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化民等
摘 要:“深度辅导”已成为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新模式,是辅导员专业化的重要部分,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国家对高校辅导员深度辅导提出了较高要求,但目前高校辅导员深度辅导存在专业化不强、队伍不稳定、角色定位不准、工作氛围差等问题,需要建立健全培训和交流机制、激励和督查机制及保障机制,提升辅导员深度辅导的专业化水平。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深度辅导;专业化
随着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学业、生活、情感等方面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对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上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有了质的飞跃,同时,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新的、深层次的问题,尤其是辅导员的专业化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高校辅导员针对大学生开展深度辅导逐渐成为一种专业化能力,但辅导员在实践中面临着许多困惑和矛盾。
开展深度辅导的要求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各高校辅导员为落实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不断创新工作模式与方法,与时俱进地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度辅导”应运而生,成为了高等教育多元化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并已经逐渐发展成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深入交流的新型互动模式。北京市委教育工委明确把“确保每名学生每年都能得到至少一次有针对性的深度辅导”作为辅导员工作的一项具体要求[1]。
根据相关文件精神以及辅导员现有工作情况,“深度辅导”是指深入、动态地了解学生,根据学生成长发展需求,辅导员针对性采取措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2]深度辅导要求辅导员运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业、情感、心理等方面的深层次辅导[3]。从“深度辅导”的概念界定来看,深度辅导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师生聊天、谈话和谈心,而是有着很高专业化、科学化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种心与心的沟通、智慧与智慧的交流、灵魂与灵魂的体验,是高校辅导员的一项专业化能力。
深度辅导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要真正做到有深度、高质量,对高校辅导员以及辅导环境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辅导员要具备高度负责的工作精神,一定要把它作为自己的一项事业去做,而不只是一项工作;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系统的心理咨询、职业指导、生涯规划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要具備良好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能够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应对各种突发事件。除此以外,辅导员还要有创新精神、法律意识和团队合作的意识,更要处理好深度辅导工作和其他工作之间的关系,更要注重自身专业化的发展。
深度辅导所面临的问题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是一项研究人、影响人、改变人的工作,是一项无止境的工作,需要个人全身心的付出,将其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去做,需要不断地通过学习去补充自己、完善自己,不断地深入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笔者在具体实施深入辅导以及和同事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辅导员面临着很多的困惑和矛盾。
1.辅导员专业化不强
当前,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学习就业、生活适应、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困惑,这些都是高校辅导员应该进行深度辅导的内容。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所以需要辅导员以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引导,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4]可是,高校辅导员做学生辅导时大多局限于自己的工作经验,远没有达到专业化、专家化的水平和要求,对学生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专业知识了解较少。据一项调查显示:北京高校辅导员在专业结构方面,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背景的只占30%左右,专业知识与技能相对薄弱,这与深度辅导的要求有一定差距。笔者在深度辅导实践研究的几年中,不断加强自身工作领域知识学习,依然深感自身的专业化知识不足,往往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更何况那些没有相关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心理、就业、职业生涯指导,还有学生所学专业,任何一个领域都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不必说学好这些领域的具体知识,就是把这些知识框架搭建起来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更别说精通所有领域。需要辅导员不断地去学习和积累,通过实践经验、学习交流和各种专业知识培训,但是这方面的交流学习、实践和理论培训又比较少,无法满足深度辅导的需求。
