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朝娟
摘要:模糊性是语言普遍存在的特性,网络语言作为语言的一种形式,也具有模糊性的特点。本文认为网络语言的模糊性在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层面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在阐述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笔者也将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层面阐释其模糊性,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关键词:网络语言;模糊性;原因;影响
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网络上进行沟通和交流,而网络语言也随之应运而生。在使用网络语言时,你可能会发现,在一个比较简单的表达式中,总有一个扩展的意思,或者说,某些表达式通常可以吸引更多的关注。在这些情况下,模糊性产生了影响。
所谓模糊性,是指一个概念的中心区域基本上确定而外延界限不明确的属性。比如表示时间的词语“从前、现在、将来”,它们所表示的含义是模糊的,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也不存在明确的终。作为自然语言的内在属性,模糊性是语言的普遍性特征,而网络语言作为语言的一种新兴形式,毋庸置疑也同样具有模糊性。
一、网络用语模糊性研究
(一)语义模糊
1.语音层面
网络语言的语音模糊性主要表现在网络语言中的众多同音异义现象,出现了大量的谐音词,比如“神马都是浮云”中的“神马”对应“什么”,我们经常把身边的同学称之为“童鞋”等等。
(1)同音汉字的谐音
在网络语言中,同音汉字的谐音主要是人们为了追求方便快捷,往往没有耐心保证輸入的准确进而选择首先显示的谐音词代替原本我们所需要的词语,如“睡觉”容易打成“水饺”,“大侠”被改写成了“大虾”,“什么”则被写成“神马”等等。当然,这些谐音词语的书写并没有错误,但是如果没有具体的语境或是对这些词语的谐音意义不了解,我们很容易把它理解为词语的原意,进而与其原意造成模糊性。
(2)数字谐音
为了交流的便捷,在网络中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常用数字谐音的方式来代替词语或是相应的心情、情绪。如5555…表示的是呜呜呜呜呜……,687表示的是对不起,而886表示的是拜拜、再见。数字谐音的使用可以化解尴尬的气氛,用“678”表示“对不起”,作为道歉者容易表达,作为接受者也更乐于接受,但是对于不了解这些数字所代表的含义的人来说,他们会对这几个数字感到模糊,这就使得数字谐音的网络语言具有了模糊性。
(3)英语谐音
英语谐音大多采取音译法或者使用字母来表音。如“北鼻”是baby,“米兔”是me to,“碧池”是bitch,“Soga”表示原来如此,“CU”是see you,“ez”是easy,“烘焙机”是homepage;“抄袭拷贝”是copy,“酷”是cool;“3Q”是thank you;“B4”是before等。
2.词汇层面
词义是经过概括而成的,所以只能表示一个大概的范围,没有明确的边界,常常带有一定的模糊性,词汇层面的模糊性主要是指词义的模糊性,即“对象类属边界不确定的特性”。比如形容词“老”和“少”“胖”和“瘦”等,它们的意义都是模糊的,我们只是知道它们的大致指示范围,并不能加以精确的度量。
(1)词汇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比如“晕”这个词,意思为“昏迷”,但在网络语言中则表示为十分无语亦或是特别惊奇的意思,比我“晕,你怎么这样”“晕,笑死我了”“晕,这张图也太夸张了”,但是到底有多无语或是惊讶才可以使人昏迷,这些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它的内涵和外延都被大大地模糊化了。
(2)缩略词的大量使用导致词汇具有模糊性。为了追求输入的方便,人们往往使用缩略来追求便捷,这样便产生了大量的缩略词语。缩略词语主要有汉语拼音所写和英文缩写两种形式,前者如BT是“变态”,PMP是“拍马屁”等;后者如CU是See you(再见),CUL是See you later(下次再会),IC是I see(我明白)等。对于一个不会上网或是不常通过网络交流的人来说,网络缩略语的语义具有的模糊性更大,比如,如果只告诉他FF,他并不知道其中的语义信息,因为FF可以是指“丰富”,也可以是指“方法”,还可以是指“纷纷”“发放”“仿佛”“夫妇”“付费”等等。而对于一个经常通过网络交流的人来说,有些常用的缩略语也可能由于同时代表着几种不同的词语的缩写,这也就需要具体的语境来分辨该词的意义,否则也会造成词义的模糊性,比如DD可以是“东东”(东西),也可以是“等等”“弟弟”等。
(二)语法模糊
语法模糊主要体现在汉语的词类具有模糊性,各类词主要是实词其语法功能又会出现交错的模糊现象,而在网络语言中,通过改变原有词汇的词性承担原先不能不承担的语法功能的现象比比皆是。
1.名词作动词。一般而言,名词后面不能直接接宾语,不能直接和动补组合,但是现在这样的用法在网络中却随处可见,比如
(1)如果有问题记得短信我。
(2)百度一下,你就知道了。
(3)很宝贝他的狗狗
