难,但对此进行对策研究的人卻寥寥无几。鉴于此,本文将不仅仅着眼于问题的分析,更会着重这些问题对策的研究。
2 中西文化差异与其体现
2.1 生活背景方面
语言的诞生和人民的生活与劳动是息息相关的。汉民族生活离不开土地,而英国作为岛国航海业很发达。比如说,花钱非常铺张奢靡,汉语为“挥金如土”,翻译成英语为spend money like water。“东风”在汉语中是“春季的风”,夏天常用“骄阳似火”来表明它的炎热。而英国,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诗人雪莱用《西风颂》讴歌春天,而西方的夏季常用褒义词歌颂。
此外,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中离不开牛。因此,中国人形容一个人工作勤勤恳恳“他像老黄牛一样干活”,而西方人早期用马耕地,因此说 work like a horse(像马一样工作)。
2.2 历史典故方面
汉语和英语中都有许多习语,它们由历史典故演变而来,往往不能单从字面上简单翻译。汉语中有“指鹿为马”“入木三分”等,英语中有handwriting on the wall(不祥之兆),sweep the board(获得全胜) 等。
2.3 宗教信仰方面
在中国我们说人去世,表达比较隐晦,用驾鹤西归指代。而在西方,态度更豁达,他们会说“If one day I was dead ,I think I will meet all of you in the heaven.”而中国绝不会说出在“黄泉等你”的。此外,在表达惊讶语气的时候,中国会说“我的天啊!”而西方则是“Oh, my god !”
2.4 语言文化方面
西方称呼自己用I,称呼别人用you.一是西方人追求平等,二是他们长期以来尊重个人价值,强调培养个人自信心。
中国受传统思想影响,认为谦虚是美德。与长辈或上级沟通时,多用敬语。比如称别人家庭院为府上、尊府,自称为寒舍、舍下。
2.5 思维差异方面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重视对生命的思考,更加侧重辩证性的思维。而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从物质世界入手,探究事物本源。因此,汉语有一些句子中的结构更为松散,表现在简单句与短句偏多,而英语结构里复杂句与长句偏多。
如: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There are people who will appreciate what I have done but there are also people who will criticize me。Ultimately, history will have the final say.
总的来说,中国的传统是入世而非出世。其次,科举制度以及天人合一的观念与《易经》的关系尤为密切。而西方文化则受到古希腊文化的深刻影响。
3 中国古诗词文体有特殊性
3.1 中国古诗词具有含蓄性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典故。古人落笔喜欢从侧面迂回的表达情感。比如“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一句,翻译时有译者把依依惜别之情直抒胸臆:I feel on parting sad and drear.For both of us are strangers here.然而中国古人创作古诗词,讲究含而不露,极具韵味。
3.2 中国古诗词具有凝练性
一首五言、七言字数不过了了,但其背后的深意大有讲究。古诗词凝练、简约。一字、一词、一个短句,都浸润世人浓烈的情感,言简意赅。
例如,孟郊的《游子吟》仅标题三字就表明了身份为出门在外的孩子,英文则用For Her Son Who'llBe Away for a While.
又如,《天净沙·秋思》一词,枯藤老树昏鸦, Withered vines, olden trees, evening crows;小桥流水人家, Tiny bridge, flowing brook, hamlet homes;古道西风瘦马, Ancient road, wind from west, bony horse.
3.3 中国古诗词具有鲜明的节奏感
诗词是韵文,它讲究对仗、平仄、押韵和节奏,具有音乐之美。而这种美需要把无声语言化为有声语言,才能体现出来。
例如,李商隐《无题》中押韵和节奏就非常巧妙。
锦瑟无端五十弦,Why should the zither sad have fifty strings;一弦一柱思华年。Each string,each strain evokes but vanished springs.
4 中西文化差异背景下的音译策略
诗歌翻译中的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在处理翻译文化意象时,既要能传递原诗中的文化意象,又要能照顾到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保证译文的可读性。同时,在分析中国古诗词翻译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文化差异对于诗词语言内涵影响的基础上,对于中国古诗词语言的翻译进行探讨,旨在提升古诗英译的质量,促进中国古典文化在西方的传播。
4.1 形式翻译
形式翻译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译者对于原诗词的翻译要绝对忠实,一一对应。
例如,杜牧的《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通常直译为:Four hundred eighty splendid temples still remain,Of Southern Dynasties in the mist and rain.
但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他们在词的构成、句型结构和语序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基于古诗词的特殊性以及上文所分析的中西文化差异。因此翻译时绝对采用形式翻译不可取。在翻译模糊语言时不得不采取变异的方法。
4.2 解释性翻译
解释性翻译法通常用来解释语言意义以及补充背景,以此保留原诗词的意境美与音韵美。这种翻译方法,会有一些必要的补充,导致词数甚至内容的不平衡。
在古诗词中,每行诗所用音节和诗词中的意象用解释性翻译可以再现诗歌中音韵美。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个叠韵词,林语堂先生翻译如下:So dim, so dark,So dense, so dull,So damp, so dank,So dead!全部选用单音节词,押头韵,且词语的选用层层递进,可谓独具匠心。
4.3 模仿性翻译
模仿性翻译即译者借用原诗的形式或思想,用译入语进行的再创作。
例如,白居易《长恨歌》一词中“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行。”
翻译一:The Han Emperor, craving beauty that might shake an empire,
翻译二:The beauty-loving monarch longed year after year to find a beautiful lady without a pear.
诗中的“汉皇”借指唐玄宗,译文一照字面形式性译为The Han emperor读者可能会误解。但实际上,此句诗歌是用汉皇来指代唐明皇贪恋美色耽误国家大事。在译文二中更准确地传达了“汉皇”这一词所具有的深层含义。
5 结语
在中国大力推崇中国文化的当下,研究古诗词以此传播中国文化魅力具有现实意义。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我们应该将这种诗歌意美、语美、音美、形美发扬光大。这些艺术的瑰宝不仅应该让国人欣赏来汲取古代智慧,它们也应该让世界领略它们的风采。
参考文献:
[1] 李亚峰.文化差异对中国古诗语言英译的影响[J].宜春学院学报,2016(4).
[2] 蔡丽慧.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中国古诗词翻译的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2012(2).
[3] 林正荣.古诗英译中的文化差异与移植[D].复旦大学,2007.
[4] 蒲秋菊.跨文化因素对中国古诗英译的影响[J].长江大学学报,2010(1).
[5] 趙彦春.语言模糊性与翻译的模糊对等[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4)
[6] 王秉钦.翻译:模糊的艺术[J].上海翻译,2009(4).
[7] 魏晓红.接受美学视野下文学作品的模糊性及其翻译[J].上海翻译,2009(2)
[8] 孙迎春.“意境”译法探索[J].中国翻译,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