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澳门财政转型、城市建设与旅游业的兴起

2019-04-17 11:27:38赵殿红赵新良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澳门旅游业政府

赵殿红, 赵新良

鸦片战争后,在内因外因的交互作用下,澳门经济实现转型,以传统海外贸易为主的经济格局被以赌博、鸦片贸易、苦力贸易、近代海外贸易等为主体的经济格局所取代,澳葡政府的财政来源亦发生显著变化,财政状况逐渐摆脱鸦片战争之初的困境,日渐充裕。在此基础上,澳葡政府展开大规模市政建设,自然环境得到保护,人文环境得以改善,客观上推动了澳门近代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澳门旅游业发展史开始为学术界所关注,但是研究不够深入,对近代澳门旅游业和政府财政之关系更是鲜有论述。近代以来的澳门作为一个以旅游业为主导的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受到政府公共财政资源投放规模的限制,如何将投入到旅游业中的有限财政资源效益最大化,是关系到近代澳门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拟以近代澳葡政府通过城市建设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各项措施为切入点,探讨澳葡政府的财政资源分配、澳门城市建设与近代澳门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近代澳门财政状况的改善及其特征

鸦片战争后,香港开辟为自由港。在香港的竞争下,澳门在之后几年内贸易急剧衰退,经济一落千丈,财政陷入困境。若泽·卡尔瓦略(José da Silva Carvalho)称:“鉴于英人在香港的新近开埠大大促进并方便了当地的贸易,而我们在澳门的贸易一蹶不振,使得政府无法维持日常的开支。”宓吉(Alexander Michie)称:“1842年的中英条约使英国商人能够自立商行,此行为使澳门丧失大部分税收。”由于贸易遽减,作为当时澳葡政府唯一财政收入来源的澳门葡萄牙海关年税收已降到4万多两,仅是香港开埠前1834年7.5万多两年收入的53%。

为摆脱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葡萄牙政府1845年宣布将澳门辟为“自由港”,以同香港竞争。但该政策并未纾解困境,反而由于葡萄牙海关裁撤,澳葡政府失去唯一公用收入来源,财政陷入更加艰难的窘境。从1845年12月到1846年4月,澳门公务人员薪金都未能得到发放,孤女院、教堂、修道院也失去应有的政府救济金。为摆脱困境,挽救危机,1846年到任的澳督亚马留(João Maria Ferreira do Amaral)采取了一系列救急措施:

第一,推行新的经济政策。亚马留就任澳督伊始,即被赋予“彻底改革传统上被认为是澳门经济生活支柱的体系以使澳葡政府渡过财政危机”的使命。在亚马留及其继任者的努力下,以政府为主导,至19世纪60年代澳门实现由传统海上贸易为主向以赌博业、近代工业、商业、服务业等为主的新经济格局的转变。其中,承充专营制度为澳门社会确立了经济运行的基本秩序,为政府提供了基本的财政保障,将经济和财政运行中的不确定性降到最低。

第二,完善税收体制,增加政府收入。早于1845年,澳葡政府财政收入中已有“许可经营以及其他的微薄收入为1916.765两白银”的记录。至1846年,亚马留发布推行许可经营制的告示,范围涉及小酒馆、旅馆、赌场和商店。1847年,为获得稳定的财政收入,澳葡政府引入承充专营经济制度。承充专营制度最早施行于猪肉、牛肉销售行业,后又在白鸽票、番摊、闱姓等赌博行业以及食盐、鸦片等销售行业推行。贾多素(Francisco António Gonçalves Cardoso)就任澳督后,更是将公开戏棚、银钱兑换店、妓业等纳入许可经营,同时开始征收公钞。

第三,实行预决算制度,削减公共开支。1846年7月22日,亚马留建议在澳门设立一个专门管理公共财政开支的部门,“因为单单依靠法律的规范力量已不足以确立一个清晰的财政框架,使得澳门的财政状况处于混乱的状态之中。该部门根据澳门的状况及其拥有的资源提前对澳门的公共财政支出作出预算和规划”,但这一建议并未马上得到实施。至1852年4月12日,澳督吉马良士(Isidoro Francisco Guimarães)颁布《澳葡政府机构行政与财政管理章程》,规范澳门行政与财务管理。

