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化学授课前的学生预习

2019-04-17 08:11张玉鹏
教师·上 2019年3期
关键词:学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张玉鹏

摘 要:提高课堂效率,学生的课前预习必不可少,意义重大。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对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又该如何处理,是教师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学生的课前预习需要一个载体,当全体学生都能完成预习任务,对预习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很好地解决时,教师就可以着手上新课了。

关键词:教学模式;学案;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1-16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7-0073-01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教师上正课的课时量并不宽裕,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多。课前预习到底该预习哪些内容,到底该以什么形式让学生预习,学生的预习效果又该如何进行评价等诸多问题,让教师们应接不暇。将课前预习中将要出现和面对的问题进行剖析,旨在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的课前预习需要一个载体,很多学校就把学案当作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重要载体。很多学校组织本校教师制作学案,并用集体备课的形式评价和改进学案。这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让不同层次的教师取长补短,共同成长和进步。

集体备课时,教师们各持己见很容易引发争论,造成冲突。当然,在多數情况下教师之间会相互迁就,但一个教师表面上认可了另一个教师的观点,在自己讲课时还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如果同一备课组中存在一位老教师或者领导,那么,集体备课几乎就变得如表演一般。可能有时候会有似乎很激烈的争辩,但是普通教师说话还是会小心翼翼。只有不让领导生气的争辩才是成功的,如果争辩让领导难堪,教师自己也会惶恐不安。大的思路和方向都得按领导和老教师的思路,普通教师所争辩的内容只能是细枝末节。这样的集体备课慢慢就变得毫无意义,甚至是浪费时间,尽管表面上好像是很成功。

我去过很多自主研发学案的学校,他们学校的领导对于制作学案的热情都很高涨,他们总想着把自己学校研发的学案推广出去,让周边的学校甚至是整个县市的学校都用他们研发的学案。可是,周围的学校恰恰也想将自己学校的学案推广出去。于是,最后谁也不用对方的学案,还是用各自的学案。时间一久,有的学校干脆连自己的学案也放弃了。

现在,网络资源十分全面、系统、便利。与其自己编制学案,还不如从网上下载资源后稍加修改。网上很多资源是免费的,也有不少优质资源是收费的。为了方便教师们备课,学校或者教育局可出资,购买付费账号,供教师们使用。网络资源的优点是更新迅速,易于修改。缺点是教师需要进行挑选、修改和审查。因为不少网络资源缺乏校对,存在或多或少的错误。教师利用网络资源编制学案完毕后,还要进行印刷,印刷质量也存在各种问题。

让学生预习将要学习的新课,需要让学生阅读教材,记忆一些基本的概念,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对于过难和过深的问题,不宜让学生预习。过难和过深的问题,要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还容易让学生的思维“误入歧途”。当学生的思维“误入歧途”之后,教师再想在课堂上纠正学生已经在头脑中形成的错误思想就很困难了,而且效果也不好。所以对于过难和过深的问题,在课堂上让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引导,从而得出正确结论更为合适。

让学生预习的形式可以是填空、判断、解答类的题目。填空的内容要贴近课本,挖空的数量要适中,不宜过多或者过少,每个空要挖得有意义,学生写一遍要有收获。判断题要简单,让学生通读教材后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不宜出现过难和过深的判断。学生在做判断题时,要有一种因为自己预习了所以获得成功的感觉。因为学生做判断题做对了,本身就是对自己的肯定。

教师布置给学生预习的任务,学生的完成情况对于正式上课至关重要。教师是按照学生完成了预习任务的情况进行授课的,而有的学生根本没有完成预习任务,这些学生在课堂上就会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和节奏,出现焦虑、无助、走神、厌学等情绪。所以,教师布置给学生预习任务后,就要进行检查和落实,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完成预习任务。

因为预习的内容很简单,所以解决这些预习任务要迅速和快捷,可以印发答案,可以在大屏幕上投影答案,或教师简单解答。无论哪一种方式,都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因为预习的内容是适合全体学生的。当教师确保全体学生都能完成预习任务,并能很好地解决预习中出现的问题时,就可以着手开展新课了。

参考文献:

[1]周 彬.课堂密码(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杜和戎.教授学[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学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乡愁导学案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比例尺(一)”导学案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