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颈内血泡样动脉瘤

2019-04-19 00:15程建杰张昌伟何吉福陈灿中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弹簧圈前壁骨瓣

程建杰,张昌伟,何吉福,李 逵,陈灿中

(1.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云南 大理 671000; 2.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四川 成都 610041)

血泡样动脉瘤(blood blister-like aneurysm, BBA)是位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前壁、前内或外侧壁非交叉部位的特殊类型动脉瘤,瘤颈宽而瘤壁菲薄,占颈内动脉瘤的0.9%~6.5%[1]。BBA体积普遍较小,临床较少产生神经压迫症状,绝大部分因破裂后出现蛛网膜下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及在手术中被偶然发现。BBA的常用治疗方法为开颅夹闭或血管内介入,因其瘤体菲薄、瘤颈脆弱以及术中易破裂,手术风险及复发率均较高。本研究观察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BBA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7月于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的BBA患者16例,男3例,女13例,年龄34~67岁,平均(50.0±9.3)岁;入院时Hunt-Hess分级[2]为Ⅰ级SAH 2例,Ⅱ级8例,Ⅲ级4例,Ⅳ级2例。纳入标准[3]:①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前壁或前内侧壁、前外侧壁;②动脉瘤位于非血管分叉部;③破裂急性期首次DSA示动脉瘤最大径<10 mm;④存在SAH且未发现其他可能导致SAH的病灶;⑤脑血管检查(CTA、DSA、MRA)证实动脉瘤在短期内明显增大;⑥动脉瘤壁或颈部动脉壁不规则,载瘤动脉不规则或狭窄。纳入对象均同时符合上述①~④标准,且符合⑤或⑥至少1项。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Philips Integeris DSA机。对16例均采用单枚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于全身麻醉下行股动脉穿刺,穿刺成功后给予全身肝素化,在DSA引导下置入6F Envoy导引导管,导管到位后选择适当的工作角度评估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先在微导丝配合下将支架导管送入M1段,根据血管直径选择LVIS支架(型号212525-CAS,规格:3.5 mm×20 mm,MicroVention Terumo公司),以动脉瘤为中心,采用支架半释放或后释放技术,将Echlon-10微导管(蒸气塑形呈“S”型)超选进入动脉瘤,将弹簧圈(Prime ES,EV3公司)填塞于动脉瘤颈口(图1A、1B),并留部分弹簧圈于支架和血管之间,以发挥“铆钉”作用,最后完全释放支架。术后静脉泵入替罗非班4~8 ml/h,连续24 h;口服阿司匹林每日100 mg连续6个月,口服氯吡格雷每日75 mg连续3个月。

1.3 疗效评价 术后即刻行DSA,根据Raymond分级标准[4]判断BBA治疗效果:Ⅰ级,完全栓塞;Ⅱ级,瘤颈显影;Ⅲ级,瘤体显影。

2 结果

术后即刻Raymond分级Ⅰ级14例,Ⅱ级2例。对2例患者术中因脑血管痉挛引发脑水肿而行去骨瓣减压术,术后患者均死亡;其中1例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Ⅳ级,另1例术前发生2次动脉瘤出血。1例栓塞过程中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给予弹簧圈快速填塞止血,术后立即行去骨瓣减压术,术后1个月因慢性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1例支架释放后发生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图1C),立即在支架导管内缓慢推注5 ml替罗非班后血管再通,术后出现对侧肢体瘫痪,3个月后复查肢体功能恢复。于其余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见明显并发症;术后3个月复查DSA,其中1例(Raymond Ⅱ级)因动脉瘤复发而再次接受介入栓塞治疗,其余未见复发及血管狭窄(图1D)。

图1 患者女,58岁,右颈内动脉BBA A.DSA示右颈内动脉前壁BBA伴局部血管狭窄; B.以LVIS支架栓塞,并以弹簧圈填塞于动脉瘤颈口; C.因支架释放后出现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予微导管内替罗非班推注见前向血流; D.术后3个月后复查DSA,未见动脉瘤复发及血管狭窄

3 讨论

BBA病理学表现为局部血管壁缺陷,缺乏内弹力膜和血管中层,外膜覆盖纤维组织,病变非动脉真性扩张所致,属于假性动脉瘤[5]。由于颈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因素,动脉瘤的体积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变化[6]。

随着介入技术和材料的不断进步,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栓塞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动脉瘤。LVIS支架为自膨式单丝编织支架,与其他支架相比,其金属覆盖率更高,能更好地发挥血流导向作用,促进血管内皮修复,提高治愈率。因动脉瘤常位于颈内动脉前壁,且瘤体较小,微导管准确到位难度大,故微导管塑形尤为重要,一般将微导管塑成“S”型。

本组对16例BBA患者均采用单枚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在栓塞过程中尽量达到完全闭塞动脉瘤,并在载瘤动脉壁与LVIS支架之间用柔软的弹簧圈进行加固[7],以减少血流对载瘤动脉壁的冲击。术后Raymond分级Ⅰ级14例、Ⅱ级2例。本组1例患者在栓塞过程中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原因可能为动脉瘤体积较小,微导管到位困难,在调整微导管时穿破动脉瘤壁。1例在释放支架后发生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立即给予微导管内缓慢推注5 ml替罗非班,DSA示前向血流恢复,提示替罗非班对急性血栓事件有效[8]。2例患者术中出现脑水肿行去骨瓣减压术,但术后均死亡;入院时病情重,且严重脑水肿经去骨瓣减压仍无法缓解颅高压可能是致死原因。术后3个月复查DSA,1例Raymond Ⅱ级患者出现动脉瘤复发,原因可能为动脉瘤颈栓塞不完全或支架贴壁不良。

综上所述,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BBA的临床效果较好,但在治疗过程中需谨慎操作,以减少并发症;如出现并发症,应及时处理。

猜你喜欢
弹簧圈前壁骨瓣
为什么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不建议做有创颅内压监测
动脉血管瘤栓塞弹簧圈机械解脱装置设计
小切口扩张后气管前壁穿刺切开术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与探讨
改良外伤大骨瓣手术在重型脑外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阴道前壁脱垂的相关研究进展
浅析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双侧标准大骨瓣开颅去骨瓣减压术与双额冠状切口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疗效比较
国产弹簧圈栓塞颅内前循环动脉瘤临床效果研究
阴道前壁反桥式修补术28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