亚马留及其继任者贾多素、吉马良士时期,形成由直接税、间接税、财产及杂项收入等共同构成的财政收入格局,来源如下:1.公钞收入(含葡人、其他外国人及华人);2.承充专营收入(含猪牛肉销售、番摊、食盐等);3.许可经营收入(含渔船快艇、客栈、酒馆等);4.地租、房租收入;5.其他收入等。其中,赌博承充专营在近代澳门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有研究统计,仅赌博承充专营(含白鸽票、番摊、闱姓)一项所创造的财政收入在政府财政总收入中占比最低为21.1%,最高达70%,与赌博业密切相关的当铺、银号、旅馆、娱乐、航运等行业亦随之繁荣。1857年开始,“澳葡政府对赌博的垄断使税收急剧增加,每年财政都有节余”,赌博业以及与其相关的商贸服务业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经过增加财政收入、缩减财政开支、推动经济转型的多方面努力,到鸦片战争后40年左右,澳葡政府财库逐渐充裕,财政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参见表1)。虽然1885年广东政府开放赌禁使得“澳门垄断‘闱姓’博彩的地位被废除”,澳葡政府的财政收入在1887—1888年度立刻入不敷出,但是到1887年《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把澳门和香港置于同等位置,葡萄牙占据管理澳门成为既定事实,对于维持澳门政治现状、加强澳门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其财政状况又呈现出逐年向好的趋势,也为近代澳门城市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必要的政策支持。

表1 鸦片战争后澳门历年财政收支表

注:本表根据《澳门帝汶省宪报》(

Boletim

da

Provincia

de

Macau

e

Timor

)及《澳门政府宪报》(

Boletim

Official

do

Governo

da

Provincia

de

Macau

)历年数据整理而成。1845—1910年间澳门财政收支有两、帕塔卡、厘士等多种货币单位,本表所采用货币单位尊重史料的原典性,未进行货币换算。

二、政府财政拨付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鸦片战争前,澳门葡人基本被限制在三巴门、沙梨头门、水坑尾门一线以南的“澳门城内”。自亚马留开始,澳葡政府逐步攫取对澳门的管治权,地域从澳门城内拓展到澳门城外,范围从澳门葡人扩展到澳门华人,澳葡政府也开始重视城市空间的整体安排和管理。

1864年,葡萄牙国王颁布《国王法令》,对于王国范围内的城市道路网、港口、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城市卫生和安全建设等进行规范,这一法令对澳门产生了积极影响。到1869年,根据该年12月3日法令,葡萄牙政府在海外成立工程公所,要求每年呈交报告,澳门最早的城市建设管理机构就是在这一法令的指导下建立的。1871年,澳门议事公局颁布《市政条例法典》,对于澳门城市道路建设和卫生建设进行规范。1883年,澳葡政府组建澳门城市物质条件改善委员会,并完成《澳门城市物质改善报告》,这是首个由澳葡政府颁布的针对澳门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报告,在之后的40年中发挥着指导作用。1886年,澳门工务司司长称:“本司还负责公共道路的维修和改造,地下管道的建造和改善,绿化和公园的维护和美化。”1900年,成立澳门议事公局工程公所,负责公园的修造和整理、屋宇建造和修整、街道和公共沟渠的修理、各项工程的卫生条件等,资金由该所负责。

表2 近代澳门城市工程建设财政支出统计表 单位:帕塔卡

注:本表所用数据系根据《澳门政府宪报》记载统计所得。表中工程支出包含道路建设(含下水道)、绿化建设、教堂与庙宇的创建和修缮、澳葡政府与教会管理人员住所及政府办公处所的修建和维护、炮台的修建和维修等内容。

