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美玲,申 芳,邓金伶,曹文娟
(阜阳市人民医院 骨科运动医学病区,安徽 阜阳 236000)
膝关节是关节面浅而平、骨性结构接触面极小的屈戍关节,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是维持膝关节稳定性和生理功能的重要结构。近年来,膝关节ACL损伤临床上较多见。受伤后很难自愈,如治疗不及时,关节功能会受到严重影响,降低生活质量。关节镜下ACL重建术是目前治疗韧带损伤的主要手段[1]。术后患者康复锻炼至关重要,尤其是正确下床负重练习及下床练习的时间,可直接影响治疗整体效果[2]。但目前术后下床负重练习时间点存在诸多争议。为进一步寻求下床负重练习最佳时机,本研究选择2015年11月~2017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59例ACL损伤关节镜下重建术患者,采取不同时间点开始下床负重练习,比较膝关节功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和屈伸活动度(ROM)。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5年1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关节镜下ACL重建术患者59例。按手术时间先后随机分为A、B、C组,3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表1 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项目因素A组(n=20)B组(n=20)C组(n=19)F/χ2P男/女6/1412/86/134.6910.096年龄/岁37.95±11.7936.05±10.9942.11±13.641.2560.293Lachman试验(+)1212130.3910.823前抽屉试验(+)1112120.2740.872屈伸受限1819160.507∗致伤原因/例运动性损伤8771.000∗车祸伤787摔伤434重物压伤121创伤程度完全/部分断裂8/127/135/140.8310.660麻醉方式全麻/腰麻10/1011/911/80.2520.882发病时间∗急性期/亚急性期14/613/712/70.2200.896膝关节功能评分(HSS)48.60±9.2844.65±7.2648.79±9.823.670.68膝关节活动度/°75.2±6.278.3±4.581.6±7.15.810.76
注:急性期为发病时间<6周,亚急性期为6周~1年;*Fisher确切概率法。
1.2 干预方法
1.2.1 骨科常规治疗护理 3组患者除予以骨科ACL围手术期治疗护理外,并在术前详细介绍如何下床负重练习方法及本研究具体内容,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康复训练 麻醉消失后即练习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等长舒缩运动。持续收缩股四头肌和腘绳肌10 s左右,放松10 s,再收缩、放松,如此反复,300 次/日左右,然后进行踝泵运动,主动足趾活动及踝关节屈伸运动。以不感到疲劳和剧烈疼痛为宜。术后第1天床上行直腿抬高练习,2~3次/日,10下/次。术后第2天床上行关节活动度练习,通过CPM机被动运动角度从20°开始,逐渐增加屈膝度数。
1.2.3 3组患者分别在术后第3、5、7天开始佩戴卡盘支具扶双拐下地部分负重行走练习。首次负重不超过体质量的l/3。康复锻炼目标:伸膝活动范围正常,屈膝范围达0~100°,扶双拐负重30%~50%[3]。
1.3 评价方法 ①膝关节功能。采用纽约特种外科医院的HSS评分标准[4]从6个项目如疼痛、功能、活动度、肌力、屈膝畸形、稳定性进行HSS评分(分值100分),并减去减分项目所得HSS值。②膝关节ROM。采用量角器测量方法:患者坐床沿,两腿自然下垂,要求患膝最大限度弯曲(以不痛为限),测量大腿与小腿间夹角,并计算ROM。ROM=180-大腿与小腿间夹角值。3组患者分别于入院时、出院时和出院后3个月复查时进行评价。
2.1 3组患者不同时间段HSS评分比较 结果显示,各指标组间、时间及交互作用的整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HSS评分均高于入院时(P<0.05),且B组患者HSS评分在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时均优于A组和C组(P<0.05)。见表2、3。
2.2 3组患者不同时间段ROM比较 结果显示,各指标组间、时间及交互作用的整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内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ROM均高于入院前(P<0.05);B组患者ROM在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时均优于A和C组(P<0.05)。见表4、5。