在上述例子中“短信”“百度”“宝贝”这些名词一般都是某种动作的受事或工具,如短信是“发”的受事,而百度则是搜索工具。
2.名词作形容词。在现代汉语中通常名词不能够受程度副词的修饰,然而在语言交往中,“程度副词+名词”的言语模式随处可见,这些程度副词主要以“很”为代表,包括“十分、非常、特别、挺、极其、越发”等等。例如:
(1)他长着一张很四川的脸。
(2)你今天的打扮特别淑女。
(3)他的作品太泡沫,辜负了你的青春红颜。
名词用作形容词这一用法在网上处处可见,比如“菜鸟”这个名词,可以缩写为“菜”,是初学者的意思,比如“我比你还菜,《红楼梦》都没有看过”这句话中“菜”名词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不熟悉,不了解”,即“我比你还不了解《红楼梦》,因为我还没有看过”。
3.形容词作副词。现代汉语教材上规定副词作状语修饰谓语,如“立刻出发”“非常满意”等等,但是在网络语言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形容词也被用作副词修饰谓语,如“严重同意”“强烈赞同”“狂顶”都是非常流行的网络词语。
(1)小莫保证季后赛格里芬严重同意
(2)道歉机器人横空出世 非兔表示强烈赞同
(3)七大巨头抖出家底“狂顶”格力红四月
“严重”、“强烈”“狂”本来是形容词,但在以上例子中却充当了副词的角色作状语修饰动词,类似的表达还有“狂爱”“弱爆了”“卖爆了”、“强烈祝福”等等。
(三)语用模糊
语用模糊是指说话人在特定的语境或上下文中使用不确定的、模糊的或间接的话语向听话人表达数种言外行为或言外之力的现象。比如,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例子,假如我们身边的朋友买了一辆新车,我们总会习惯性的询问花了多少钱,一般人的回答都只会是一个大概的数字“十几万”“二十几万”,很少有人精确到千位、百位,如果有人的回答是“十九万九千九百”,我们反而会感到奇怪并且不会记住这个精确的数字。
在日常交际中,语言的预设机制随处可见,毫无疑问,由于预设机制的影响,语用的模糊性也随处存在。比如在网络中或是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一组对话:
A:天太热了,我们来吃西瓜吧!
B:好啊!
在这个对话中,“吃西瓜”其实是吃西瓜瓤,因为通常是没有人吃西瓜皮的,如果不知道或是不了解的人会感到疑惑进而产生了模糊性,不确定说话者到底是吃西瓜瓤还是西瓜皮。
又比如,“路过、飘过、顶、灌水”等类似的词语,如“表问我,我只是路过”,“你怎么看这件事?不要问我,我只是来顶的”等。这些网络语言的运用都违背了言语交际的合作原则,造成了语言的模糊性进而来表示其事不关己不发表观点的立场与态度。
二、网络语言模糊性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一)原因
1.语言的经济原则造成网络语言的模糊性。语言的经济原则要求我们尽量用较少的概念表达更多更好的信息,以此来降低言语表达的复杂性,这无疑就导致了词义和语义的模糊。网络交际大多数通过键盘输入进行的,人们在输入时为了方便简单,总是以最快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样便产生了各种谐音词等网络模糊用语,比如“酱紫”表示“这样子”;“表”等于“不要”等。
2.网络交际中人们反传统追新求异的心理也会造成网络模糊用语的产生,随着科技的发展,交际工具的不断进步,新兴事物的不断涌现,人们使用的交际语言也越发的与众不同,比如近年来出现的“点赞”“正能量”“给力”等词语,这些词语的外延和内涵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
(二)影响
在网络交际中,使用模糊性的语言可以帮助人们更加含蓄地来表达自己的意愿,让听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去猜测说话者想要表达的含义,让语言更加地轻松、诙谐。同时使用模糊性语言进行网络交际有利于自我保护,在网络交际中,交际的双方是匿名的,交际双方并不知道对方的信息,也不愿意暴露自己的个人信息,进而使用一些模糊性的语言来进行交际,从而进行自我保护。
但另一方面网络语言的模糊性实际是现代汉语不规范的语言现象,比如谐音造成的模糊实际上是交际中的错别字的现象,而语法层面词类的模糊性也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我们会因为这些个例进而影响我们对整个语法学习的进行。
所以在进行网络交际时,我们一定要正确区分网络语言与我们日常生活交际用语以及书面语言的区别,不能将其混为一谈,要注意把握网络语言的特点并且时时关注其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张乔.模糊语言学论集[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8.
[2]伍鐵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4]伍铁平.模糊语言学综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 (6).
[5]梁琦秋.网络语言模糊性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