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会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培育青少年法治意识,不仅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也是全面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基础工程。因此道德与法治学科担当着重要的使命,特别是法治专册的教学,更是直接指向学生法治意识培养。教师要从课堂教学和学生认知的实际出发,创设教学情境,回归法治课堂本真,帮助学生树立法治意识。
一、一份调查问卷,摸清 “爱有几分”
在《加强宪法监督》的教学中,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李玉娟老师做了一个调查:八年级学生对宪法了解多少?关注多少?为了了解学情,她在课前做了调查。
李老师依据数据向学生提出“宪法如此爱我,我爱宪法有几分”这个问题,学生们对于宪法认知的缺乏和宪法意识的淡薄令他们产生了深思和警醒,油然而生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李老师紧接着问:“你所了解的宪法是什么?”然后就针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和暴露的困惑点,播放相关视频,帮助学生们解决问题。
调查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感悟、自我提升的过程,接下来再说宪法“上可通天,下抵生活”,既有高度又接地气,学生对法律的重视、对法治意识的思考和认识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一场生活体验,感受“法有多重”
罗曼·罗兰说:“生命不只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了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学生每天都处于一定的生活情境之中,每一部法律也都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法律与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教学必须重视学生在生活环境中的体验,才能帮助学生生成敬法的意识。
河北省石家庄市无极县教育局教研室的李亚玲老师在讲授《加强宪法监督》一课时,用“权力监督之义,权力监督之基,宪法监督之实”三个环节,把枯燥的知识进行有效分解,降低难度,让学生拾级而上,而每一个台阶都用生活中真实的实例铺就,如一辆电动自行车牵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心、十二届全国人大以来“备案审查工作情况汇总表”等都让学生感受到宪法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李玉娟老师则以自己的成长历程为例,从出生、上学、工作、结婚、生子,到自己去购物、自己生病住院……介绍她人生的一步一步,她经历的一件一件,都与宪法有那么深的缘。在教师一板一眼的精彩介绍中,同学们领略到了“法有多重”。
美国哲学家杜威提出“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并把情境列为教学法的首要因素,所以,设置情境,让学生从真实的生活中体验,是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一个重要策略。
三、一个文本品读,领悟“情有多真”
葉圣陶先生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名言。对于中学生来说,法律读本是枯燥的,怎样才能让他们“入境”呢?就要采取多种形式推进自主阅读,做好阅读指导。
在《加强宪法监督》的教学中,李玉娟老师组织“小组合作找一找”,按照“找、思、导”的思路,让学生对照宪法文本,找自己的生活与宪法的关联,然后让学生交流“我做的事,来源于哪个法律条文”。学生手持宪法读本,兴致勃勃地讲着自己的故事。这样的方法,既让枯燥的文本变得生动,也让学生对宪法的敬重之心油然而生。李亚玲老师在讲授《加强宪法监督》一课时,让学生齐声诵读《宪法》小红本,让同学们走进文本,感受宪法的权威和尊严,深入领会宪法精神。
品读法律文本,思考“我做的事,来源于哪个法律条文”,从表面上看是一道填空题,实际上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宪法,架起了一座生活与法律的连接桥梁,让学生感知到宪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受着法律的保护和约束,法治意识在品读与感悟中得到了增强。
四、一次庄重仪式,反思“敬有多深”
教育专家成尚荣先生提出上课应当有仪式感。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更应该如此。
在《加强宪法监督》的教学中,李玉娟老师在“宪法至上共践行”环节,让学生辨、悟、行,让学生领会到要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权威。接下来,带领学生全体起立,举起右拳,郑重宣誓。当那整齐、洪亮的声音传出来,我们找到了掷地有声的感觉,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一份坚定与敬畏!
所以,我们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在落实践行的环节时,可以举行各种各样的仪式,充分发挥仪式之于人的感染和教化作用,让学生体会仪式感涵盖的意义感、庄重感、认真感、紧张感、在场感和参与感等多种感觉元素。在良好的氛围中,有效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放大教育影响力,促进心灵成长和生命绽放。
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进行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但是,我们坚信“一份调查问卷、一场生活体验、一个文本品读、一次庄重仪式”的策略会是这条探索之路上的高效之道。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孙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