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摘 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提高学生语言建构和应用能力。要在入情的诵读中感受文本情境,在入境的阅读中感受时代背景,在入心的阅读中体会人物情感。这样的阅读才能感悟语言文字奥秘,提高阅读能力。
關键词:语文教学;阅读教学;语言建构;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9)07-0031-0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和默读,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促使学生逐步掌握精读技巧,在诵读中积极积累、体验和培养语感。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也注意到“读”的重要性,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入情、入境、入心的诵读品味活动,让学生逐步理解文章的词句,提高语言建构和应用方面的核心素养。
一、入情,进入文本境界
诵读时要了解文章的情感基调,如回忆性文本要读出深沉的怀念之情,写景类的文章则可以使用高亢的声音,尝试读出一种气势。如果学生能够根据文本的内容进行自主诵读,尝试调整诵读的节奏和语气,则能充满情感,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把握住作品的情感基调。例如,教学《三亚落日》这篇文章的时候,笔者鼓励学生深情地诵读课文,在整体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说一说要怀着怎样的心情诵读,要读出怎样的语气。有学生说道:“要读出一种情感,表现对三亚落日的喜爱之情。”有学生说道:“我觉得声音要高亢一些,这样能展现出大自然的壮丽景象。”还有学生说道:“读到文章最后的部分,要读出一种遗憾的感觉,表现出作者对落日消失的难忘情怀。”笔者肯定了学生的看法,鼓励学生入情地诵读,并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如:“‘哦,这就是三亚的落日这句话中怀有怎样的情感?如何才能在诵读中表现作者获得了审美体验,有了精神满足感?”这些问题,能够带领学生更好地进入文章的情境中,进一步读出真情实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诵读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和文章形成共鸣,感受作品中的情感。这样的入情诵读,才能读出文本的境界,感受其中的韵味。
二、入境,置身时代背景
入境指的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文章时,要先让学生进入作者预设的情境中,拉近和作者之间的情感距离。为了让学生入境,笔者总是先给学生介绍一些和文章有关的时代背景,这样能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背景,更好地理解文字。例如,教学《半截蜡烛》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笔者给学生介绍了一些文章的背景。学生认识到,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展现了法国人民和德国军官之间的斗智斗勇,赞扬了母子三人面对危险从容镇定、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学生阅读文章后说道:“这个德国军官未免也太笨了一点,很明显的破绽,难道就没有看出来吗?”此时,笔者鼓励学生再次深入阅读文章,并抓住其中的一些关键句子展开分析。如“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小女孩”,这句话是文章中的关键,如果军官拒绝让小女孩上楼,那么秘密就会立刻暴露。此时学生有所感悟:“虽然双方处于不同的阵营,但是慈爱之心人皆有之,并没有因为战乱而消失。军官很可能是想到了自己的女儿,所以才让杰奎琳端走了蜡烛,从而保住了情报。”这样的阅读,既结合了时代背景,又让学生体会到了人性的复杂性,理解较为深刻。
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如果能将自己置身于文章特定的时代背景,则能更好地感受作者想要倾诉的内容,其理解也会更为深刻。
三、入心,意会传达感情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还要让学生学会入心地诵读,尤其是要品味表现人物情感的抒情类句子,在联想中感悟文章的内在含义。这种入心的诵读能让学生细细品味字里行间的情感,把握住理解文章的要点。例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笔者鼓励学生抓住文章中一些表现人物情感的句子进行分析,感悟人物的情怀。如可以分析“我”所说的:“30年后,我再来看您”和老者回答的“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这两个句子。笔者引导学生思考:“30年不是一个很短的时间,为什么两人都确认他们还能见到呢?”有学生说道:“‘我了解到老人的经历之后,被其乐观精神感动,因此希望老人能长寿,所以‘我的话实际上也是一种美好的祝愿。”还有学生分析老人的心情:“这是老人乐观精神的体现,老人想用这样的话语向衰老发起挑战,证明自己能用乐观精神解决一切困难。”这样的阅读起到了入心的效果,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人物的情感。
学生在诵读文章时,可以先从自己的角度入手理解文章,然后再尝试和文章中的人物形成共鸣,这样就能更好地感悟作者想要传达的意思。
综上所述,在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读出来,做到入情、入境、入心,尝试把握住文章的情感基调,然后再把握住作品的情感因素。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良好的语感,其语言建构和应用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立云,葛福鸿,张丽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与转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04).
[2]刘明功.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