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不妨多点文体意识

2019-04-19 01:36杨伟静王其浩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9年3期
关键词:年段文体意识

杨伟静 王其浩

当前,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主要以人文主题来组建单元,给我们的初步印象就是文章鲜明的主题思想。在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就容易忽视了散文、小说这些文体概念,文体意识往往被忽略。每篇课文的教学,教师仅凭着自己的感觉和教学经验来引导学生阅读。其实语文的文本都有其不同的语体特點、不同的功能和目的,甚至有着不同的教学价值。所以,在阅读教学,应该适当关注文体。这有利于学生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和思维能力。

一、注重文体意识,发现阅读价值

文体意识,就是对文本体式自觉关注的心理倾向。文体意识强,语文味就生动鲜活,文体意识弱,语文味就自然不足。然而,现实中有些语文老师在解读文本、设计课时目标和选择教学内容时,往往会有意无意中缺少甚至淡化文体意识,对文体所承载的知识鲜有教学思考,无论何种文体都采用一样的教学策略,上成千篇一律的模式,导致学生对文本特点和相关知识缺乏认知,阅读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升。请看一位老师执教的寓言《鹬蚌相争》的教学案例:

课上,一位学生质疑:鹬和蚌你一言我一语在斗嘴说话,蚌说话就要张嘴,一张嘴鹬不就脱身了吗?再有,鹬的喙被夹着它又怎么说话?对此,这位老师采用三招:第一招,把问题推给学生,大家小组讨论;第二招,把问题推给作者与编者,“同学们来改改教材,给编辑写一封信”;第三招,当学生问蚌如何能说话,两个壳是不是它的嘴的时候,他让学生“上网或去图书馆查资料”,“要不去请教自然老师”,或者设法弄只蚌来自己观察。

由此案例可见,这位教师无视文体知识和独特的言语表达方法,教学文体意识缺失,对文本文体缺少应有的“尊重”,也让学生丧失了文本言语特殊性的感知和了解的机会。案例中学生的质疑,已经混淆了寓言和现实生活的区别,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已经脱离了寓言这一文体的本身。作为教师应该立即意识到问题产生的关键所在,基于文本特点引导学生走向寓言这一文体独特的阅读价值,了解和感知寓言的特点。

以上案例在我们日常的听课活动中不胜枚举,这表明在实际教学中文体意识总是被忽略的,尤其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课程目标和教材研究的缺失,无视教材文本中有关文体知识的存在,不分诗歌与童话,也不管记叙性文章还是说明性文章,都采用相似的教学策略,无文体之分,无类型之别。有鉴于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注重文体意识的培养。

二、凸显文体意识,把握文体本质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立足文体特点,凸显文体意识,这个问题值得思考。一般来说,不同类的文体具有不同的教学功能,也需要因文而异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阅读方式。有文体意识,就是应该让学生了解该文体的最本质的东西。请看两位老师分别执教的《轮椅上的霍金》与《夸父逐日》:

《轮椅上的霍金》是一篇人物传记,课文在选材与谋篇布局上有其独特之处。课文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非凡的命运,表现在“残酷”二字上;二是非凡的成就,医生的诊断与霍金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三是非凡的心态。作者描写这篇人物传记,对比的方法随处可见。例如课文第三自然段命运对霍金的残酷,课文第四自然段霍金取得的成就,形成了对比,让我们再次觉得不可思议;课文第四自然段本身,霍金身体受轮椅禁锢,然而思维却飞向宇宙,身体空间与思维空间的对比,又让我们震撼等。这些就是文体的秘妙所在。课堂上,老师在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汇报展示的基础上,紧扣住文体的这一特性设计问题,适当进行点拨、引领与提升,然后让学生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来刻画一个人物形象,这就充分体现了文体的特性,突出了语文的语用功能。

《夸父逐日》是一个神话故事。神话具有核心教学价值的文体特征主要包括离奇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奇特大胆的想象等。课堂上,老师把目标定位于让学生体会神话的特点,教给学生阅读神话的方法。教学安排了“四个板块”:第一个板块回顾神话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学生爱憎分明,起到了对于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第二个板块让学生选择最吸引自己的情节来读读讲讲,紧贴着神话文本特有的语言文字,学生领悟了神话的想象力丰富、奇特的特点。第三个板块通过拓展阅读关于夸父逐日的许多版本,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不同的文本、文体传递的思想与文化是不相同的。教师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审视文本,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 用教材教语文,引导学生把课堂上的收获运用到课外阅读等语文实践中去。第四板块设计了一个练笔,让学生去编写一个新版的“夸父逐日”,从而给学生提供一个想象力驰骋的广阔空间。

