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川
教育部门如何通过专业设置的指挥棒,和资金资源的杠杆,牵引大专职院及时调整,富有前瞻性地引导增量就业者?
这是个万物速朽的时代,互联网+一切,AI+一切,借助互联网的连接力和AI(人工智能)的超级智力,新业态此起彼伏。有的创造奇迹,有的来去匆匆,来时高调去时寂寥,一场游戏一场梦。最新的例子是“无人零售”。
2017年7月,淘宝无人便利店开业,吹开了“无人零售”的风口。巨头、资本、创业者齐刷刷跟进,市面上冒出百余家无人零售公司。仅到当年年底,全国就落地了2.5万个无人零售货架,开了200家无人便利店,全行业累计吸引投资超40亿元。然而,无人零售业野蛮生长才不到两年,如今已是哀鸿遍野,关并撤转,从风口跌落谷底。
无人货架相对简单,运营者在城市办公楼茶水间铺设冷柜货架,摆上饮料零食。消费者自助取货,在线支付,全程基于道德自觉。若有人吃霸王餐,就算运营者的坏账。
说是“无人货架”,并非真正无人,运营者需要定期派人到场补货、清洁货架、处理过期商品。相较于传统零售业,它的核心优势是方便,解决了零售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满足懒人、忙人所需,哪怕标价稍贵(但不能贵太多),白领们也欣然接受。
相比之下,无人便利店技术含量较高,集成了身份验证、移动支付、智能防盗等技术,为消费者省去了排队结账的痛苦。但它不具备无人货架小快灵的特点,选址上跟传统便利店无差,并未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无便利性优势。
新业态必须比老业态更高效,否则没有存在的必要性。无人零售打的是“人”的主意,想把收银员等人工成本全部省掉,但按下葫芦浮起瓢,同时新增全套智能软硬件的成本。此消彼长,究竟是否经济?有亲历者说,不划算。
如果再考虑售前沟通、售后服务等无人化的软肋,至少在目前的系统成本/人工工资比值下,无人便利店时候未到。当前的实际进度下,解决方案是“人+机器”协作,机器将逐步替代零售中人工机械化重复作业环节,如果蔬称重、扫码结账,但保留了必要的现场管理人员。无论如何,人工岗位减少的趋势不可扭转。
又岂止是零售业?“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类科技史从来就是一部不断消灭旧岗位,同时创造新岗位的历史,新旧交替,有人失落失败,有人得意得利。作为个体,如果不巧赶上科技革命,职业、行业又刚好在新技术的火力范围内,遭受阵痛是难免的。适者拥抱变化求生,不适者被淘汰。
当前的主要火力是AI,AI将怎样冲击既有就业格局?
悲观派的代表性人物,是《未来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他认为,机器算法将战胜人类自由意志,99%的人将沦为“无用阶层”。在此前的三场科技革命中,人类发明、应用蒸汽机、电气设备和计算机,这些机器无一例外只充当人的助手,但离不开人,必须由人操作、指挥。AI却截然不同,它比人更聪明,可以不舍昼夜地独立思考、决策,它将喧宾夺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报告称,未来十年间,全球约有2600万就业机会将被AI取代。推测数据有别,与各方对“人工智能”的定义广狭有关,无论如何,即便是上述谨慎乐观的替代率,对中青少三代人也已足够惊悚。
坏消息是:这意味着未来15年间,很大一部分人将面临丢饭碗的风险。好消息是:历史经验表明,新技术、新商业在消灭旧岗位的同时,同时创造新岗位,新旧岗位的数量对比和质量对比,决定了未来就业者的福祸。
比如,汽车的发明和推广,砸了马车夫的饭碗,但汽车司机职业应运而生,马车夫如果改学汽车驾驶技术做司机,工作环境反而比此前更舒适。
又比如,电商冲击线下零售,老一代导购员饭碗被砸,但全国每年新增百余万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需求,“码农”职业从无到有,发展壮大,金光闪闪,收入数倍于导购员。
再比如,O2O成为主流生活方式,到店吃快餐的人大为减少,餐饮业砍掉大量端菜工岗位,同时造就了近千万人的送餐员大军,送餐员的收入远高于端菜工,不少原先的端菜工改行做起了外卖小哥。
在上述三个案例中,马车夫转型当司机,端菜工转行送外卖,技能门槛不高,实现难度不大。如果马车夫、端菜工面对变革,只会怨天尤人,而不拥抱变化,怪不得其他人。但导购员难以从零开始转做“码农”,他们若转战电商行业,可行岗位或许是客服。
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新技术创造的新饭碗比砸掉的旧饭碗数量更多、收入更高,工作内容和环境更人性化。眼下正处在新旧交替期,阵痛已经开始出现,难题出给了人力资源部门和教育部门。
人力资源部门如何指导存量就业者顺应需求,平稳转型,少走弯路?教育部门如何通过专业设置的指挥棒,和资金资源的杠杆,牵引大专职院及时调整,富有前瞻性地妥善解决增量就业者的结构性矛盾?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在剧烈变化的时代,生活的真相就两个字:折腾。
(作者系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