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悲秋题材作品探析

2019-04-17 04:13蒋廷禄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9年3期
关键词:秋景悲秋古代文学

蒋廷禄

悲秋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特有的一种现象。古人通过对秋天中自然景物的描写,或是传达对人生愁绪的感怀,或是抒发对时光流逝的叹息,融合到一起,就构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特有的“悲秋”文学现象。当他们忧国忧民,或政治上失意之时,或情感上失落之时,往往借景抒情,排遣积压在胸中的郁闷愁苦,也多借秋景来烘托。

一、独特的秋天景致,给人营造了悲凉的情调

秋天,万物凋零,以其独特的风景与情调,让人们身处这种氛围之中情绪也自然而然的会受到感染。每当金风劲吹,清秋临近,绵密如丝的秋雨就会带给人难以排遣的愁苦之情,萧瑟的秋风又使人内心的苦楚郁结,更加上草木凋零、落叶纷飞的景象惹得文人墨客悲叹人生苦短、韶华易逝。就这样,一种浓浓的愁苦情绪便笼罩着古今文人们,而秋天特有的肃杀凄凉的自然环境与情调正是触发这种情绪的关键因素。所以,秋就与伤感、愁苦连为一体了。自古文人均有悲秋情节,正所谓“见一叶落而悲天下秋”。许多文人骚客正因为看到了秋木、秋草,感受到秋雨、秋风,才引起的内心灵动,进而产生创作的情思。如,王实甫的成名作《西厢记》中的有关“悲秋”经典台词,可谓千古经典中的经典。“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曲作家对秋天景致与氛围有着极深切的体会,才会对人生悲苦、离愁难舍产生如此痛彻骨髓的感触。

二、文人秋士的悲秋情结,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积淀

悲秋,往往成为历代文人抒发仕途失意、感时伤怀、去国怀乡乃至情感落寞的首选,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情节。其实,像“悲秋”这类固定情绪或者说诗词意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这些永恒的经典创作意象,长期出现在各类诗文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而“悲秋”也就是在一代代文人骚客的内心中沉淀下来,逐渐成为一种无意识创作,进而形成一种特定的文化沉淀。例如:在杜甫的《登高》這首诗中有:“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唐代大诗人杜甫正是在失意的落魄之时,内心的愁情难以消遣,夜不能寐,面对涛涛的长江水触动情思,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宋代的柳永在《雨霖铃》中有“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愁苦;而晏殊面对秋景更倒出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的悲壮。秋风乍起,思乡盼归,望眼欲穿,情意绵绵,长期的文化传承积淀了“自古逢秋皆寂寥”的传统,从而创造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伟大成就。

三、秋士心中的悲秋意识,承载了人生认识与思考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艺术的真正本体是原始意象。”而艺术作品之所以能打动人,也正是艺术家以集体人的身份在作品中表现了人类普遍的精神和心灵——集体无意识的缘故。例如:在《相见欢》中,身为亡国之君的南唐后主李煜,这样刻画深秋月夜独处的情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是诗人自述囚居生活的孤苦与寂寞,人身失去了自由,从一国之君到阶下囚,心中的失落是多么的巨大。但难能可贵的是诗人没有对周围的环境作进一步的描绘,而是对时空与个人情感进行了一泻无余的迸发:“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样,从人生悲欢的角度对自我无法排遣的苦痛抒发出来了。李煜词能从自己的不幸遭遇出发,借助清秋的意象来抒发个人伤痛,长歌当哭表达亡国之恨。因此评论家黄升说:“此词最凄婉,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同时,这首词却又把人生的悲欢离合上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情感高度,从个人情感中提炼出人类社会整体的情感价值,引起了历代读者的情感共鸣。

四、人文观念与悲凉特征,形成了特定的审美共鸣

文人传统的悲秋文化现象同样影响着敏感多情、凄苦哀愁女性,最典型的是宋代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她始终表现出对秋景的敏感与多情。在萧萧秋风中,她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感受着这个瞬息万变的季节,以多情的心灵抚慰着身边的景物。比如在她的《声声慢》这首词中最集中地表现这一点。词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开头,含蓄蕴藉,含义深长。她究竟想要寻觅什么呢?是消逝的青春、逝去的岁月、永去的丈夫以及曾经有过的美好情感?而这所有的一切,现已都化作乌有。出现在眼前只有这“乍暖还寒的天气”“堆积的黄花”以及“点点滴滴的梧桐与细雨”。此时的她内心伤感无限,诉说的对象是谁呢?万般无奈中也只有把这一切的心绪撒向这片秋意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秋天的景物因此沾染了词人的凄苦与哀愁之情,这凄苦哀愁之情也因此而占据了她更多的生存空间,并从这里走向了更加绵远的永恒。无数像李词一样,把内心的悲凉通过对秋景的客观描绘,从而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审美共鸣。

秋天那“草木摇落露为霜”的悲凉情境,滋养了古代文人的时间意识与生命情感,让人们从中找到了内在生命情结与外在秋景相融的契合点,找到了对生命悲情恰当的审美感受和抒写方式。古代文人的悲秋,就是在传达生命中的困惑与感伤,就是倾诉人生的百恨千愁,它是他们心中永远的痛。

★作者通联:江苏江浦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秋景悲秋古代文学
古人为什么喜欢“悲秋”
新语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的转换
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
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探究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江渡
简论《九辩》中秋景的描写
自古逢秋悲寂寥
试论柳永羁旅词的悲秋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