组别n入院时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A组2048.60±9.2858.87±9.14#78.55±6.93#B组2044.65±7.2666.85±10.74∗#87.80±6.91∗#C组1948.79±9.8258.21±8.44#76.71±9.03#
注:多组间两两比较,*为与A、C组同时点比较,P<0.05,#为与本组入院时比较,P<0.05。
表3 3组HSS评分不同时间点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项目变异来源自由度均方FPHSS评分组别2465.7574.1300.021时间217669.711294.9920.000组别×时间4417.0886.9630.000
组别n入院时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A组2042.90±10.4267.00±13.03#97.95±8.66#B组2049.50±13.7382.90±10.72∗#105.70±8.63∗#C组1944.89±13.1464.58±14.62∗#93.95±8.91#
注:多组间两两比较,*为与A、C组同时点比较,P<0.05,#为与本组入院时比较,P<0.05。
表5 3组ROM不同时间点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项目变异来源自由度均方FPROM组别22357.84211.780.000时间242002.797424.6690.000组别×时间4266.6762.6960.034
ACL是人体结构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ACL损伤是骨科常见疾病;如损害后不能及时治疗,就会使关节功能受到严重影响,较严重损伤实施保守治疗很难取得满意效果。关节镜下重建术是治疗ACL损伤最有效的方法,手术的成功还需要正确有效的康复锻练[3]。若术后康复锻练不及时,患者膝盖周围肌肉容易发生萎缩,重建术后韧带松弛或拉长[5]。因此,重建术后何时下床负重康复锻练非常重要,有报道术后麻醉消退即下床负重练习不会因负荷过大影响ACL重建术后移植物的愈合和稳定性,反而会减轻髌骨疼痛加快恢复。也有报道过早下床负责锻炼易造成骨骼肌牵拉,韧带张力增加,影响恢复。过迟下床练习,因关节内外已粘连或机化,股内侧与股后侧肌群开始麻痹萎缩再行下床负重训练则影响疗效[1]。
本研究通过59例ACL重建术患者不同时间点下床负重锻炼观察研究,发现每组患者的HSS及ROM评分在出院时及出院后3个月均高于患者入院时的评分,3组患者组间比较时,B组患者HSS及ROM评分在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时均明显优于A和C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得出,ACL术后患者不同时间点下床负重练习对HSS及ROM评分有影响。术后第5天开始下床负重训练优于第3天和第7天。一般损伤后或术后有2~3 d为炎症反应阶段,需要通过3~4 d消炎后,急性渗出明显减少,关节腔内渗血渗液已基本被吸收,肿胀逐渐减退,疼痛也明显减轻,患者自我感觉肌力较前增强[5]。因此,术后第5天开始下床负重练习,患者控制随意性较好,负重训练依从性高,能提高膝关节活动度,促进膝关节功能早日康复。
通过对59例ACL重建术患者康复训练过程的观察,需要关注几个问题:①信心对负重康复锻炼起着支持作用,心理护理和疼痛护理非常重要。训练前必须与患者多沟通交流,解除患者或家属害怕疼痛的心理顾虑,树立康复训练信心。在3组患者中,大部分患者往往习惯用健腿着地负重,感觉健腿单足站立较稳,能支撑身体重量;在指导用患腿负重时,患者因惧怕疼痛,感觉患腿无力支撑,而先用脚尖或脚跟试探性着地,往往不能很好控制随意运动。因此,在进行训练时切勿操之过急,应循序渐进。在训练过程中由于关节活动协调性差,易跌倒。因此,锻炼时要教会患者如何行走和患膝负重,持之以恒。②锻炼时优化组合腘绳肌和股四头肌对维持关节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前交叉韧带由腘绳肌协同,防止关节过伸;后交叉韧带由股四头肌来协同,防止关节过屈[6]。下床轻度负重练习,能增强肌肉收缩力,增大交叉韧带张力,对关节稳定性和恢复关节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样本含量不够多,对统计结果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偏倚。综上所述,关节镜下ACL重建术后开始进行下肢肌肉等长舒缩和负重锻炼,比较理想的时间段是术后第5天,有利于训练肌力,加快肌肉活动的协调性,增加膝关节屈伸活动度,使膝关节功能尽快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