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梅
摘 要: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研究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构建促进学生自主、有效学习的高效课堂是现今执教者共同的课题。作者对“智能手机”辅助课堂教学进行实践,探究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优化课堂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智能手机;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2-03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7-0047-02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经济条件的改善,智能手机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据《2015-2020年中国智能手机行业商业模式发展趋势与创新策略分析报告》发布的统计数据,全球智能手机销量早在2013年就已占整体手机销售量的53.6%。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十二五”期间,手机超越电脑成为中国网民第一大上网终端。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使用手机上网比率相比PC多20.5%。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并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和学习的方式,推动了教育变革和创新。在这种新形势下,一线教师更要与时俱进,积极思考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探究促进学生自主、高效学习的途径。特别是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教师能不能巧借智能手机对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优化整合,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中学语文教师能不能分析目前“互联网+”及智能手机带来的影响,好好利用“互联网+”时代下的智能手机,将之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探索中学课堂教学新模式?以下是笔者在这方面的一些探索实践,供同仁斧正。
一、利用智能手机记录生活,随时搜索上课素材,课堂激趣更轻松
教师在很多时候为找不到合适的课件素材而苦恼,而智能手机的出现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因为智能手机可以随身携带,教师可以随时随地记录生活中有用的信息,将其作为课堂素材。这些素材是教师或学生们身边的真实素材,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大,积极性更高,专注度更强。以教授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为例。这篇散文语言精练、辞藻华丽、行文隽永、手法巧妙,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单纯讲解显得比较枯燥。鉴于这种情况,大部分教师会在创设情境方面下一些功夫,以实现激趣的目的。最常见的手段就是教师通过给学生展示网上下载的北京秋天图片来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效果很一般。前年深秋,本人恰好去北京学习,学习之余经常用智能手机拍摄老北京四合院深秋的景致,有意识地捕捉郁达夫笔下的五种秋景,即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回来后,笔者把这些素材制作成视频,配上《故都的秋》相关文字,等到上这一课时学生看到我自己制作的视频,他们的兴致一下子就激发出来,很快随我一起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去,感受郁达夫独到而敏感的文字,理解郁达夫笔下“秋”的特点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堂气氛热烈,课堂的有效性得到很大的提高。这次利用手机随时收集素材的经历,让本人受益匪浅。自此以后,本人就有意识地利用手机随手拍一些或录一些课文要用到的素材、视频,等到要上课时稍做修改,制作成课件,从而有效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智能手机改变教学模式,拓展翻转课堂的适用范围
在“互联网+”教育下,教师利用微课视频辅助教学的情形也越来越常见。但有的学生家里没有配置电脑,无法登录网站平台观看微课。這时就可利用智能手机解决无法观看的烦恼。教师可以利用智能手机的微信公众平台的注册和配置、YY网络直播平台的搭建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利用现有程序微信第三方开发平台源码,自行搭建服务器,经过对程序的适当调整,改造成适合教学使用的微信管理平台。利用其在传播上的便利性,可以让学生在家里看视频听新课,到学校来做作业参加讨论。在家中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调学习,随时在线与同学互动,回到课堂,教师可以对有疑惑的学生进行个别讲解,也可对某知识点重点讲解。这样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学生又可回到家中再次观看视频进行学习。教师通过智能手机在课前上传微课视频供学生学习,通过移动平台对学生在微课学习中的问题反馈进行收集,并对教学设计进行再设计,可使授课过程更有针对性。
三、利用智能手机搭建交流学习平台,突破时空限制
利用微信搭建班级学习群,可以让学生无缝、自适应学习,实现全方位、立体化 “互联网+”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发布预先设计的教学的内容,进行问题采集,安排好学习小组,布置预习,根据相关问题自学并讨论。并要求学生对讨论的结果以及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教师就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预习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第二天上课的内容,这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教师还可以通过平台按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上传作业,并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批阅、讲解。