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循《孟子正义》“读如”“读若”研究

2019-04-19 01:26周姣美
神州·下旬刊 2019年3期

周姣美

摘要:焦循《孟子正义》是研究《孟子》的集大成之作,也是清代训诂学的重要成果。本文研究《孟子正义》中的拟音术语“读如”、“读若”的使用,运用数据库搜索和人工查检相结合的手段,穷尽搜集分类《孟子正义》中这六个术语的所有用例,再筛选经典用例具体分析,研究在焦循的《孟子正义》中它们的使用面貌和作用,对于研究者正确掌握术语有很大帮助。

关键词:训诂方法;声训;焦循;孟子正义

焦循《孟子正义》是研究《孟子》的集大成之作,也是清代训诂学的重要成果。清代训诂学的一大特色就是重视古音,广泛使用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戴震说:“训诂音声相为表里。”(《六书音均表序》)[2]就能证明这一点。“读如”、“读若”为重要的拟音术语。本文对《孟子正义》中的“读如”、“读若”术语使用分类整理后,选取代表用例,从音和义的角度对其系联的训释词与被训释词进行分析。

一、声训的界定

王宁《训诂学原理》指出,声训就是“用音近义通的词作训”[3],即使用读音相同或相近且意义上有联系的词训释,因为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之间有语音的关系,所以被称作声训。陆宗达《训诂方法论》:“用音近义通的词来作训释,以达到探索词义的目的,叫声训。声训应当是用同根词作训释词,但汉代的某些声训往往选用一些偶然同音之词来附会其义,不能表明同根,需作具体分析。”[5]

“读如”和“读若”是重要的声训术语。清代著名学者段玉裁注《说文·示部》:“凡言‘读若者皆拟其音也。……‘读若亦言‘读如。”[6]依段氏所言,“读如”、“读若”为拟音术语,注明被训字的读音。焦循《孟子正义·卷二十一》也有类似论述:“拟其音曰读,凡言读如、读若皆是也。”[1]他的观点与段氏相同。

现代学者所持观点与段玉裁、焦循一脉相承,又有所扩展。赵振铎在《训诂学纲要》中也指出:“‘读若、‘读如的作用在于注音。古书里有些难以辨认的字,在没有发明反切的注音方法以前,我国的学者采用直音的方法外,也用譬况的方法,‘读若‘读如就是譬况注音。”[4]陆宗达《训诂方法论》:“在一般的经传注释中,“读若”是明音(直表其音)的。而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读若”(也作“读若……同”、“读与……同”)还表示以下情况,标明通行的后出字,标明通行的异体字,标明通行的假借字,标明互相通用的同源字,所以,《说文》中的读若不仅明音,而且讲字。”[8]由此可见,“读如”“读若”不仅譬况注音,也有其他用法。下文举例分析《孟子正义》中“读如”、读若”的术语使用。

二、《孟子正义》“读如”、“读若”用例分析

(一)专拟声音,不表意义

“以遏徂莒。”(《孟子正义·卷四》)焦循引《周礼·掌客》注:“筥读如栋梠之梠。”按:用“读如”表明文献中“筥”的读音和“栋梠”的“梠”读音相同。

“必求龙断而登之。”(《孟子正义·卷九》)焦循正义:“张云断如字或读如断割之断,非也。”按:焦循指出把这句中的“断”读成割断的断是错误的,也是用“读如”譬况拟音。

“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孟子正义·卷七》)焦循正义引《说文解字注》:“氓,民也。从民,亡声,读若盲。”按:用“读若”指出“氓”的读音与“盲”相同。

“盎然内优,胷中正者,眸子不瞀也。”(《孟子正义·卷二十七》)焦循正义:“赵氏以瞀,与优韵则读若茂。”按:用“读若”指出“瞀”的读音与“茂”相同。

拟音时训释词与被训释词读音一般相同或为双声叠韵的关系,可分为三类:其一采用直音法,有时辅以简短解释,这种方法最多,如《卷九》焦循正义:“绥当为緌,读如冠蕤之蕤。”、《卷二十九》:“懁,急也,读若绢。”其二引证文献中某句来说明多音字的读音,如《卷二十六》焦循正義:“故莫非命之莫,读如《易》‘莫夜有戎,‘莫击之之莫。其三是只说明某词的韵母,如《卷二十九》焦循正义:“鹔与调韵正读如躁。”

(二)同源通用

同源通用即训释词与被训释词具有同源的关系,不仅读音相近,意义上也相通。

“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孟子正义·卷十七》)焦循正义引《说文》:“毌,读若冠。”焦循正义:“是冠有贯义。”按:《说文》“毌,穿物持之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贯穿用此字。”表明“毌”和“贯”为古今字的关系。从字形上看,“毌”有贯穿某一物体的意思。“毌读若冠”则指出“毌”读音与“冠”相近。焦循进一步注明“冠”也有贯穿的意义。《说文》:“冠,絭也。所以絭发,弁冕之緫名也。”因此“冠”为放在头发上用以约束头发的帽子的总称,古人戴冠往往用簪贯穿插在发髻上使其稳定,所以亦有贯穿之义。焦循用“读若”这一术语,以“冠”释“毌”,两者音近义通,是很典型的声训。

(三)同音借用

同音借用即训释词与被训释词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上无联系,可以相互借用。

《孟子正义·卷五》:“君子创业垂统。”焦循正义引《说文》:“剏,造法剏业也。从丼,刃声,读若创。”焦循正义:“盖创之义为惩艾,经典多借创为剏,故此经作创。”按:焦循引用《说文》“剏……读若创”,指出“创业垂统”中的“创”为假借字,本字为“剏”。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读如”“读若”这两个术语连接的训释词与被训释词的读音必定相同或相近,但在实际使用时,其作用不仅仅是拟音,在焦循《孟子正义》中存在同源通用和同音借用的情况,音义关系更为复杂,须作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周斌武.戴震对清代训诂学的贡献[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 (01):93-97.

[3]王宁.训诂学原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5.

[4]赵振铎.训诂学纲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5]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6]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