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庆 李金凤
摘 要:STEM教育理念强调多个领域知识的融合,将基于现实问题的内容转化为游戏化的真实情景,促使幼儿动手操作、探究体验,趣味性浓郁,对组织幼儿的在园一日活动有很大的啟发意义。而餐后活动是幼儿在园活动中很重要的一环,教师通常采用利于组织的安静活动,但内容枯燥,形式单一,效果不佳。而大班幼儿精力旺盛,对安静、被动的活动往往兴趣不高,时间稍长,幼儿就按捺不住,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基于此,文章对如何组织好幼儿的餐后活动展开分析。
关键词:STEM教育;幼儿;餐后活动;自主性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2-10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7-0101-02
一、概念界定
餐后活动一般是指在第一个幼儿用完午餐到全体幼儿进行午睡前的大约一个小时的时间内所开展的活动。它分为两个阶段:一是部分幼儿的“进餐”和部分幼儿的“自主游戏”阶段;二是全体幼儿进行自主活动的阶段。
一直以来,餐后活动是幼儿教育管理中的一个难点。教师需要高度关注用餐的幼儿,随时应对、处理突发状况;还需要关注已经用完午餐的幼儿,他们进行自主游戏随时可能变换活动内容和伙伴,随时可能转移活动的场地,也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而教师若要两个环节全部兼顾到,挑战性就比较大。
二、影响餐后活动有序、有效开展的因素
(一)两个不同环节的交叉,班级秩序混乱
全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异较大,幼儿用餐有快有慢,经常是用餐较快的幼儿早已结束,而用餐较慢的幼儿才进行到一半甚至还有的刚刚开始,所以前后时间拉得比较长。之后一部分幼儿还在餐桌上用餐,而另一部分幼儿已经进入下一个生活环节——自主游戏,游戏中的幼儿精力充沛,产生很大的噪音,而这恰好影响到了另一部分正在进餐的幼儿,打破了他们用餐的安静氛围,导致用餐更慢,从而造成整个班级秩序一片混乱,这无疑挑战着教师的班级常规管理能力。
(二)自主游戏的可变性和不稳定性
对于幼儿餐后的自主活动,教师一般不会在日常教学计划中将此环节设定为确切的内容,所以对餐后活动的选择较为随意,也较为主观,且在材料的投放上考虑不周到,这会导致幼儿在展开自主活动一段时间后,对所选活动的兴趣度逐渐降低,出现吵闹、抢夺、厮打、告状等情况,然后都离开游戏区角。
(三)幼儿以自我为中心,规则意识弱
幼儿缺乏明确的规则意识,通常以自我为中心,喜欢强迫同伴按照自己认定的规则行事,这很容易引发同伴间的争吵,甚至导致游戏终止。随着幼儿身心发展,大班阶段竞争意识逐渐增强,争吵、争夺的现象较为普遍。
(四)活动内容枯燥、形式单一
全班幼儿进行自主活动的阶段,表面上看是有组织的活动开展,但因为教师自身毫无准备,材料少,指导又不及时,加上活动内容枯燥和活动形式单一,使得早已进入自主游戏阶段的幼儿丧失兴趣,而刚结束用餐环节的幼儿趣味正浓,所以实施餐后活动的有效性较差,活动也成了走过场。
三、借鉴STEM教育理念优化幼儿餐后环节的策略
(一)减少幼儿的进餐时间差,减少两环节的交叉
教师应充分发挥“小帮手”的作用,让拥有良好用餐习惯的幼儿担任“小帮手”,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教师可提出任务:“探究怎样让全班幼儿一起进餐完毕、一起开展自主游戏。”这样可引发幼儿在具体用餐情境中为解决问题而观察、分析、探索的兴趣。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思考:有的幼儿进餐快的原因有哪些?这些习惯好不好?有的幼儿进餐慢的原因有哪些?这些习惯好不好?(针对科学)需要哪些材料和工具辅助观察和记录?(针对技术)餐厅哪些设计影响了幼儿进餐速度,如何设计更利于幼儿正常愉快进餐?(针对工程)餐厅环创改进后/幼儿改正用餐习惯后,用餐习惯良好的幼儿有多少?(针对数学)
最后根据研究和发现,让幼儿来管理幼儿,用群体达成的常规约束个体,这样幼儿吃饭的速度会趋向统一,时间长了全班就能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了。这样可减少幼儿的进餐时间差,减少与自主游戏的交互时间。
(二)把握好活动内容,减少不确定性
在用餐前,教师要对幼儿餐后自主活动有总体把控,如大约多长时间,开展哪些内容,在什么场所,对幼儿有什么规范要求等。教师可以在用餐前交代清楚,帮助幼儿对餐后活动有明晰的把握,引领幼儿事先进行计划、设计自己的餐后活动,如可以研究“我们用的纸是怎么造出来的?”和准备操作教具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
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让较小的幼儿同伙伴协商,一起完成任务。如“植物角的绿萝长高了几厘米?”“我喝水的杯子能盛多少毫升水?”(针对科学、数学)年龄较大的幼儿可以通过画画、图表、沙盘等来表达自己的设计思路,将水果制成水果派(针对技术),并逐步学会统计、比较和评价反思。尤其是在大班中实施时,教师可以把幼儿熟知的图表张贴到教室的醒目位置,让幼儿学会从图表中寻找今日任务。
(三)内容多元,活动丰富,避免单调、乏味,改变单一性