上述两个课例启示我们,正确的文体意识,源于对文体本质的深刻把握。无论何种体裁的文本,教师都要通过文本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这一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学会阅读和写作这一类文本的方法,并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确立文体目标,实施有效教学

同一种文体放在不同的年段,目标是不一样的。教师要针对年段的特点,明确教学目标,体现教学价值,实施有效的教学。细读《语文课程标准》中各个学段的具体目标,我们看到,课程标准对承担课程目标的教材选文年段有区分,要求各不同。依据认知规律,低段教材先后呈现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和浅近的故事;中段主要对叙事性作品做了课程要求;高段对说明性文章、叙事性作品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各学段选文文体依据理解的难度,分学段呈现,并注意反复性出现文体的阅读要求的提高。

比如,神话的教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哪吒闹海》(第五册),《开天辟地》(第七册),《嫦娥奔月》(第九册)等神话故事。在中年段,神话的教学应该是以“听说”为基本形式,以“讲故事”为最终落脚点,让学生积淀故事的人物、情节,从中受到真善美的感染。到了高年段,就不能停留在“讲故事”这一层面上,而应把准确解读神话人物形象、感悟神话对真善美的追求主题作为重要教学内容。

我们再来看全国“百佳语文教师”赵昭是如何根据年段特点让学生了解文体、品悟方法的。他在执教六年级《匆匆》一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回想一下课文,说说这篇课文究竟在写什么“匆匆”?

生:课文写了时间的流逝是匆匆的。

师:有人知道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吗?

生:散文。

师:散文是一种形式松散的文体,但表达的主旨和精髓却不散。这是散文最突出的特点。面对这样一篇写于90年前,没有明确的人物关系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抒情散文,你们有什么办法学懂它吗?

生:可以仔细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生:可以结合历史背景来理解课文。

师:说得非常好!可以一边品味作者表达的情感,一边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板书:品情悟理)

师:请同学们看“品读助手”。(出示“品读助手”)谁为大家读一读?(生读)

师:这个“什么”,既可以是你品味出的情感、感悟出的道理,也可以是你发现的文章的表达方法、修辞方法。你可以把这些发现简要地写在课文旁边,也可以概括成词或短语写在黑板上。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要真读、真想、真思考,不裝样子。

通过上面这个片段的教学,相信学生对抒情散文这种文体的表达特点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小学语文各年段的教材都有诗歌、寓言、说明文等不同文体的文本,即使文体相同,但因年段各异,其教学目标也必然不同。教师要明白各年段应该“教什么”,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

四、探究教学策略,关注文本特色

学段课程目标不仅对各种文体的学习有具体的课程要求,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同文体的教学策略。不同的文体,就应该有不同的教学内容,而不同的教学内容就有不同的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这是阅读这类文体的学段课程目标。“向往美好的情境”的基础是对文体特色的关注。再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是情感与知识目标,而“展开想象”则是学习这类文体的方法和策略。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是一种理解性阅读,重点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对文中的事例表达作出自己的理解、判断和见解。如何让学生读出新鲜的东西,获得理解性阅读的方法?教师要在教学中敏锐地捕捉议论文的事例与记叙文所写事件的差异,并以此为着眼点进行指导、讲述,使学生很好地体会到了议论文选材和表达的特点。为此,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思路:1.自读:要求学生自由地通读全文。2.提问:课文主要表达了一个什么观点。3.重点:作者是怎样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4.引导:作者用三个事例论证观点之后,还用什么来说明观点。5.得出结论:真理论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6.小结:作者先提出观点,再用三个事例和道理论证观点,最后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教学活动中更多地关注表达、感悟表达,从而获得更多的语文能力。

不同的文体应该有不同的教法。教师只有把握不同文体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杨伟静,王其浩,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实验小学教师。

猜你喜欢
年段文体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对农村小学高年段读写结合教学的思考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农村低年段童话体写话教学探究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同课异构,探寻不同年段文言知识序列——“语文知识”内在序列探索之“年段知识的衔接”研讨专题
文体家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