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课是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信息技术影响最为广泛的一种教学形式,文章基于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运用进行了案例研究。
关键词:微课;信息技术教学;案例
作者简介:钟东敏,江西省瑞金市第一中学教师。(江西 赣州 342506)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4-0124-02
微课现已成为示范课中同课异构的案例分析的常见方法,对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运用的案例进行研究,发现其对其他学科的教学也有着示范引领的作用。
一、微课简述
微课,顾名思义是一种“微小的课程”,它以视频为主要形式,展现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或是在教学环节中开展的短小精悍的活动过程,也可作为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只不过是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专一、深入的讲解。微课能聚焦问题,突出重点,释疑解惑。可以满足分层教学的需求,让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通过课下回放跟上教学节奏,让基础好的学生在完成任务之余,得以探究挑战更高层次的知识。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将成功的经验通过微课的形式积累储存起来,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中的一些软件操作的难点制作成短视频或动画,存放到班级电脑硬盘中,留给学生自主使用。将教学上升到“微课”的层面,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更深入地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去体验微课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服务于信息技术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
二、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实施策略
微课是课堂教学中一种植入模式中的核心教学资源,不但能够广泛应用到课堂上,也可以作为学生课外学习的一种有效补充。
1. 微课是一种良好的分层教学资源。微课能够让有差异的学生实现同步,使他们都能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获得各自的发展。可对学生进行量体裁衣,让其根据自身的水平去挑战自己的极限,提升不同的能力。
2. 微课是一种良好的自主探究资源。在课堂上植入微课,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微课的向心力作用下按自己的理解去思考设计方案、动手实践,若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则可以再次通过微课进行促改。那么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的探究,就不再是不假思索地操作与模仿,而是主动建构,从而快速提升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3. 微课是一种良好的课堂演示资源。信息技术的知识操作细节众多,且操作技能具有连贯性。比如插入一个艺术字,不是仅用一下输入法就能完成的,还要学会找到插入艺术字的软件,懂得填充效果等。所以说,在连贯性的操作過程中有一个步骤没做到位,就会前功尽弃。利用微课,通过慢镜头就可以清晰地再现和放大操作细节,让学生能更有效地认知信息技术的操作程序。
三、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探究微课在课堂中的实践效果,笔者选取了高一年级的两个平行班就同一信息技术内容开展的“同课异构”,一个班级使用传统课堂模式,另一个班级植入微课模式。通过学科组教师的评议与学生的交流反馈发现,植入微课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1. 课堂教学案例展示。该节课学习“报刊类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的内容,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工具软件表达自身意图的能力,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在学生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两个班级采用了不同形式的概括和整合。其教学过程具体情况如下:
课题:报刊类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课题导入:在电子白板上让学生欣赏两个主题相同、表现形式不同的电子报刊作品。
提出任务:
传统:根据教材素材,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模仿所给的作品或创新制作一份手抄报。要求每位学生负责一个版面设计。
微课:思考、观赏、分析两个电子报刊作品的设计风格、特点等。两人为一个小组,合理选择一个题材共同完成,可选择模仿制作或创新制作手抄报。
课题活动:通过引入课题,让学生通过手抄报的制作过程的情境拓展到电子报刊的制作过程,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环节1:探究电子报刊的制作。
传统:让学生回答自己制作手抄报的过程。
微课:让学生观看微课视频,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环节2:领悟报刊类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的核心素养。
传统:通过电子白板给出的范例让学生思考、领会其中的奥妙,构思版面设计;通过电子白板给出的范例让学生得出制作电子报刊的方法技巧主要在于艺术字、文本框的使用以及自选图形的格式设置。
微课:学生完成“导学案”所给出的问题,明确课堂任务;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自主练习并完成微视频里演示的作品制作过程。
环节3:课堂合作实践与交流活动。
传统:教师提出任务,让学生从所给的素材中选一个题材进行模仿制作或创新制作,要求每位学生至少完成一个版面设计。同组两人之间讨论相关技术,协作完成作品。
微课: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小组合作,完成相应的主题作品制作,并通过微课的循环播放自主模仿。
环节4:课堂展示与评议。
上传作品,组内评价,展示交流,教师评议。
环节5:课堂小结。
传统:教师将制作电子报刊中的艺术字、文本框的使用以及自选图形的格式设置的方法进行强调。
微课:让优秀作品制作的学生在班级交流经验,形成共识。
2. 课堂案例对比分析。从课堂氛围和课后的交流中可以发现,班级绝大多数的学生更喜欢微课这种教学模式。因为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遇到问题时都可通过查阅导学案或者再次观看微视频等去自主解决,微视频成为学生建模的工具,最终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堂采用短小、灵活的微课形式是迎合学生探究的特征的。
通过两节同课异构课还发现,学生在微课课堂上活动的参与程度、探究的能动性、精力集中程度等都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在制作电子报刊作品的环节中,微课不仅仅容量大、任务多,而且任务难度大,当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怀疑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去求助教师或同学。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尽管教师尽心竭力,而在课堂展示环节学生交上的作品甚少,从作品的质量来看,也远远不与微课的效果,说明学生在课堂上的效率过低。
综上所述,微课是一种植入式的教学,它是一种高效的教与学的资源。正因为如此,微课的出现不仅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质量,更成为高效课堂的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 喻文红.重视引导,微处入手——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J].通讯世界(下半月),2015,(8):190-192.
[2] 刘晓萍.浅谈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8,(15).
[3] 戴旭光.微处入手、自主学习——微课“亮”出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一片天[J].新课程(下旬),2017,(8).
责任编辑 郝 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