教师提供的单一的游戏或玩具,不够吸引幼儿的好奇心,满足不了他们的兴趣。为了避免出现这种问题,教师可以关注幼儿在现实中的兴趣点,发现具有STEM趣味性特征的项目活动,并设计源于幼儿身边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和针对幼儿生活情境的问题项目。比如,我们可以将美工区分成创作室、剪吧、制作屋等,带给他们不同的吸引力,还可加入3D打印机,将STEM教学与美术活动结合,启发幼儿进行创作,同时将自己的绘画作品通过建模技术变成真实的玩具,激发幼儿的探索和创作欲望。
再比如,我们不仅定期更换图书角的图书,还让幼儿从家里带一些自己喜欢看的图书,与他人分享。我们还投放了一些特殊的材料,供幼儿修补图书或者自制图书。同时还放入了音频多媒体器材、笔记本电脑,让幼儿听书,让幼儿为动画配音,参与多类型的语言活动。另外,还播放了《科技小子席德》等激发幼儿发现更多的探究兴趣点。
(四)幼儿自主选择、自主进行
兴趣是幼儿开展活动的前提。教师所开展的活动,幼儿本身若不感興趣,那么效果一般不会很好。因此,教师应对幼儿的兴趣点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生成活动项目后,再让幼儿自主选择。如自选数学项目:“月相的秘密”认识8个特殊月相,初步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树叶生长规律”观察树叶的排列规律、对称性。如自选科学项目:“动物拼一拼”认识胎生动物和卵生动物的不同,了解简单的食物链;“我的器官”认识人体的器官,了解器官的作用;“蚂蚁迷宫”通过养蚂蚁的活动初步了解昆虫的相关知识;“我是小园丁”通过种植植物的活动,初步了解植物,并学会爱护植物。如自选工程项目:“魔幻镜子”通过有趣的拼图及组装万花筒的游戏,认识镜子;“我是小电工”通过简单的电路游戏,初步了解神奇的电;“磁力小车”通过有趣的小车实验,初步了解磁铁的两极关系;“气象观察员”通过各种仪器观察并记录天气,初步了解气象知识。如自选技术项目:“造纸小工匠”通过自己动手造纸,感受实验的乐趣;“动画放映师”通过观察动画放映机,初步了解动画的形成原理;“净水小能手”通过过滤水的实验,了解过滤的原理;“潜望镜小玩家”通过动手组装潜镜,并观察,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五)制定相应的餐后活动规则,增强幼儿规则意识
自由是在规范前提下的自由,但如果规则的制定者是幼儿自身,规则的限定就能让幼儿心理接受,从而让幼儿自己约束自己,达到自律的状态。
我们可以做一个问卷调查(幼儿自己展开,针对科学),看看幼儿在这个阶段喜欢玩什么游戏、区域、玩具(幼儿自己展开,针对数学统计)……然后参照大部分幼儿的意见,制定一个合理的餐后活动计划表(幼儿商讨设计,针对技术)。我们可以对幼儿喜欢的这些活动场地进行规划(针对工程),在规划区域时还要结合动静分离的原则。比如教室内有未用完餐的幼儿,那我们就要在教室内适当地安排一些较安静的活动,而在教室外走廊上则可以安排一些相对自由的活动。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明确在某一范围内可以活动的人数,制作进区卡。当卡片用完后,幼儿就只能选择别处,因为进区规则是幼儿提前约定好的,既不会导致某一区域的人数爆满,也不会因为争执、争抢而导致安全事故。
(六)注重教师对过程管理的隐形指导
若在户外活动,幼儿餐后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召集大家围坐在一起,相互交流、分享,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教师要给予幼儿积极和正向的肯定与鼓励,营造活跃的气氛,保证幼儿畅所欲言,才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教师作为整个项目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要综合考量多方面的因素,如:设问是否足够有趣?能否调动起幼儿的参与热情?幼儿分工、配合协调是否得当?活动能否不断向前推进?当活动停滞不前时,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引发幼儿的思考,从而推进活动的各个环节衔接?若幼儿探索欲望强,兴趣浓厚,一系列进展顺利时,教师是否还要参与其中?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教师此时可以放手让幼儿主导,只需辅助、配合即可。
四、结语
未来国家发展需要依靠具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而对于幼儿,通过探索、游戏和建立对自然世界和人造世界的好奇心来开展STEM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餐后活动是一项自主性与集体性兼具的活动,是一项自由与规范共有的活动,它需要教师的总体把控,需要幼儿的自主选择。教师既需要关注幼儿兴趣、需要,又需要考量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方向。这样不论在幼儿园,还是家庭、生活中,幼儿每时每刻都可以拥有探索、思考、寻找和解决问题的生活体验。
参考文献:
[1]郝和平.幼儿园开展STEM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6(6):4-7.
[2]朱丽芳.多元化幼儿自主探究活动的组织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3(7):64-66.
[3]邹海萍.幼儿自主活动的组织策略初探[J].教师,201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