《澳门政府宪报》中有大量关于城市建设的记载:1844年,老楞佐堂区道路修建支出为72两白银;而到1849—1850年度收支平衡表中,包含建筑工程在内的常规支出和非常规支出总计13 534.597两白银,占财政总支出的20%,公共工程具体支出数额不详;1852—1853年度公共工程和炮台修缮预算支出为1 200两白银,占当年财政总支出的1.7%,而包括道路、下水道、病房、修道院、炮台及政府要员住所等建造和维修支出为2 977.466两白银,占当年财政支出的6.1%;1870年第一季度公共工程支出为6 367.645帕塔卡。1872年开始,澳葡政府开始按季度将澳门民间和军事工程进行详细统计,并记录各项工程的起始时间、工程使费等,此惯例延续至1892年。为直观地呈现澳葡政府对城市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笔者统计出城市工程建设支出在澳葡政府财政支出中的占比。

尽管在19世纪70年代中前期澳葡政府的财政收入并没有大规模的提高,但是包括城市建设支出等各项费用大幅增加,城市工程建设支出最高占到了政府财政支出的24%,这应该是导致澳葡政府财政赤字的原因之一。

近代澳门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城区拓展(填海造地)、道路建设(含下水道)、绿化建设、公共交通建设(疏浚港口)、教堂与庙宇的修建和维护、澳葡政府与教会管理人员住所及政府办公处所的修建和维护、炮台的修建和维修等,其中澳葡政府与教会管理人员住所及政府办公处所的修建和维护同澳门旅游景点的构筑并无直接关联。炮台的修建和维修在当时主要是出于城市防卫需要,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炮台变成澳门的旅游景点,成为展现澳门历史和文化的遗产。

(一)城区拓展

据目前所见资料,澳门的填海造地工程开始于1850年。其因应与1847年澳葡政府开始拓展管制范围有关,首先从澳门城墙外开始,先后依靠武力侵占关闸至澳门城墙之间的土地,同时进行大规模填海工程。

表3 近代澳门主要填海工程

资料来源:《澳门帝汶省宪报》第13卷第38号(1867年9月23日)、第13卷第44号(1867年11月4日)、第15卷第30号(1869年7月25日)、第15卷第31号(1869年8月2日)、第36卷第44号(1890年10月30日);Manuel Teixeira, Toponímia de Macau, Vol.2, p.84;金丰居士:《桔仔巷“端和公司”》,《讯报》,2005年12月20日。

在澳葡政府、社会团体及商人的共同参与下,澳门内港、北湾、西湾、南湾一线大面积海面被填筑。至1910年,澳门半岛面积扩展了3.3平方公里,为澳门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可资利用的土地资源。

(二)道路建设

同填海造地同步进行的是修建街道。填海造地前,澳门街道狭窄,限制了城市发展和资源开发。鉴于澳门“(街道)弯曲、狭窄,走向极为糟糕”,有人建议在南湾和内港间建立“直接和通畅”的道路,还建议开辟从南湾炮台到妈阁炮台的街道。自1847年开始,澳葡政府开展了大规模道路建设工程。在之后几十年中,道路修建工程持续进行。1910年,澳葡政府新修建的滨海大马路启用,被命名为民国大马路,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据统计,1847—1896年间澳门街道变化情况如下:

其中,1847—1866年间的街道名零散见于《澳门政府宪报》。1867年开始,街道名录较为完整,其原则是取消已消失的道路名称,增加新开辟的道路名。由于澳门城市的发展,导致历年道路统计口径不一致,但从总体看,澳门街道数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表4 近代澳门街道数量变化表[注]注:本表所统计的街道数量包含广场、前地、海滩、马路、斜坡、街、斜巷、巷、小巷、里、围、石级路等。基督城为:大三巴街、花王堂街、近西街、高楼街、夜呣斜巷、三层楼上街、下环街、大堂巷、主教斜巷、龙嵩正街、议事亭前地、大堂前地、风顺上街、风顺堂街、素鸦利神父巷/竹园围斜巷、白马行街;市集区为:沙栏仔、小市集关口街;西望洋和竹仔室为:西望洋斜巷、竹园围斜巷、西望洋、烧灰炉、竹仔室;妈阁为:妈阁街;不详者为:鱼网水口街、Rua que vai para o Campo、Rua de Nilao、Rua de Cadca。数据参见曾金莲:《19世纪“澳门街道名册”研究》,《“澳门街道——城市纹脉与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澳门:澳门民政总署2012年。

