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薄弱学校成因分析及建设路径

2019-04-18 10:47孔养涛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

孔养涛

摘   要 农村薄弱学校是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短板,它的“薄弱”具体表征为办学条件差、教师素质低、领导班子弱、生源质量差等方面。其“薄弱”的原因主要有:长期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与社会体制、重点学校制度的重要选择、低层次化的教育投资、城镇化步伐加快产生的负面效应。为了加强农村薄弱学校建设,须重新定位农村薄弱学校的发展,关注其内涵;创新农村薄弱学校管理思路,提升管理水平;改革教育投资体制,增加农村薄弱学校教育投入;坚持就近入学,均衡城乡学校生源。

关键词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农村薄弱学校  城乡二元结构  重点学校制度

自20世纪末开始,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与人们对教育认识的逐渐转变,教育公平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此情形下,国家提出教育均衡发展,旨在强调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从国家层面提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性任务”之后,政府、学界及教育实践工作者对如何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出了很多探索,尤其关注薄弱学校的建设与发展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对策建议。但这些研究对农村薄弱学校的建设问题缺乏考虑。对此,本文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视域来讨论农村薄弱学校建设问题,提出加强农村薄弱学校建设的路径。

一、农村薄弱学校的具体表征

1.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差

近年来,在国家高度重视农村教育的背景下,我国农村学校整体办学条件、教学环境等硬件设施得到了较好的改善,但因薄弱学校位于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环境状况不好,交通不便,其办学条件仍没能得到根本改善。有调查显示,很多农村薄弱学校的校舍破旧不堪,教学设施落后、陈旧,实验室设备简陋,图书资料短缺,有的甚至没有阅览室、图书资料室,更谈不上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网络中心等先进的教学设备。整体来说,农村薄弱学校所在地比较偏远,经济相对落后,办学经费投入不足,信息封闭。尤其是一些薄弱寄宿制学校,其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低,无法满足农村学生的住宿与学习需求,尤其是难以满足留守儿童的住宿需求,致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任难以落实。

2.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师素质低

我国农村薄弱学校因学校环境、交通状况、办学条件等多种原因,通常留不住也吸引不到优秀教师。整体来看,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师具有几大特点:一是教师老龄化。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老化现象极其严重,39岁以下的年轻教师人数很少,而50岁以上的老教师人数较多。二是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短缺。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师不仅在数量上不足,其学科结构也不合理,英、体、音、美及计算机等学科的教师缺编。三是缺乏受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教师。尽管学历达标率比价高,但是有学科背景的师范类教师很少。四是教师流失严重。农村薄弱学校地处偏僻地区,交通状况较差,教师工作条件艰苦,很多教师会想尽一切办法调往工作环境较好的学校,尤其是青年优秀教师的流失现象更为突出[1]。

3.农村薄弱学校的领导班子力量弱

教学质量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学校的硬件条件,也取决于管理者与教师的责任心。故好校长、好教师、好的管理队伍是办好学校的关键。领导班子力量“弱”是农村学校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薄弱学校的领导者在学校管理中具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缺乏法制与人本意识,通常注重应付具体事务;忽视新教育理念的学习和运用,重农村成绩,轻教学过程。领导者对学校的发展缺乏长远的规划与设计,对教师队伍建设没有具体规划。另外,农村薄弱学校教师成分比较复杂,领导班子成员与教师之间大多有血缘、亲缘或地缘关系,在日常工作中不好管理。长久以往,薄弱学校走向独立王国,在悄无声息中落后于周边社会,逐渐脱离于快速发展的现代学校。

4.农村薄弱學校的生源质量差

义务教育阶段,我国学生生源分配的基本原则是就近入学。然而,近年来,普遍存在择校现象,很多农村中小学生愿意进城读书。因大量学生流失,村级基本只有教学点和1~3年级的村小,其他学校已经消失。而与此相反的是,县城里的中小学因大量农村学生融入,大班额问题严重。此外,从农村学校流出的学生大多来自父母重视子女教育、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优质生源,而这些学生进入县城学校又强化了优质学校,这使农村薄弱学校的生源进一步下降,最终出现“马太效应”。

