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五年有关文化相对主义的研究

2019-04-17 10:09姚佳欣
音乐生活 2019年8期
关键词:音乐学民族音乐

姚佳欣

音乐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其联系就在于: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离开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其差别就在于:每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与自己的历史和社会环境有关,具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扩张所带来的霸权主义,不仅覆盖了经济层面也对音乐文化层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首先,当今是个多元化的世界,不同民族有各自不同的音乐文化。因此,在研究他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我们应该树立以“文化相对论”的视角来看待异族的音乐文化。这样,才能使得全球的音乐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其次,“文化相对主义”也是一把“双刃剑”,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局限的一面,我们该如何对待?这取决于学者的思考方式。最后,我们应该将“文化相对主义”作为一种方法实际地应用于我们的实践当中。至此,我将从以上三个方面对有关“文化相对主义”的文献进行综述。

一、文化相对主义自身的积极性与局限性

“文化相对主义”是由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博厄斯针对“欧洲中心主义”所提出并在《人类学和现代生活》一书中阐述了他的这个思想理论。关于“文化相对主义”的理论,有诸多学者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研究。赵勇在《弗朗兹·博厄斯列传》中对博厄斯在《人类学与现代生活》中所提出的文化相对主义思想进行了一系列浅析。他认为“文化相对论”的重大意义在于它不仅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看问题的角度,这对于处理民族关系是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它不仅促进我们对自我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也让我们对异族文化产生换位思考相互尊重的意识。杜峥在《根据博厄斯文化观论述文化为什么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一文中总结了文化无贵贱高低之分,各民族文化有其特有的存在意义,与自身生活的风俗乃至历史、自然地理环境有关,才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的模式,因此,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值得被尊敬的。文中他分别举例了,印度将牛奉为神,而牛在其他国家或许只是劳动力或餐桌上的美食,再例如爱斯基摩人对雪的解释有很多种,但在其他国家则不然。张今杰在《弗朗兹·博厄斯的整体论研究》一文中分析了文化相对论中的整体论研究,他总结了博厄斯所提出的文化相对主义是从某一研究对象的历史脉络中进行探究,否定了文化是单一的进化模式。如果脱离了个体和历史去研究文化,就会陷入全世界都相同的局面,这会丧失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与学习的机会。雷晴岚在《博厄斯及其学术思想》一文中也同样强调,调查者要投入到被调查者的生活中去,并指出博厄斯十分重视田野工作,这对研究异族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笔者认为,首先,民族对文化的影响在于,不同的民族长久以来的生活习惯、礼仪风俗、思维方式,乃至民族性格等方面,造成了他们之间文化艺术的差异。其次,从艺术符号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一门艺术都是一种符号的有机排列,不同的排列风格,造成不同艺术风格的不同特色,而不同民族在排列规则上恰恰也是不同的。由此来看,在研究异族音乐方面,需要通过田野工作投入到它本身的社会生活当中去,但不能只单纯的研究音乐的形式层面,而是要深入地去研究音乐文化背后的故事。民族音乐学家是以音乐作为一个媒介,去了解这些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生活的穷苦,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中,研究他们的痛与苦、喜与乐,为他们发声、替他们说话。最后,体现在他们自己的音乐观上,以平等的姿态来看待各民族的文化,尊重不同的文化。因此,“文化价值是相对的”这个观点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一种理论在走向极致的同时,也会出现质疑与反思的声音。李陶红在《人类学的文化之思——基于文化定义的分析》一文中对“文化相对论”提出了另一种看法,她指出有学者对“文化相对论”提出了批评的观点,认为文化相对主义解释的力量比较薄弱,以相对的观点否认了文化的客观性,消灭了可以进行比较的媒介和标准。王进波在《文化相对主义述评》一文中同样认为,文化相对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具有积极性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的局限性在于文化相对主义意识到应该平等对待各种文化,由于内在的不同会产生差异,但这样一来容易出现每种文化只是孤立的、隔绝的看待自己而忽视他人,这阻碍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产生闭关锁国的现象。周丹在《试析美国历史学派文化相对主义观及人类学意义》一文中,不仅强调了每个民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也提出了质疑的声音,如果过分强调文化具有特殊性而否认文化也具有共性,那么在现实中就会偏向文化保守主义,如果文化之间无法进行交流,那便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会导致不同文化群体之间产生争执和冲突,这无疑是阻碍人类文化发展的。杨晖在《普罗透思的脸——文化相对主义之学源梳理及意義追问》中说,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不仅具有相对性,也包含着绝对性,如果只强调相对性,则会极端的将相对性转变为绝对性。这种局限不仅来自理论本身,也来自理论所产生的价值。