街道的修建材料同政府财政支出和城市环境密切相关。1885年以前,雨季时大水总是将路面上的大量泥土冲入下水道,导致地下排水管道不畅,造成航道堵塞,乃至港口和南湾淤塞。1885年开始,澳葡政府开始将城内原来用泥土和砖石铺设的街道替换为石头路面,如此既可降低建设成本,又可减少维护和卫生成本,还有利于维护城市环境。仅1884—1885年,澳葡政府的街道建设计划就达7 124.62平方米,资金分配包含在公共道路和下水管道的拨款中。

表5 1884—1885年澳葡政府所铺石头路面 单位:平方米

资料来源:田渝编译,金国平审定:《澳门近代城市法规条例工程报告汇编》,第122页。

下水管道系统的建设和完善也可以看作是道路建设的一部分。据载,澳葡政府自19世纪70年代就开始下水管道的建设,下水道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工程成为澳葡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

表6 近代澳门主要下水道修建工程 单位:帕塔卡

根据1885年下水道建设规划,澳葡政府将沙梨头区的横向水管并入主干水管,横穿麻子街,污水通过3个出口排入新建的船坞;雀仔园新区的水管连接罗宪新街的主干水管,与医院山的水一起流入经水坑尾街的更大的水管。1884年11月至1885年11月一年间工程规模达874平方米以上。这一系列建设工程为日后澳门卫生状况的改善和旅游环境的美化发挥了较大作用。

表7 1884—1885年铺设下水管道 单位:平方米

资料来源:田渝编译,金国平审定:《澳门近代城市法规条例工程报告汇编》,第124页。

(三)城区绿化

绿化工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澳门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19世纪60年代,阿穆恩(José Rodrigues Coelho do Amaral)政府曾种植一些树木,后来这些树木有的枯死,有的被拔掉。《1870年公共卫生报告》载:“小小的澳门半岛山地贫瘠,被荒山秃岭包围。”直到1880年以前,澳门的山头树木都很少。人们意识到植树绿化有助于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卫生、益于居民健康。1877年澳葡政府开始大规模城市绿化,此后两年内种植了大量树木。1883年,澳督罗沙(Tomás de Sousa Rosa,1883—1887在任)开始推行大规模系统化植树绿化,任内下令植树6万株,改变了澳门“光秃秃山头”的形象。绿化工程开展短短几年,环境大为改善。1886年,澳门工务司司长若泽·马里亚·德·索萨(José Maria de Sousa Horta e Costa)称:“为了美化这块殖民地及为其居民提供舒适的生活,能在常见的酷暑天气随时随地找到遮荫避暑的凉爽之地,本司竭尽全力栽种了大量的树林,它们在三年内已经得到了丰茂生长。”阿尔诺索(Arnoso)伯爵称:“澳门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堂和人们纷至沓来的避暑胜地。即使现在,香港的居民就已来澳门寻求逃避酷暑的地方。”

这一时期的城市绿化工程已经纳入政府支出预算。1900年的一份政府报告中列出当年为新桥水道的绿化、苗圃种植和管道保护预算财政支出为300帕塔卡,具体由工程公所负责。

(四)公园的建立与设施完善

阿穆恩任澳督期间,建成了澳门第一个公众花园——嘉思栏花园。此后的半个世纪,澳门又先后修建或修缮多座公众公园或私家花园。

表8 近代澳门公园建设

资料来源:阿泽维多:《19—20世纪之交澳门和果阿的浪漫主义与体育运动》,《文化杂志》第53期,2004年;阿丰索:《澳门的绿色革命:19世纪80年代》,载《文化杂志》第36—37期,1998年。