二、农村薄弱学校“薄弱”的成因分析

1.深层原因:长期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与社会体制

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与社会体制是造成城乡教育差距巨大的深层制约原因,而这种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是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突出表现。建国后,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实行“农村支援城市、农业哺乳工业”的发展战略,这种扶城市抑农村的二元经济结构与社会制度在“户籍制度”的庇护下产生了身份不同的“农村人”与“城市人”。长期以来,这两个群体在社会地位、就业机会、福利待遇等各方面都存在不平等现象,尤其是拥有不同的身份地位,这种从制度层面对城乡居民进行的分割,不仅隔离了城乡居民身份,也隔离了城乡儿童,使他们在不同的制度框架中获取的教育资源也不均衡。近年来,虽然国家高度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并为此在做努力,但国家教育资源倾向城市的现象是长期形成的,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内是很难改变的,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2]。

2.直接原因:重点学校制度的重要选择

从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来看,不论城乡、贫富,不论经济状况如何,保证基本的教育质量、办学标准与教学要求,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教育,是每一个地区、每一所学校应尽的基本义务。但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与教育环境下,我国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曾将注意力有意无意地放在了重点中小学,我国义务教育中出现了“重点学校”制度。首先是教师优势。很多教师个人会因重点学校的工作条件、教学环境、工资待遇及社会地位等优势而愿意调到重点学校,同时,同一县域内任何一所学校的优秀教师也都可以被重点学校调走,使重点学校的师资队伍增强。其次是生源优势。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升学考试分数将初中毕业生进行划分,分数最高的学生被重点学校先行招收,使重点学校生源质量最优。从历史来看,义务教育重点学校制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但从客观来看,重点学校垄断了大量稀缺教育资源,导致对普通学校尤其是农村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减少。

3.根本原因:教育投资不均衡

我国义务教育投资管理体制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是分级管理,即各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经费由地方基层政府负责,虽然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地方政府办教育的积极性,但同时默许了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义务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和不利影响。由此造成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决定着各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状况。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长期以来,有一些县(市),尤其是中西部的一些县(市)存在严重的财政问题,而教育经费支出占县级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比较大,这种巨大的教育支出给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县(市)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此外,有一些地区的教育经费支出已远远超过行政管理经费支出,其县级财政被称为“教育财政”,教育经费支出成占据整个财政支出的大头。事实上,在同一县域范围内,县城教育优先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乡镇与村级学校的发展速度以及教育资源远远落后于县城学校,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拉大。

4.主要原因:城镇化步伐加快产生的负面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速度快速增长,2011年国内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人口数量占据总人口的比重大于50%[3]。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大量农村学龄儿童随父母进入城镇。一方面大量的学龄人口从农村流出,导致农村学校生源短缺,一些农村学校甚至被迫撤并,另一方面农村学龄儿童的涌入,导致城市学校生源膨胀,班级规模扩大,给城市教育带来较大的压力。有调查显示,进入县城的农村人口中有80%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经济条件较好、非常重视子女教育的年轻一代。他们的子女随父母到城镇学校就读,这些学生的流出降低了农村学校生源质量,另一方面又提高了县城学校的生源质量,这在同一县域范围内又进一步加剧了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的不均衡发展。农村学校因生源少、规模小很难获得发展资金,而城市学校因生源充足、规模较大可以获得更多的教育资金,这样农村薄弱学校会越显“薄弱”。

