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娟
摘 要:信息技术学习能力的培养应根据学科特点优化教学方法。文章从学习过程的角度分析了信息技术学习能力的培养方法:从培养阅读能力的角度,提出读教材、读软件、读提示信息的方法;从培养思考能力的角度,提出带着问题演示、伴着练习提问的方法;从激发学习热情的角度,提出及时反馈、给学生提供各种展示机会的方法。
关键词:学习能力;信息技术;阅读;思考;表达
中图分类号:G421;G633.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9)07-0062-02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信息技术学科课时少,每周一课时的课堂教学能带给学生怎样的收获?如何能让学生在未来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遇到新技术“心不慌”,使用新技术“能上手”?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思考这些问题,克服教学中的不利条件,不能满足于几个应用软件的讲授。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入手,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多方面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的效能。
一、多方面引导,扫清信息技术阅读障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必须教会少年阅读。说起阅读,通常认为是语文、英语等学科的事情,在信息技术课上,大部分教师很少让学生阅读教材。学生也没兴趣阅读教材,因为看教材太累、太麻烦,还不如等老师教。事实上,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想要深入学习信息技术,离不开阅读大量专业的书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阅读,解决“累”这个问题。除了读懂教材,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对软件和计算机的认识也是阅读的一部分,具体说就是读懂软件,读懂提示信息。很多专有名词本身就来源于软件和计算机本身,教师要教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书本知识和实际的操作对象联系起来。
其一,读教材。教师在让学生阅读教材之前,先提出本次阅读要解决的问题,阅读内容不要太长,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并思考。例如在教学“数据图表的特征”这一内容时,可以让学生阅读相应内容并进行总结,提炼关键字。关于图表特征的介绍,教材上的描述为“柱形图适合于直接比较几个同类数值的大小关系,如图3.1-3所示的柱形图就直观地反映出近几年我国人口的数值对比关系……”这一段话较长,记忆起来也比较困难,提炼关键字以后可将此内容作如下总结。柱形图特征:比大小;饼形图特征:占比例;折线图特征:显趋势。
其二,读软件。用计算机解决问题,本质上是通过计算机中的软件来解决问题。初中学段涉及的软件范围非常广,有办公类的如WPS文字、WPS表格、WPS演示,图形处理类的如美图秀秀、ACDsee、Photoshop等,音视频处理的Goldwave、会声会影,动画制作类的Ulead GIF Animator、Flash,网页制作类的Dreamweaver。作为教师应从学生上第一节课开始,就引导学生观察软件的界面和菜单的安排,并在接触新的软件时,与学过的软件进行比较。学生通过几个软件的学习后,会发现菜单的安排是符合人的思维习惯的最常用的命令,如“新建”“保存”,一般都在文件菜单中,同时也能在快捷工具栏找到。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举一反三,在软件学习中进行不断的思考和训练。
其三,读提示信息。在操作过程中,计算机经常会给出一些提示信息。比如WPS電子表格“筛选”这一内容,提示“WPS不能用指定的区域完成此命令。请在区域内选择某个单元格,然后再次尝试此命令”。这一条提示信息说明,活动单元格并不在数据区域内,只需用鼠标点击数据区域的任何一个位置就可以继续操作了。但大部分学生对这些提示信息不关注、不解读,一旦出现问题,积极一点的学生会问老师,懈怠一点的学生可能就搪塞过去了。对提示信息的解读能力也是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积累形成的,学生能顺利解读计算机的提示信息,无疑是给自己找到了“终身老师”,对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二、重视提问,打开思维的宝库
陶行知先生说:“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可见提问的重要性。在一些信息技术课上,课堂提问既缺少数量,也缺乏质量,原因之一就是课堂“太忙”,教师忙着演示,学生忙着操作,教师挤不出时间提问,学生没有机会思考。如何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又能让学生动脑思考,是信息技术教师要解决的难题。既然演示和练习是信息技术课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教师可以将问题与这两个环节结合起来,边学边思考,边做边思考。
第一,带着问题演示。教师在演示前预设好本次操作的要点和所需注意的问题,边提问边演示。例如在Photoshop图片合成中用到抠图的技术,对于初学者来说,教师的演示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以在演示中故意产生一些失误,如选取工具的笔刷太大,选取的时候没有贴紧边缘等。此时,教师可以用选择的方式来提问:“我们在选取时,选取工具是应该贴近边缘,还是远离边缘呢?”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得到答案。再如用Goldwave处理音频,选中的音频和未被选中的音频,背景呈现不同的颜色。可以提问:“灰色部分的声音被选中,还是蓝色部分被中?”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能回答出蓝色部分是被选中的。教师顺势强调后续的操作都是针对蓝色部分的,学生就不会选错了。带着问题演示,会促使学生开启思维,更深入地掌握知识。
第二,问题伴着练习产生。学生练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一般分为两类,一种是普遍性的,一种是个别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不同的策略解决。普遍性的问题,如Flash动画补间,对象应该是元件,如果直接用矢量图来做,那么在库面板会自动生成一个名为“补间”的元件。虽然动画也能形成,但是同时带来了不必要的附属产品,使得作品的脉络变得不清晰。这种情况,教师应给学生做出对比,并让学生尝试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才会令学生印象深刻。个别的问题由学生个人的认知水平不同而产生,这类问题五花八门,非常考验教师的课堂应对能力。因此,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巡视,积累总结学生的不足之处,这样才能应对自如。例如,有的学生在使用绘画工具时,不管用什么绘画工具,画布上都没有任何的图案出现,计算机也没有任何错误提示。教师自己要清楚,问题在于画布的颜色是白色,而画笔的前景色也是白色,因此可以这样引导:电脑没有提示错误信息,那说明你的操作没有错。是不是颜色的设置有问题?设想一下,在一张白色的纸上,用白色的笔绘画,能看见吗?学生经过思考,就会找到问题所在。
三、激发学习热情,提供展示平台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应“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善于动手,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的发展”。一个人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既是学习的原动力,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途径。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类的课程,平时不以考试分数作为参照指标,学生得不到激励,兴趣就会慢慢减退。教师应提供多种途径让学生有表达和接收反馈的机会。例如,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及时对学生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利用平台的投票功能,投票选出最受欢迎的作品;利用论坛功能对学生作品进行师生点评等。总之,要让学生的作品有展示的平台,实践证明,初中阶段的学生个人意识和荣誉感都比较强,如果作品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对学生来说是不小的激励。只要有了学习的热情和原动力,学生自然肯下功夫,加上教师的引导,就会进入学习的良性循环。
总之,教师应充当引导者的角色,优化课堂教学的方式,灵活采用“组合拳”式的教法,助力学生能力之根茁壮成长。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读软件、读信息提示;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练习;激发学生的热情,提供展示平台。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能力导向的课堂有效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18(01).
[2]苏秀萍.微课支持下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协作学习策略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12).
[3]黄凯莹.翻转课堂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以初中课程《程序设计初步》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2018(11).
[4]倪凌云.理论也精彩——例谈初中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教学方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