在修建公园的同时,澳葡政府还注重公园设施的完善,先后在公园内修建喷水池、音乐亭、雕像等,增加了公园的观赏性和娱乐性。上述公园修建和完善工程,为居民和游客创造了可供休憩的优美环境。19世纪60年代,澳葡政府在南湾填海的基础上开辟道路、修建广场,将南湾开发为最具代表性的景点。贾梅士作为寓居澳门的葡国诗人,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者,备受后人景仰,贾梅士花园也因此成为旅游观光景点。

(五)中外建筑异彩纷呈

澳门作为多元文化交流中心,中外建筑在这块土地上分布有致,包括教堂、庙宇、政府建筑等。西方教堂和中式庙宇在澳门共存共生,蔚成景观。据统计,今日澳门半岛有极具西方美学概念的天主教堂15座,包括主教座堂、玫瑰圣母堂、圣安多尼堂、圣老楞佐堂、圣奥斯定堂等,清真寺两座,以及数量众多的华人庙宇,如妈阁庙、普济禅院、莲峰庙、观音庙等。近代以来,澳门的教堂和庙宇先后被多次修缮。天主教堂的修缮资金来源于各修会及政府拨款;中式寺庙的修缮资金主要来自捐赠者,只有捐赠者人数足够多,才有可能进行修缮和扩建工作。虽然中式寺庙并非澳葡政府拨款,但其建立修缮带有“以为游人憩息之所”的目的。以总督府、议事会大楼、关闸门为代表的民事建筑和以大炮台、妈阁炮台、玛莉亚二世炮台、腊一炮台、望厦炮台等为代表的军事建筑也在这一时期相继得到修建和维护,这些建筑极具西方建筑特色,成为澳门独特的风景。

在澳门城市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街道特色化、植被景观化、建筑艺术化的特征。

街道特色化。早在1828年,就有记载称澳门“狭窄的街道铺着碎石,下水道能将雨水迅速排走”。近代以来,在澳葡政府的推动下,逐渐在澳门建立起有规则的,以新马路、高士德街、大街为中心的城市道路网格局。这些道路顺应澳门地形,巧妙连接,形成环状街道和放射状街道,同中国传统的整齐平行的道路格局形成鲜明对比。

植被景观化。绿化是近代澳门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1871年澳葡政府颁布的《市政条例法典》就有保护树木的条例。1877年开始,澳葡政府由工务司负责,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同时先后建成嘉思栏、烧灰炉、二龙喉等公园。这些公园的修建,增加了澳门的绿地面积,使澳门成为一个“美不胜收、令人惬意的地方”。

建筑艺术化。近代澳门建成诸多具有新古典风格的建筑,如伯多禄五世剧院、军人俱乐部、峰景酒店、二龙喉宫等,具有浓郁的西方文化特征。在华人社区还建成、修缮诸如妈阁庙、观音庙等典型中式风格的建筑。又有“新印度风格”的摩尔兵营也在这一时期建成。欧式、中式和其他建筑风格在澳门实现完美融合。1883年编制完成的《澳门城市物质条件改善报告》,还规定了澳门建筑物的高度。奥地利考察家、经济问题专家和自然科学家舍尔策(Georges Bousquet)在其考察报告中这样记述:澳门的景观,其美丽比起维多利亚港毫不逊色。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在地峡的那些顶端有炮台的小山周围聚集成群,井然有序。风景如画的南湾,一座挨一座的宫殿和富丽堂皇的住宅排成整齐的一长列,密密麻麻地高耸着。这一切使来访的外国人赞叹不已。竖着高高的双尖顶教堂和圣若瑟学院的半圆顶,使这座城市带上了天主教城市的特色。

19世纪50年代以前,澳门街景、西式教堂、中国寺庙、贾梅士山洞、富有西方特色的住宅、政府大厦等就已成为文人墨客的观赏对象。近代以来,在澳葡政府的规划下,澳门的道路景观、绿化景观和建筑景观有机结合在一起。到19世纪末,景色优美、富有中西建筑风格的独特城市景观逐渐形成,使澳门成为一个极具特色旅游资源、充满浓厚异域风情的旅游城市。