三、加强农村薄弱学校建设的路径选择

1.重新定位农村薄弱学校的发展,关注其内涵

人们的潜意识中,农村学校通常是教育落后、教学质量低、学生生源差的代名词,这是极其不公正的。应该从观念层面改变对农村学校的这种标签。在我国就近入学的政策制度下,生源是先赋性的,学校的办学质量不应只根据生源质量来评判。现实中,有很多在艰难环境中的农村学校根据自身特点与优势因地制宜地办学,走向了富有特色的办学之路。因此,应从城乡一体化的视角来思考农村教育问题,结合区域特点确定适合的学校办学目标。另外,政府要转变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教育投入方式,在加强硬件建设投入的基础上,加大软件建设投入,改善师资结构,补充英音体美等学科师资,扶持农村学校特色项目,促进农村学校向内涵式发展转变。还要下放管理权限,搭建合作通道,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性;专门针对农村学校及学生设置其评价标准与准则,并形成相应的评价体系,结合当地实际为农村学校提供更多发展空间与机会。

2.创新农村薄弱学校管理思路,提升管理水平

农村薄弱学校“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管理“弱”。好校长、好的领导班子是一所好学校的必备条件之一。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薄弱学校的状况,最重要的是要选好校长,配好领导班子,不断更新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思路。当校长觉悟高、责任强、能力强,领导班子力量强时,即使学校资金少也会想尽一切办法去筹集,能够充分利用政府的投入,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实中有很多实践可以证明,如湖北省宜昌市某区教育局为该区6所农村薄弱学校配置20多名校级干部,以此来加强农村薄弱学校建设。他们均是从学校选配的优秀干部,其中有一半以上是青年干部。这些优秀干部有活力、肯干事、业务能力强,他们的进入为农村薄弱學校注入了新血液,改变了薄弱学校的面貌,大大提高了领导班子整体素质,明显地提升了学校管理水平,促进了所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4]。

3.改革教育投资体制,增加农村薄弱学校教育投入

政府提供财政以保障城乡所有学生接受公平的义务教育,这是义务教育的性质。但长期以来,政府将更多的教育投资偏向重点学校,在某些地区,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的一半用在了重点学校,很明显地方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向重点学校倾斜。这使重点学校的优势更为凸显,学校本身对优秀教师与学生的吸引力也大大增强,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而农村薄弱学校本身缺乏吸引力、办学条件较差,再加上政府对其投入的教育经费匮乏,缺乏对社会赞助者的吸引,日积月累,越来越拉大了与重点学校之间的差距。所以,政府应加大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力度,在体制层面重新分配对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的教育经费投入,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教育投入,不断完善办学条件。农村薄弱学校与其他同级同类学校达到同等的教育品质与教学条件,这既是义务教育公共产品属性的体现,也是教育公平理念的要求[5]。

4.坚持就近入学原则,均衡城乡学校生源

就近入学的政策目标是保证教育公平,让每一位儿童能够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事实上,义务教育发展一直处于不均衡状态,区域范围内生源争夺战持续不停,不只是中心城区学校抢夺农村学校的“尖子生”,城区周边学校也加入抢夺农村学校生源的行列。农村学校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几个优秀学生,随时都有可能会流失,甚至一些学习成绩一般但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学生也在不断流出农村学校。为了有效抑制这种生源抢夺战,一些地方积极采取有效举措均衡城乡学校生源,坚持就近入学原则。如广西武鸣县为了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规范办学行为,严肃办学纪律,维护教学秩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和享有同等的学习条件。

参考文献

[1] 娄立志,刘文文.农村薄弱学校骨干教师的流失与应对[J].教师教育研究,2016(02).

[2] 鲍传友.农村薄弱学校的信心缺失与信任重建[J].中国教育学刊,2017(03).

[3] 陈俊珂.农村薄弱学校发展的文化选择[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2).

[4] 党志平.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6(03).

[5] 罗丹.基于U-A-S合作的农村薄弱学校变革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04).

猜你喜欢
城乡二元结构
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 协调城乡一体化发展
厘清关于城乡一体化的两个认识误区
村镇银行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城市内部新型二元结构与城乡二元结构关系论析
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角度分析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