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海燕
摘要: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从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的“两步走”战略到80年代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再到90年代的“三步走”战略,再到新世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目标新要求,再到新时代的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展现了中国由“站起来”到“富起来”迈向“强起来”的时代步伐,这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部署。
关键词:“两步走”;“三步走”;“两个百年”
在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十分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个历史性课题,更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光荣的任务。这个使命承载了几代人的梦想,凝聚了历届部署安排的智慧。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60年代——毛泽东的“两步走”战略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新中国成立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就提出了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构想。新中国成立以后,党曾提出在20世纪内,分两步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构想。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根据毛泽东建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在20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为了实现这个“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会议提出“两步走”的战略设想:第一步,用巧年时间,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中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力争在20世纪末,使中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然而,这个建设的步伐最终被“文化大革命”打乱了,但是“四个现代化”却成为人们心中的梦,他们形象的把四个现代化描述为“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二、80年代——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去”成为摆在中国人民面前头等重要的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深入思考如何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问题。1973年,他强调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国情,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与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会谈时,把四个现代化量化为“到20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1000美元,实现小康水平”。邓小平把这个目标称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即”小康之家”。
1987年4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1987年10月,这一发展战略构想被确定下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提出了“台阶式”发展思路,即:用10年解决温饱问题,再用10年进入小康,再用50年进人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同时,他明确指出:“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要求要实事求是地把握好发展速度问题。在中国搞现代化不能追求太高的速度,但速度低了也不行,凡是能积极争取的发展速度还是要积极争取。快是有条件的,要讲效益,讲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明确了发展方向,展现了美好的蓝图,成为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从“两步走”到“三步走”,充分体现了党对我国国情和发展速度认识的深化。
三、90年代——江泽民的“三步走”战略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中国经济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新时代,基本温饱已经实现,“小康社会”逐渐提上日程。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三步战略进行了前瞻性的战略思考。我国在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之后,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为“三步”(后面简称新“三步走”),即: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展现了美好的前景。2000年10月,十五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江泽民提出21世纪头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形成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深化了邓小平关于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想,丰富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人民愿望,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四、新世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2002年党的十六大正式宣布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但是,这个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在生产方面,人均生产的物质产品和社会财富较少,劳动生产率较低,人均占有及能够用于扩大再生产的物质产品较少;在消费方面,偏重物质和生存性消费,精神性和发展性消费有效性得不到满足。此外,城乡差距、地区差异、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十分严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新时期奋斗目标。
党的十六大从我国总体实际水平出发,提出大体用20年的时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十七大顺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又提出了比十六大更高的要求。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鲜明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一是经济继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再次重申了“兩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到建党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时期的新要求和新部署体现党对国情和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五、新时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
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化和推进,我国经济上的成就有目共睹,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显著提高,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国内生产总值自2010年开始稳居世界第二位,货物进出口和服务贸易总额均居世界第二,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分别居世界第二、第三位,制造业增加值连续7年居世界第一位。改革开放40年,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就卓著,这些历史性成就带来了中国全方位的变革。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已经由“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之间的矛盾”。
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然后再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作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巧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巧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习近平的“两步走”战略完整勾画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提前了巧年,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表述的更加完整。这充分体现出我党对社会發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更加坚定,对社会主义现代目标认识更加明确。
从温饱到小康、从全面建设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从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逐步认识,更是历史总结、未来展望的蓝图设计。从兴国“两步走”到强国“两步走”是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发展路径,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部署安排,这些战略安排,是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之后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我们党适应我国发展实际作出的必然选择,对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十九大报告[R].2017.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163.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