2.辅导员队伍不稳定
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项繁琐而事无巨细的工作,工作量大、责任重大而待遇相对较低的岗位,直接导致了辅导员队伍稳定性差、流动性快的特点,这十分不利于深度辅导工作的开展。调查表明:目前,北京高校辅导员年龄结构方面,21岁~30岁的辅导员占60%。这个结果说明:一是辅导员队伍年轻化,工作经验不足,对学生深度辅导说服力不够;二是说明辅导员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快,不利于与学生建立长期信任关系,这两点均不利于开展深度辅导工作。做好深度辅导工作,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和互动关系,除了要进行不止一次的深入辅导之外,还要定期进行后续的跟踪反馈,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甚至要形成可信任的良好形象,如“知心姐姐”“知心哥哥”等,否则辅导工作很难深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苦恼和问题。目前,一些高校选拔优秀本科毕业生留校做辅导员,担任班主任工作,两年之后开始读研究生;还有一部分高校是在校研究生担任低年级辅导员,这部分辅导员是辅导员队伍中最不稳定的一部分,绝大部分是两年之后就不再带班,班级再交由其他教师管理,甚至有的本科生班级在大学四年中换了三四个班主任,每个班主任都认不全自己班上的学生,有的学生也记不清谁是班主任,如此这般,深入辅导开展的数量和质量都难以保证。
3.辅导员角色定位不准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有其不同特点,但是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始终承担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角色。而当今随着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内容的增多,工作任务加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辅导员深陷繁重而琐屑的学生事务之中,更严重的是部分辅导员被学院和学校的行政事务占去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严重削弱了其自身承担的德育功能。辅导员长期重复地做一些“低层次”工作,会严重影响其业务水平和辅导能力的提高,将使辅导员的定位混淆不清,丧失其在学校的地位和存在的价值,最终使辅导员无法对学生进行深入辅导。高校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要的职责是“辅导员”,而非领导的“行政秘书”,当然也不是学生的“保姆”,首要的工作是“辅导”“深度辅导”,而非整天陷入到各种事务性工作中去,在深入辅导工作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以及愿意程度将直接决定了深度辅导的质量和数量[5]。深度辅导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要真正实现“广度、深度、精度”,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全面成长,首先需要辅导员明确自身的定位。[6]
4.深度辅导工作氛围差
绝大部分高校专职辅导员人数不足,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1∶200的比例,部分高校较大的院系学生近两千人,专职辅导员只有三四个人,不可能保障深度辅导做到全员覆盖,不得不依靠班主任、导师等师资力量开展工作[7]。同时,对辅导教师开展深度辅导的激励、保障措施十分有限,约束机制比较弱化,较大程度上依靠教师的职业道德与个人自律来开展工作,缺乏制度保障,单靠部分教师的热情很难保证深度辅导的质量。根据北京市相关要求,部分高校向辅导员、班主任教师下发了《深度辅导手册》,要求辅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深度辅导并做好记录,根据反馈,大部分教师做得不到位,深度辅导开展的数量和质量不高。面对如此多数量的学生,深度辅导工作往往只是关注到了优秀学生骨干群体和问题学生群体,忽视了人数众多的中间群体。如此,不但没有达到北京市委教工委文件的基本要求,更会引起中间群体学生的不满。另外,笔者在深度辅导的工作实践中经常受到缺少合适场地和足够经费的困扰,为了能够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保证辅导的质量和学生的隐私,沟通经常是选择教师们都不来上班的周末空余时间在办公室里进行;为了建立和学生信任关系,保证顺利沟通,有些辅导员经常自掏腰包请学生吃饭。
针对深度辅导的保障机制
要保证深度辅导工作的顺利开展,除了高校辅导员自身要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大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增强学习意识,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之外,更重要的是学校要为深度辅导提供制度、队伍、合力等多方面的管理和支撑。
1.建立健全培训和交流机制,提升辅导员专业化水平
深度辅导是一项专业技术性的工作,辅导内容涉及学生思想、学业、生活和情感等多方面,对辅导员的知识面、专业技能都有较高的要求,需要辅导员掌握专业领域知识和专业技术。学校应建立健全培训机制,在培训时间上,贯穿辅导员职业生涯全程;在培训内容上,针对学校学生专业特点开展针对性培训,同时强化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生涯规划方面的技能技巧,全方位、有重点地提高辅导员的能力水平。[8]通过培训能够帮助辅导员建构专业知识方面的理论框架,提升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学校还应建立健全交流机制,定期举办专题交流会、研讨会、案例分析会等,举办覆盖面较广的深度辅导经验交流会、观摩会、角色扮演等为辅导员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