教师将学生上传的作业保存在手机中,又可以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讲解,便于学生掌握知识并灵活运用到具体的语文实践中去。这样的方式既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要求,又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痕迹,便于教师进行过程诊断,并进行多维度的精准分析,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行为进行预测和干预,实现师生无缝交流。当然,家长还可以利用微信这一平台,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状态以及存在的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交流,共同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因为青春期的学生思想波动较大,有时会比较偏激,对教师的批评指正比较敏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利用微信平台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融入学生的课余生活,增进师生情,比较灵活、及时有效地化解师生间的矛盾。
事实证明,利用智能手机搭建学习平台并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课程融合,进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手段是行得通的。
以下是笔者利用智能手机的微信平台激趣以及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一次尝试。2018年6月11日,新加坡圣尼各拉女校师生来福建省福州格致中学鼓山校区访问交流,希望能够进班与我们的学生一起上节语文课。接到任务,笔者考虑到新加坡与中国的文化差异,为了让新加坡友人既能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又能身临其境地了解我们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就要调整教学内容。笔者把选修教材的“吟咏诗句,应声求气”的内容与必修四的宋词单元结合起来教学,让外国友人和我们的学生通过“吟诵”的方法来体会中国古典诗词之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韵。因为接到任务很仓促,正好又赶上周末,如果是在没有智能手机的过去,通知学生调整学习内容并布置预习作业是很困难的。笔者利用智能手机的微信平台与学生进行了一次突破时空限制的学习:①在学习群呼叫学生。②发布因有外国友人与我们一起上语文课需调整学习内容的消息。③发布我的教学目标:“吟咏经典,领略宋词之韵。”④安排好学习小组,布置任务:以必修四宋词单元为例,谈谈自己“领略宋词之韵”的方法。要求:要有翔实可信的依据,形成文字,阐述自己的见解;最迟在周日下午四点上传给教师批阅;自主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教师。
智能手机微信平台让学生既兴奋又紧张,达到了激趣的目的。接下来学生各自忙碌查阅资料,利用微信把自己阅读诗歌的体验传给笔者,这样笔者就能与学生及时进行交流沟通。学生在时不时的逗乐吐槽中把问题思考得更深刻,在思想的碰撞中,慢慢领悟到欣赏宋词之美的方法:大家认为可以画,可以诵,可以唱,可以唱与画面结合,可以通过比较诗词的语言与现代汉语来欣赏宋词的韵味……他们也在讨论中提出了他们的困惑:如何“吟誦”古诗词?如何停顿?语气?我们的普通话不标准会不会破坏诗词的韵味?……第二天,本人用一首李玉刚的《清明上河图》创设情境,欢迎新加坡的师生,导入课题。在李玉刚优美的歌声中,学生进入了欣赏宋词之旅,配着动态的《清明上河图》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紧接着学生把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分享。有人从诵读苏轼的《赤壁怀古》来体会词韵,还不忘邀请新加坡的同学一起吟诵《赤壁怀古》,现场气氛热烈。会唱歌的还当场表演苏轼的《水调歌头》,用唱的形式彰显诗歌的韵味。有的还从意象、画面、色彩、语言等角度来谈自己的体会。因为有智能手机这个平台,我事先了解到学生学习中会忽略的问题,及时用幻灯片归纳小结提升他们的鉴赏水平。
以上是本人在智能手机优化课堂教学的一些实践探究,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当然教育毕竟是基于人的教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互联网教育不能代替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要建立起比较彻底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把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迁移到课堂学习上来,是要让学生学习的重心除了要放在“学会”知识上,还要放到“会学”上,让学生能够逐步地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及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的求索之路还很长。
参考文献:
[1]文 喆.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薛胜兰.智能手机融入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8(1):86-91.
[3]裴连群. 智能手机对大学课堂教学的多重影响[J].电脑与电信,2016(4):97-88.
[4]王 蕾,齐晓娜.智能手机辅助课堂教学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22):170-171.
[5]孔维宏,高瑞利. 微信墙促进智能手机融入大学课堂的策略与案例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10):88-91.
[6]王凯翔,彭生琼.基于数字移动平台的课程设计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32):171-172.
[7]胡 馨.分析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方式在高校中的应用[J].教育界,2014(7):186-187.
[8]朱学伟,朱 昱,徐小丽. 基于碎片化应用的微型学习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12):91-94.
[9]吴燚君,杜 选,孟庆辉,等.基于智能手机的课堂教学互动系统设计与实现[J].2016,32(7):113-114,157.
[10]贡玉佳.手机辅助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研究——以苏科版第一章《声现象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