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正钦
摘 要:不断深入发展的新课改,将更高的教学要求与任务带给了小学科学,现阶段小学科学教学的一项主要目标就是生活化教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小学科学若要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就必须对生活化教学引起高度重视,只有以生活化对小学科学教学予以点缀,方可帮助学生借助正确的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提升。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简要论述了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并对小学科学教学中生活化的具体应用展开了详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探究
科学科目具有非常强的严谨性,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让人感到十分枯燥乏味。小学阶段的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还处于较为懵懂的状态,因而常常不能很好地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且也缺乏丰富的学习经验。所以,如果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则势必无法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对此,小学科学教师应紧随新课改步伐,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把生活实际案例引入教学中,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很好地活跃课堂氛围,切实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确保教学目标的成功实现。
一 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不断发展的新课改,对小学科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教学目标,对广大教师来说,当务之急便是将科学教学和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加强。新课标中明确要求,科学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并借助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对其做出有效解决,促进其实践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1]。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更好地掌握丰富的科学技能。小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阶段,不论是好奇心,还是求知欲均非常强,但却尚不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所以加强小学科学教学的生活化可以生动的事物形象取代抽象的科学知识,让小学生理解与记忆起来更加容易,这对学生学习质量与效率的提高非常有必要。同时小学科学属于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中很多知识均从生活中而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借助科学知识对实践活动进行指导,既可以对科学知识的正确性予以验证,也能够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一方面有助于小学科学教学实效性的显著提升,另一方面也可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二 小学科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具体应用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
科学课程的核心就是探究,只要将学生参与探究的欲望调动起来,方可让其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科学学习的乐趣,并将其转化为学习的持久动力,不断提高学习效果[2]。所以,对科学教师来说应对生活化情境予以合理创设,把学生的参与欲望激发出来,使之积极参与到探究中。实践证明,很多生活化的情境均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极易让学生联系起科学和生活,充分感受到科学的学习价值。比如,在教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一课时,教师创设了如此的生活化情境:同学们,大家想知道玩具熊是怎样成为“北极熊”的吗?现在,老师会对其施法。教师拿起手中的玩具熊在班上某位学生的头发上摩擦,从而达到吸引白色泡沫的目的。结束表演后,玩具熊立即就成了“北极熊”,学生们对此非常好奇,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做到的。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积极讨论。然后,教师可以趁机把“静电”的概念引出。学生的探究欲望与参与欲望表现得越来越强烈,教师随即让学生将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说出。一名学生说到在寒冷的冬季,晚上睡觉把毛衣脱下时常常会有一些“火花”出现,并发出噼啪的声音,这就是静电。通过上述案例我们能够知晓,教师可借助创设生活化情境对学生的参与欲望予以激发,调动他们的思维,使之产生想要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科学问题生活化,增强应用意识
只要立足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感兴趣的事物来开展教学活动,努力将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建立在学生生活和科学教学之间,便能够帮助学生打牢构建的基础,为其提供探究的动力。而只要学生留心观察,就会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找到很多科学知识的原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科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从生活中而来,并能够将其应用到生活中,进而对科学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1教材处理生活化
教材的编写受主客观的因素的影响,有时往往很难让教学内容与当地的生活实际相符,只要教师对教材展开创造性的使用,优化教学内容,就能让其生活性更强,显著提升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可借助加一加、减一减、排一排,让教材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以《阳光下的影子》一节为例,课文的重点内容就是对影子产生的条件进行研究,如果在室內教学,很多时候都不能让学生将其中的道理弄懂。对此,教师可以考虑这样开展教学:第一,教师在室内布置一项任务给学生,让其在玩过后写一个《我的影子》的小报告。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当你走到何处时发现了自己的影子?(2)影子位于何处?你可以改变影子的方向吗?(3)你能够藏起影子吗?(4)影子中的你可以随便变化吗?(5)你将别人的影子踩到了吗?第二,让学生带着上述问题来到操场上。在操场上,他们玩得十分愉快,且还会积极地进行交流。当他们玩累了,就在操场上拿出自己的笔完成了报告。对学生来说,这堂课就如同是一次游戏活动,无需教师过多地讲解,他们一边玩,一边就将新知识掌握了,并把本课的重难点解决了。
2探究材料生活化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若未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探究材料,则既不便于学生寻找,也无法将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出来,使之注意力被分散,探究活动难以有效开展[3]。所以,教师需从学生周围的环境中、身边的物品中、学生经验范围内以及熟悉的生活中获取“有结构的材料”。比如,在对《声音的产生》一节进行教学时,教材以音叉作为实验器材,而教师可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提供给学生,如数学课堂上经常使用的塑料直尺、写字画画的纸张等,要求学生想方设法使之发声。学生立足于自身的生活经验会积极开动脑筋,不断思考如何让直尺等物体发声。学生借助身边熟悉的材料进行实践操作与思考,可以借助科学概念将自然现象间的某种关系反映出来,从而发现并解决问题,形成完整的形象,正确认识事物。
(三)增加常识教学
科学这门学科属于综合性学科,其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往往难以快速掌握。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重点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逐渐改变他们以往的学习状态,使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不断增强。在新课标中,由于科学课程是生活化与工具化相互统一的,二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而生活化教学的躯体就是科学定理,语言文字的灵魂是生活化教学,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理论时,应积极创新,不断进行生活化训练。
(四)拓展生活化的课外活动
若要将小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显著提升,不能只依赖教师的口头讲述或课本内容,否则无法使小学生满足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要求。所以小学科学教师一定要认识到拓展小学生课外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尽可能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小学生参与课外活动,把教学从课内向室外转移,使学生可在科学课堂上多接触自然与社会,并有机结合生活场景与科学知识,让学生从课外活动中体会到探索科学的乐趣,促进学生动手、思考能力的显著提升[4]。
比如,在对《蚯蚓》一课进行教学时,为将小学生的实践与观察能力进一步提升,教师需借助多媒体讲解基本的理论知识,接着让学生对蚯蚓展开认真观察与触摸。教师可在雨后,把学生们带到校园中,亲自利用铲子挖蚯蚓,使之在实践过程中对自然的奥妙有所领会。小学阶段的学生因为具有较强的好奇心,自然就会向教师提问,为何蚯蚓会出现在雨后?为什么被截断的蚯蚓依然能够存活?蚯蚓如何排便?如此学生在没有教师引导的情况下,便可将这些问题直接发现,使之主动思考的能力被充分调动起来。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们把捉到的蚯蚓暂时带回班级,再通过放大镜对其进行观察,并对教材中的知识點做出有效总结,待活动结束后再把捉到的蚯蚓放生。如此即使班级中胆子比较小的女同学也可以慢慢克服恐惧,主动上前观察蚯蚓,一方面将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了,促进自身动手动脑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可引导学生尊重自然,学会和自然界的生物和谐相处,从而把正确的人生观建立起来,养成健全人格。
三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这门学科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需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借助生活化资源进行教学,并借助课堂剩余时间开展生活化活动,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教师还应对多媒体授课模式予以采用,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将其学习科学的兴趣激发出来,为学生的科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其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菊华.找寻生活中的语文元素——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思路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24):47-48.
[2]连伟红.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探究[J].新校园(中旬),2017(12):95.
[3]裴蕾.巧用生活资源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J].吉林教育,2017(18):135.
[4]夏胜海.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探析[J].新课程(小学),2017(04):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