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蕊 唐利平
摘要:“一带一路”这一宏大战略为中国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良好契机,而中国饮食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和亮点。本文将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指导,以央视推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译者在翻译菜名时所采取的主要翻译方法,并总结出已经产生了良好效果的译法,以更好的促进中国饮食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
关键词:“一带一路”;《舌尖上的中国》;菜名;目的论
一、引言
“一带一路”是中国在2013年提出的一项宏大战略思想,旨在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同时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良好契机.央视推出的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正充分体现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以及民族色彩,而这种优秀的文化的传播主要依赖于翻译这一媒介,好的译法可以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效率,激起外国人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兴趣以及美食的具体制作方法,进一步带动他们来华消费,拉动中国经济的增长。
二、理论基础——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是将Skops 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最重要的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目的,其三个核心原则分别为:目的原则,忠实原则,连贯原则。首先,目的原则强调: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读者所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并实现交际目的。忠实原则强调译者对原文忠诚,尊重原作者的意图和目的。连贯原则指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得接受者理解并在译入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的意义。
三、目的论视角下《舌尖上的中国》中菜名的英译研究
(一)目的论在《舌尖上的中国》中菜名英译的应用
目的论主要强调受众因素,每一种翻译的都指向一定的受众,翻译是为满足接受者的期望,需求而产生的语篇,同时也强调整体的翻译行为和目的。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要走出国门,将中国的独特饮食民俗文化和美食制作技巧传播出去,就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整体性作用,考虑到国外受众者的感受,以中国饮食文化“走出去”为基本目的,同时也要遵循忠实的原则,在翻译菜名时尽量保留源语的自身风格和表达方式,最大限度地体现出中国特色,激发起目的语读者的兴趣。
(二)《舌尖上的中国》中菜名的英译方法
谈到中国菜的翻译要涉及到专门描述做菜的动词,掌握这些动词有助于译者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纵观整个纪录片出现的菜名,有相当一部分是描述如何做菜及菜的原料构成的。了解这些做菜动作或方式的词语,对于菜名翻译很有裨益。
1.直译
中餐菜名的英译与中文原菜名内涵和形式相同的翻译方法,就是直译。直译可以使得目的语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直观地去了解中餐菜的具体烹饪方法和所用原材料,不会给读者造成理解负担。对于一些由食材+烹饪方法,主料+配料构成的菜名以及不包含文化背景的菜名,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使译文更加简洁,易懂。
(1)由主料+配料构成
奶豆腐:milk curd;蒜沾面:garlic noodles;麻辣香肠:spicy sausage;牛奶团子:curdled milk lump;盐焗鸡:roast chicken;咸鸭蛋:salted duch egges;葵花大斩肉:sunflower chopped pork;以上这些菜名均由主料+辅料构成,在此,译者运用了直译法,将源语言原封不动地译成了英文,增加了译语的可读性,遵循了目的论的忠实原则,保留中国饮食的特色风格和内涵,有利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进一步传播。
(2)主料+烹饪方法
例如:垮炖杂鱼:stewed fishes;烙饼:freshy-cooked pancake;黄豆酸笋小黄鱼:deep-fry tiny yellow croakers;白切鸡:white cut chicken;清蒸鱼:steamed fish;陈皮鸭:dried tangerine peel duck;蒸菜:steamed dishes;红焖虾:stewed shrimp;以上这些菜名同样使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既如实给国外译者如实传达了每道菜的具体烹饪方法,也展示了其所需的主料,译者忠实于源语,尊重源语文化内涵,这些独具中国特色的菜品只有通过直译才能达到“走出去”的目的,激发外国读者的生活兴趣,基于这样简单明了的菜单,他们可以从中悟出具体的做菜方法,使得中国的饮食文化融入到国外人的日常生活中,实现美味與文化的共享与繁荣。
2.音译+直译
意译加注法也是中国菜名中常用的一种翻译方法。中菜一般分为很多个系,很多特色菜都并出自中国的大江南北,所以很多中国菜便被冠以地方名,并在地方面后加上菜品的烹饪方法或者所用食材,这样,既体现出来菜品的地方特色,又彰显出中餐源远流长的文化和历史。因此,在翻译这些菜品时,要使用音译加注的方法,让受众读者明白每道菜的出处,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
如:兰州拉面:Lanzhou noodles,拉面本就起于中国兰州,译者在此采用了音译加直译的方法,使得目的语读者知道拉面的发源地,同时也可以提高这座城市的知名度。还有,例如:扬州炒饭:Yangzhou fried rice,此处译者亦采用了音译+直译的方法,既突出了扬州的特色,又能够让外国观众直观的感受到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重要性,“fried rice”一词的翻译更是简洁明了,不会给外国观众造成理解偏差,从而达到美食文化交流的目的。
3.意译
由于汉语语言结构与英语语言结构有着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很多菜名都包含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制作方法。如果直译的话,外国观众可能会不知所云,甚至令人费解。此时,就应该使用意译的翻译方法,以目的论为导向,最大程度地降低外国观众的理解程度。更好的促进文化交流。
如:“东坡肉”:Stewed pork as initiated by Su Dongpo,这一菜名中含有“东坡”这一人名,所以这道富有中国特色的菜是由中国的这位著名诗人而得名。此处,译者为了更好的向外国观众介绍中国的菜系,运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形象地道出了这一特色菜中所包含的典故和历史渊源。
四、结论
总之,《舌尖上的中国》字幕英译文是中国美食文化走向世界的门户,译者在翻译此类具有外宣性质的文本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以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
参考文献:
[1]陈葵阳,李雪红,闫正坤.英语实用文体翻译[M].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
[2]方梦之,毛忠明.英汉-汉英应用翻译综合教程[M].上海: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冯修文,严大为.实用文体翻译[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