三、澳门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

在澳葡政府、商人社群和华人社群的共同参与下,澳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鸦片战争后的几十年内陆续展开,旅游业发展条件逐步形成。随着苦力贸易、鸦片贸易、赌博业的兴盛,以及内外贸易的持续增长,往来澳门的中西商人和游客络绎不绝,近代澳门旅游业逐渐兴起。

(一)近代澳门旅游业兴起的相关条件

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澳门旅游景点、交通设施以及食宿条件等方面都有较大提高,旅游业发展的条件逐渐完备,加上旅游内容的多样化,近代澳门旅游业日渐兴旺发达。

第一,旅游资源的开发。在澳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澳葡当局扶持和参与开发澳门的旅游资源。除传统的南湾、青洲,以及寺庙和教堂等传统旅游景点和富有特色的文化景观外,赌博业是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1847年,澳葡政府为增加税收来源,正式许可博彩业合法经营。至19世纪后期,澳门博彩业渐趋发达,赌饷成为政府主要收入来源。澳门逐渐以博彩闻名,被人们称为“东方蒙地卡罗”、“亚洲拉斯维加斯”。卢德维奇称:“该城(澳门)最有意思的地方是赌场,因为澳门有‘天朝的摩纳哥’之称。海南、广东和福建的中国富人常会不惜一切地跑到这儿来,在‘三十和四十点’赌局(此赌法在他们的家乡是禁止的)上,把钱输得精光。”赌博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

第二,水陆交通网络的建立。伴随苦力贸易、赌博业的兴起,以及鸦片、茶叶、生丝等贸易的持续增长,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19世纪中后期澳门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1881年,内港淤塞层已达1.25米,严重影响了澳门的经济发展和水上交通。到1928年,政府大范围的清淤和填海拓地、修建新港口,耗资1 500万元。

澳葡政府在内港清淤、加深航道的同时,还积极推动省港澳水陆交通网的建立。1854年,香港半岛东方汽船航运公司就有汽船航行于澳门、香港和广州之间,每周六的广州汽船和每周二的香港汽船中途停靠澳门,这是省港澳之间的首次通航。1865年,英商创办的“省港澳轮船公司(The Hong Kong, Canton and Macao Steam-boat Company)”在省、港、澳三地建立码头,省港、省澳之间有了定期的航班。省港澳轮船公司连接广州、香港和澳门,为澳门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内河交通方面,江门至澳门、石岐至澳门、广州至澳门航线亦发挥了重要作用,除承担贸易货物运输外,还载运旅客。陆路交通只有岐关车路直达中山县城,该路线始建于1927年,1936年岐关车路全线完工,合计99.98公里。

澳门水陆交通发达,加之优美的风景、多样的娱乐项目,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据统计,1873—1874年间,仅是往来内地、澳门的旅客人次已达4万/年;1892年后,仅乘船通过拱北海关出入澳门的商人、游客更是达到年均20万人次以上;1911年则突破百万。便利的水陆交通使得出入澳门的广东和香港旅客逐年增加,为澳门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而澳门城区道路网的建设,更是促进了澳门交通业的发展,改变了居民和游客的出行方式,从最初的依靠人力、畜力逐渐转变为机械为主。同时,澳葡政府对城市交通加强管理,促进了城市交通事业的平稳发展和运行。

第三,城市卫生和安全条件的保障。19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大批广东人流入澳门,加之港人到澳的旅游需求增加,给澳门的卫生管理和安全管理带来较大压力。澳葡政府从城市公共卫生、城市治安和城市危机应急处理三方面着手强化管理。尽管澳门地狭人稠,但在政府的有序管理之下,近代澳门很少爆发严重瘟疫,社会治安状况较为良好,社会经济得以稳定发展。