由此笔者认为,应该转变我们的思维模式来看待所谓的局限性。文化相对论给予我们的意义在于,当今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一方面以文化相对论为指导尊重异族的文化,另一方面更要对本国文化进行继承发展与反思,避免闭关锁国。我们要在相互交流中、相互的认识中、和相互的宽容中实现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正如李陶红在文中所说:“文化相对论是人与人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交流必须有的价值取向,这也给多元文化共存模式提供了一种视角。”

二、文化相对主义在音乐文化中的运用

自民族音乐学问世以来它就是民族学和音乐学的交叉学科,是从民族的角度来研究音乐,并一直受到民族学中每个学派的影响,其方法是进行实地调查,所运用的资料也是非书面化的。其中“文化相对主义”对于民族音乐学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观点。诸多学者认为研究音乐不仅要研究音乐本体,也要研究音乐背后的故事与内涵,从文化和社会中研究音乐是“文化相对主义”所主张的观点。刘桂腾在《论“差距”与“差异”》一文中认为,文化相对主义是站在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角度来进行比较,这对于民族音乐学来说是一个重要学术精神,对于音乐多元化的发展也有着重要价值。杜亚雄先生在《从分析到综合西方民族音乐学思维模式的历史发展轨迹》一文中也同样强调,研究音乐不仅仅只是研究音程关系和个别技术问题,而是要注意研究音乐的功能和对社会的作用乃至音乐的社会属性问题。杨曦帆在《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文化人类学视野》一文中认为,音乐作为人类在所处的环境条件中创造出的一个结构,就必然与社会活动有着一定的联系。并指出民族音乐学应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中扩大音乐研究的维度。梁澄在《一种“叙事话语”之声,释音乐与文化之系,读<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之感》一文中也认为,在面对音乐的时候,无论民族身份还是地位乃至观念、思维的不同,都不应该给每个民族贴上所谓的“标签”,我们要给予异族音乐最“礼”性的价值和尊重。

上面也论述过,有些非音乐类的学者对“文化相对主义”开始产生质疑,这在音乐界也同样存在,但也有学者在试着说服所谓的质疑。刘桂腾在《论“差距”与“差异”》一文中提出有些学者开始对“文化相对主义”在中国音乐界中的运用进行了批判,但刘桂腾认为,批判者应该从人类对音乐文化多样性需求的角度来分析,并看到霸权主义所指出的针对性,所谓经济全球化并不代表文化全球化。如果说中国音乐没有满足人类的需求,这是从西方的标准来看,但西方对东方音乐的研究实则是建立在不加分析的基础上,因此这种思想是偏颇的。同样,笔者也认为在多元的世界中,音乐也应是多元化的。彭程在《从批评之声看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发展》也指出,有学者对民族音乐学中使用“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这使得非西欧的民族音乐呈现出了孤立的姿态,对自己盲目的欣赏而拒绝比较。但彭程认为这只是将“文化相对主义”偏激化的一种理解,与其本身理论所秉持的态度是相反的。它只是强调用一种文化价值观去评价另一种文化价值观,是将音乐对象放到自己本身的价值观念中去评价。白璐在《欧洲音乐中心论的瓦解——论民族音乐学的发展》一文中同样解释到,为了避免全球化的影响,“文化相对论”实则也突出民族自身的特点,避免出现“民族自我中心偏见”的再次重演。因此,并不是偏激的观点。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音乐文化是不可量化的物质,不能只用一种标准来衡量所有音乐,受众对于音乐的感受是不同的。因此我们不能否认各民族的音乐,音乐文化是相对的。但我们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也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相互吸收、相互交流中实现一个多元化的音乐世界,这才是“文化相对论”给我们的最终启示。当然,任何理论我们都不能将其绝对化,正如伍国栋在《得失有三思,皆可以为鉴——民族音乐学理论及方法传承反思录》一文中指出,文化相对主义在处理各民族音乐,在不断变革和发展中的动态观相抵。因此,他不建议将这一理论运用于音乐中的各个方面,也不赞同将其作为一种机械武器,偏激地否定其他学科理论。胡斌在《文化相对主义——一种多元音乐文化观察的理论视角》一文中也同样认为,我们要以理论为音乐文化研究所用,而不是用我们的音乐文化去迎合这个理论,用我们的案例去丰富这个理论,我们要找到并适用于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在当今多元音乐文化观的视角下,我们应该将“文化相对主义”与我国音乐的特殊性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模式是现在要关注的问题。

那么我們该怎么做?我们该如何树立正确的“文化相对论”观念?杨高鸽在《浅谈文化相对主义音乐价值观》一文中给出了几点建议,首先,他认为要多进行田野工作,深入研究者对象生活中去,这样才能公平的了解这个民族的音乐。其次,要加大民族音乐在媒体和学校的宣传力度,由于之前的宣传力度较小,所以使公众产生了错误的价值评价。最后,要让民族音乐呈现开放的姿态,虽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但也要吸取他民族的优点,不能只是自我封闭,排斥他民族的音乐文化。