2.建立健全激励和督查机制,推动深度辅导可持续发展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深度辅导工作,学校应该结合实际,完善深度辅导工作指导细则和执行标准,建立健全激励和督查制度,定期督导和抽查辅导员深度辅导工作开展情况,并在辅导员年度考核中,把深度辅导的落实情况作为确定考核结果的重要指標。深度辅导工作的记录可以多样化,如学生谈话录音、微信聊天记录、邮件往来、辅导后反思记录等都可以作为检查的重要内容,同时让学生参与到辅导员的年度考核中,并且让学生的评价占主要部分。以评选校级或者院系的优秀辅导员、十佳辅导员等多种方式,促进辅导员的工作。针对深度辅导工作做得好的辅导员应给予荣誉和物质上的奖励,并组织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针对深度辅导工作开展得较差的辅导员要警告和批评,督促其真抓实干,把深度辅导落到实处。
3.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保持队伍的稳定性
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开展深度辅导的前提和基础。要在数量上配足辅导员,要根据中央文件的要求,按照师生比1∶200的比例建立辅导员队伍。当然,不只是满足数量上的要求,整合学校内外多方面的力量,使更多的教师、学生干部甚至是退休老教师、优秀毕业生可以进入辅导员的行列,促进全员育人、全社会育人的实现。要保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成为一名优秀的辅导员需要长达几年的工作经验和岗位知识积累,带一届学生同样需要三四年的时间,为了保证深度辅导的可持续和高质量,至少应该让辅导员带完一届学生,而非一届学生换好几个辅导员,最好是辅导员入职带班签订相关协议。另外,一定要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明确辅导员的岗位定位,最大限度地减少辅导员辅导工作之外的工作量,给辅导员留出一定的自我充电时间,尽量避免辅导员完全陷入事务性、行政性的琐碎工作中,要为辅导员留足做好深度辅导工作的时间和精力,保证深度辅导的效果。
4.建立保障机制,形成深度辅导合力
要做好深度辅导工作,除了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之外,还要为辅导员工作的开展做好保障工作,如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提供深度辅导的工作场所等。多数辅导员还反映深度辅导没有合适的场所,建议建立温馨、私密性的生活指导室或者交流谈心室。为提升深度辅导的数量和质量,即使按照国家规定配备了专职辅导员,单靠辅导员队伍也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形成一个深度辅导合力机制,应该充分调动班主任、导师、学生干部等力量共同投入到深度辅导工作中,甚至可以返聘已经退休的老教师,充分发挥教师们各自的专业特长和经验优势。针对辅导员、班主任和导师难以解决的学生问题,还应该将心理咨询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单位纳入到深度辅导的体系中来,发挥这些机构的优势力量,做好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建立定期排查和跟踪反馈机制,利于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问题情况实行分类、分等级,按照问题的轻重缓急和种类进行划分,形成一定的处理程序机制和指导手册,便于更加深入地开展辅导工作。
深度辅导是辅导员工作的新模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过程,也是全员育人的系统过程。[9]深度辅导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径,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突破口,是走进学生、融入学生的桥梁。只有在深度辅导中了解学生、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才能更好地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和发展学生,才能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才能将辅导员的本职工作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因此,提升辅导员深度辅导的专业化能力,建立深度辅导的保障机制,营造深度辅导的氛围迫在眉睫。
本文系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院系‘三全育人的实现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BJSZ2019ZC07);北京师范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院系‘三全育人的实现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为例”(项目编号:BNUSZ2018YB0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2004-10-14)[2018-09-19].http://www.moe.gov.cn/s78/A12/szs_lef/moe_1407/moe_1408/tnull_20566.html.
[2][4]王民忠.辅导员要努力提高开展深度辅导的能力[J].北京教育(德育),2010(2):4-6.
[5]寇红江,王洵.对辅导员深度辅导工作的若干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10(6):28-31.
[3][6][7]周翔,王婷.对大学生深度辅导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从学院层面深度辅导工作实践出发[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1):26-29.
[8]周贤君.职业化、专业化: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着力点[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1):122-124.
[9]樊昌茂.论辅导员深度辅导机制的构建和完善[J].北京教育(德育),2010(11):55-56.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北京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