第四,食宿条件的改善。旅馆业和饮食业是发展旅游最基本的物质条件。鸦片战争后,由于到澳旅客人数增多,使得酒店和客栈数量激增。1870—1909年间,仅华人设立的旅馆数量至少有19家。到1890年,又先后有葡资创立的好景酒店、镜海酒店等西式酒店开业。西式酒店在规模、档次和管理上均高于华人酒店,如好景酒店设有酒吧,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酒饮料可供客人挑选。

19世纪末,澳门的酒店设施也有较大改善。1890年开业的好景酒店“不仅有华南的旖旎风光,而且提供主教湾的海滨服务:冷热水浴、凉爽通风的房间以及周到的服务”,“酒店的阶梯向海边延伸,那里有海滩浴所,并可向浴者提供合适的浴巾和衣服”。优美的自然风光、周到的服务吸引贵宾在好景酒店下榻,如港督威廉·罗便臣(William Robinson)、葡萄牙驻香港领事、知名记者萨瓦杰·兰德(Henry Savage Landor)、巴西驻中国公使拉达里约(Ladário)等人。澳门成为旅客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在澳葡政府的推动之下,澳门逐渐形成一个安全、卫生、便捷的旅游环境,对于促进澳门旅游业乃至澳门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澳门近代旅游业成型的重要标志

澳门作为最早的中西文明交汇地和中西贸易汇集地,拥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加之完善的配套设施,到澳门旅游观光的人数逐渐增多。在澳葡政府和澳门社会的共同推动下,澳门旅游业在19世纪后期基本成型。

第一,专业导游出现。1845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从莱斯特到利物浦的团体消遣旅游,库克本人自任导游,沿途还雇佣地方导游,此时世界上尚未出现专业导游。1851年,伦敦举行的第一届世界博览会上,出现了专门为旅游者提供向导服务的人员,刺激专业导游的萌生。到1898年,澳门已经出现了两名专业导游,分别为雅伊梅·桑托斯(Jayme dos Santos)和佩德罗·科拉索(Pedro Collaço),这是当时澳门仅有的两名导游,收费为每个游客每天1.5元,包含轿子和黄包车的费用。可以说,澳门是中国最早出现专业导游的地区。

第二,对旅游资源的宣传推广。尽管19世纪尚未出现关于旅游发展的理论和政府规划,但是自19世纪末开始,已经有专门关于珠江流域的旅游指南,其中以相当篇幅宣传澳门。1898年出版的《广州、西江和澳门旅游指南》中专门介绍了澳门的历史、交通、住宿、货币、中国节日等信息,素材主要来自政府调查。到20世纪初,类似的旅游指南出版日渐增多,如黎子云、何翼云合编《澳门游览指南》和俞永济编著的《澳门指南》等。通过广泛宣传,使澳门为国内外旅游者所了解,扩大了澳门旅游业的世界知名度。

第三,旅游管理部门的设立。澳葡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对旅游业发展予以规范和指导。1919年3月1日,成立旅游委员会,研究制定吸引游客的各种措施,如改善娱乐、交通、卫生等方面的条件。同年4月5日,澳门旅游司成立。1930年,为发展旅游业,澳葡政府宣布在经济局内创立游历经理处,其职责是研究及提议有关游历澳门的一切事务,以便招揽游客,宣传澳门经济政策及实业成就。至此,澳门已具备发展现代旅游业的基础。