笔者认为,我们要建立一个平等的心态,不仅要走出自信,也要接纳他民族的优点。但走出去的同时要注意一点,如何走出去?是像赛义德所说的那样,按照东方主义的叙事框架来捏造一个迎合西方习惯的期待视野的走出去,还是固守本民族精神文化气质的走出去?我认为,自我认同的态度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张华信也在《文化相对主义对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一文中强调,文化相对主义就是建立在一种平等的地位上来进行对话与交流,而中国音乐文化要想发展,就必须要摆脱自卑感,要走出文化自信。“文化相对主义”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支持我们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音乐,也是我们追求多元音乐文化交流的一种动力。龙玲在《文化相对主义与文化全球化中国民族器乐未来发展之我见》一文中以中国器乐为例指出,在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下,应该树立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深入挖掘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立足于本民族的优秀音乐瑰宝之中,但也要接受西方音乐文化的优点为我所用,推陈出新,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中国传统音乐,乃至世界民族音乐呈现出一个大繁荣的景象。

由此来看,笔者认为我国的“发现东方”应当是东方人自己发现东方,而不是一味的迎合西方人的前见。这正是“文化相对主义”所主张的意识。这样才能更加蓬勃的弘扬和发展中国的传统音乐。

三、在音乐实践中运用文化相对主义

关于实践中的“文化相对主义”,一些学者在此方面均有探论。杜亚雄在《采风和采风者的品德》一文中强调,采风者应该树立文化相对论的价值观念,尊重每个民族不同的音乐文化。他认为由于每个人的民族不同,因此在思维模式中会打上自己民族的烙印。那么,在接触他民族文化时,很容易运用自己本民族的习惯和价值观念作为衡量他民族文化的标准,形成了“自我文化中心偏见”或者“民族文化中心偏见”。这种文化偏见不仅使我们不能客观的了解他民族的文化也阻碍我们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本质。他还指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欧洲中心主义”在中国很容易变成“汉族中心主义”。因此田野工作者应该抱有谦逊的态度去研究异族音乐。因此,“文化相对主义”使田野工作具有一定的客观意义。檀伯才在《音乐人类视角下民歌的人文情怀——以安徽“五河民歌”为例》一文中主张以“文化相对主义”的视角对民歌的人文情怀进行研究,他认为音乐是在历史中传承下来的符号体系,而中国民歌与天地自然相连,因此无论是民间音乐还是文人音乐都具有民族的特征。民族音乐实际上是社会人文现象,通过“文化相对主义”可以理解不同的文化现象和其音乐的意义。笔者认为,所谓“美不自美,因人而彰”,音乐正因为有人的存在才彰显了它的魅力。正如我国当代音乐学家郭乃安先生说:“音乐,作为一种人文现象,创造它的是人,享有它的也是人。音乐的意义价值皆取决于人。”作者还指出五河民歌中体现了“文化相对主义”所主张的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通过采风对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了解,使音乐不仅具有审美价值,也具有人文价值。这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

另外,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应用“文化相对主义”。费莉在《文化相对主义给高师声乐教学的启示》中提出,用“文化相对主义”可以提高声乐文化的审美能力,这对理解一首作品的内容和风格有一定的帮助。世界民族众多,因此声乐也是多元化的,利用“文化相对主义”也可以使演唱者平等地对待不同种类的唱法。从“意识”和“行动”两个方面来树立文化相对论,这对高师声乐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笔者认为,“文化相对主义”不仅可以提高声乐文化,在研究音乐和学习音乐的其他方面,我们也要将“文化相对主义”运用于具体的实践之中。例如,在琵琶的实践教学和演奏中,我们应该更多的去了解和学习一些与琵琶相类似的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乐器,如,印度的西塔琴,中国唐代的五弦琵琶、四弦琵琶等。要在实践中将这个理论进行更高一层的升华。

综上所述,“文化相对主义”有它的积极之处,也有它的局限之处。其局限之处我们可以换一种思考角度找到理论的根本意义进行解决,而非偏激的对待。因此,“文化相对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运用于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之中,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而在全球化已经席卷了世界各个角落的大环境下,更凸显出了“文化相对主义”的重要性。我们要如何看待自己的音乐文化,又该以何种姿态看待他民族的音乐文化?其意义就在于,在接受西方音乐文化的同时,也要固守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特色,更要尊重其他国家的音乐文化,在相互交流与互助中实现世界音乐的多元化发展。正如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诚如是。

猜你喜欢
音乐学民族音乐
MINORITY REPORT
摇船歌
转型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Ethnomusicology一词中文译名的博弈
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流行音乐研究
音乐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