(三)粤港澳经济联动下的澳门旅游业

有学者指出,近代澳门城市的社会发展是粤港澳三地经济联动效应下的成果,此说不无道理。1840年香港开埠,澳门的国际中转港地位被香港取代,澳门经济一落千丈。1845年澳门被开辟为“自由港”,但并未能挽救颓势。卜奇文称:“在香港这个市场中心横空出世后,广州与澳门这两个市场中心地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沦为以香港为市场中心的次一级市场中心地。”1847年,澳葡政府开始在博彩业、鸦片等特种行业中推行承充专营制度,此为澳门发展成 “东方的蒙地卡罗”之渊薮,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广东政府对境内赌博活动严禁或弛禁的政策变动不居,客观上推动赌博业发展成为澳门财政的支柱产业,完成澳门经济转型。这一经济转型过程同澳门和广东、香港的紧密联系分不开。如莫世祥教授所称:“19世纪下半叶,澳门博彩业获得长足的发展。这种局面的形成,除了因澳葡当局将此行业作为最大财政收入来源而有意纵容之外,还得助于粤港两地政府分别采取禁赌措施。”又称:“近代澳门的经济转型,受到香港崛起成为中外中转贸易的国际枢纽港所产生的联动效应的深刻影响。”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粤港澳经济联动下的澳门经济转型并非只有博彩业得到发展,“……澳门依靠广东的力量,特别是粤西南地区的经济联系,使自身生存保持最后一点空间,并利用鸦片走私和苦力贸易这种非常规的方式让自己最后的生存空间不至于灰飞烟灭”。此外,澳门还通过正常的市场途径,保持其经济地位。19世纪70年代后期,澳门与香港、广州之间的定期轮船贸易有较大发展,占据了海船贸易的主体,据学者统计,1880—1882年间,澳门与香港、广州之间的贸易至少占到海上贸易的50%以上,贸易内容以棉布、棉花、棉纱、丝货、茶叶等为主,澳门与广州、香港共同构筑起华南地区经济网络。

澳门的博彩业和旅游业相伴共生,被学者称为“博彩旅游业”。如前所述,近代澳门博彩业发展是粤港澳竞争、联动效应的产物。19世纪50年代,中国内地形势不稳,先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是红巾起义;此外又有中英、中法战争等事件。战乱导致广东地区社会动荡,形成一轮人口迁移潮。大批居民迁居澳门,尤其是广东富商的迁入,为澳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带来充足的资金和劳动力。冈恩称:“太平军叛乱在时间上正好与澳门的一段繁荣的时期相吻合,这次繁荣源自于资本的流入,连同资本一起涌入的,还有那些想赶在被叛乱者毁灭之前逃之夭夭的富有阶级。”60年代,社会秩序相对恢复之后,海南、广东、福建的富商仍然大批进入澳门。在博彩业以外,其他各种类型的商业发展繁荣,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澳门经济的发展和转型,也深刻地改变了澳门的社会结构。到20世纪30年代,澳门旅游业已呈蓬勃之势。

结 语

近代以来,在粤港澳经济联动的大背景之下,澳门实现经济转型,政府财政状况好转,城市规划建设发展迅速。澳葡政府在城市建设方面的财政支出直接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景点开发、交通改善、城市绿化等方面。

除通过拨付公帑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外,澳葡政府还通过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以最低成本快速开发,提高效益,控制公共建设成本。尤其是引入“专营制度”和工程竞投,将部分公共工程作为标的物,允许私人竞投承接工程。公共工程竞投包括三种方式:一为不限定最低价格,二为限定最低价格,三为固定价格。竞投方式能够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节约政府财政支出。

鸦片战争后,澳葡政府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为澳门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澳葡当局通过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快澳门城市的基础建设,旅游资源逐步得到开发,旅游业发展的条件日益成熟。澳门的城市建设和旅游发展相结合,突显出近代澳门城市旅游功能,对于推动澳门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我们应该认识到,澳葡政府开展澳门城市建设的初衷是为了创造一个适宜居住、经济繁荣的环境,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只是城市发展进程的附属品。直到20世纪20年代前后,旅游业的发展才由最初的“自发”发展转变为政府的“自觉”推动。

猜你喜欢
澳门旅游业政府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云南画报(2022年4期)2022-05-05 05:59:54
澳门回归20周年:“一国两制”的回溯与思考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支部建设(2019年36期)2019-02-20 13:21:22
澳门回归日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金色年华(2017年12期)2017-07-18 11:11:19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中国卫生(2015年10期)2015-11-10 03:14:22
旅游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32
简析1912—1928年北京的旅游业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