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庆宁 刘建春
小岗村东面是京沪铁路,昔日为生存,他们以独特形式与铁路打交道。
小岗村北面将设高铁站,今日求发展,他们将运用铁路元素打造未来。
金秋时节的皖东大地,稻浪翻滚,瓜果飘香。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我们来到了全国大包干发源地——安徽省凤阳县小溪河镇小岗村。
1978年,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小岗村,看到18个红手印后感慨道:“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
小岗村与村东的那条铁路究竟有什么关联?在村委会办公楼,我们碰到了现任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他告诉我们:“京沪铁路为小岗村修路停运、未来小岗村要建高铁,当然,源头还是万里老人家。‘人民铁路万里行‘要吃米,找万里。”
1977年,万里到安徽任省委书记、开启农业改革之前,任铁道部部长。冥冥之中,这位可敬的老人将国民经济大动脉与这个皖东一隅的小村庄牵上“红线”。
令我们感动的是,几乎所有小岗村健在的“大包干带头人”都对铁路一往情深,一说到铁路,他们打开的话匣子就关不上了。
扒火车去要饭
岁月是一首歌,有欢乐,也有忧伤。
在那个贫困年代,铁路是小岗人“吃饱肚子”的希望。
小岗村原来隶属梨园公社,离京沪铁路上的板桥站仅几里地。
改革开放前,小岗村人与所有的凤阳县农民一样,吃不饱肚子。“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元璋,十年就有九年荒。”荒年饥馑,为填饱肚子,只得外出要饭。据记载,1973年,有个大队80%人都外流逃荒,有个村庄只留下6名老弱病残。1978年,安徽发生百年罕见特大旱灾,凤阳全县人口大规模外流,遍及大半个中国。
外流凭双腿走不远。扒火车,成了他们外出最主要的方式。
在大包干纪念馆,有一幅到当年安徽省委书记万里在京沪铁路的临淮关站(现为凤阳站)看望凤阳县扒车外出讨饭的農民照片。这张照片,记录着当年包括小岗村人在内的凤阳县农民逃荒情景和铁路的无奈。
在那个时期,京沪铁路凤阳县境内强扒货车、无票乘车的现象十分严重,影响铁路运输安全和老百姓的人身安全。为解决这个问题,蚌埠铁路分局成立了整顿站车秩序小分队,重点对凤阳辖区的长淮卫、门台子、临淮关、板桥、小溪河车站,劝阻外出讨饭的农民别扒火车。
起先,小分队人员执法认真,坚决制止,情况虽然有所好转,但扒乘火车现象压根没有缓解。“没饭吃,命难保,哪能拦住呀!”“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金昌说。
“日子能过,谁还去冒险、遭罪去扒火车逃荒呀!”关友江也是“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现在开着一家农家乐饭店和老关邮局网上商店。他说:“俺们按手印的18个人,哪个没扒过火车?哪个没有借过铁路的光?”
贫困,是那个时候中国农民无法摆脱的梦魇。致贫的原因,有天灾,也有“人祸”。同为“大包干带头人”的严俊昌告诉我们,那时的小岗村,年景好,壮劳力干一天能挣两角钱的工分,年景差的时候只能挣4分钱。所有百姓家里只许养一头猪、三只养鸡。不到端午,家家就断粮了,不扒车要饭哪能活命?
可扒车的滋味可真不好。严金昌回忆说:“一上煤炭车,人就成了‘非洲人,浑身乌黑。有次下雨,身上被淋湿,寒风一吹,冻得几乎失去知觉,只能拿麻木的双脚轮流踢车帮。”
“铁路上好人多!”
严宏昌有次身揣大队的介绍信(到外省逃荒时需要大队或公社证明),从板桥站扒车准备去上海,结果火车一下开到南京尧化门编组站。面对那么多车,他不知道上哪趟车。这时一位拿着锤子的师傅(列检员)指着一列列车说:“这趟车去上海,马上就开。”严宏昌连个谢字没来得及说,就立即就爬了上去。“俺们那时是‘叫花子,铁路老大哥也不嫌弃俺们。现在想起来,心里都暖暖的。”严宏昌动情
地说。
改革开放后,小岗村粮食大丰收,家家户户都有余粮。严宏昌承包了60亩地,旱地种杂粮,水田种稻子,最多一年收6万斤精神,除了留8千斤左右自家吃外,其余粮食都被卖到小溪河粮店。每到秋收季节,小溪河粮站一片繁忙。粮站的粮食绝大多数都由铁路外运。今年80岁高龄的徐道春,在小溪河当了18年站长。回忆当年情景,老人十分兴奋:“80年代初,我们站每个月都要运10至20车粮食,最高一个月走了40多车!包括小岗村的农民哪个不感谢铁路?”
“穷的时候也好,富的时候也好,铁路对俺们来说只有一个字——好!”关友江老人说话时,情绪很激动。
小岗人成了铁路人
成为一名铁路职工,是小岗村村民普遍的渴望。而这机会也真的曾降临过。
“我差点就成了铁路人。”被誉为承继改革的小岗村“新带头人”严余山说。严余山现在在小岗村做起了电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这个今年45岁的壮年汉子,曾对铁路十分向往,当年却因为自己年龄问题与铁路失之交臂。
严余山的父亲是严宏昌,按“红手印”时,是生产队副队长,高中一年级没上完就辍学的他,在18个大包干带头人中学历最高。
严余山15岁那年,上海铁路局蚌埠铁路分局要招一批工务劳务工,要求很高,差不多比照征兵条件。18个按红手印的大包干带头人子女都想去。严余山、关正锋、严立彪、严家升等5人都报名了。关正锋的父亲关友江与离小岗村不远的梨园工务工区的职工鲁保才交好,曾特意去向他打探情况,当然也想请他“帮帮忙”。可是,铁路办事讲规矩,这个忙,鲁保才没帮上。
那个秋天的早晨,严宏昌带5个小伙去了蚌埠。考试分文化和实作两部分。文化课不难,5个年轻人都顺利通过了,但扛枕木的实作有两人没过关。严宏昌当时很担心不满16岁的儿子严余山实作过不了,因为那根枕木少说也有百十斤重。没想到余山爆发力很强,没费劲就将那枕木担在肩上,很轻松地走了一段距离。但问到年龄时,严宏昌实话实说了,最终被铁路拒之门外。过后家人抱怨严宏昌,报个假年龄不就得了。的确,那时证件管理不严,尤其在农村,造个假证件是件很容易的事。但严宏昌告诉家人:“尽管向往铁路,但绝不能弄虚作假。”
小岗村自此走出了两位准铁路人,一个是严立彪,一个是严家升。他们成了蚌埠大修段的劳务工。可铁路工作没有两位年轻人想象得那么轻松,特别是工作艰苦的工务系统。20世纪90年代初,严立彪离开了铁路,后来到江苏张家港凭一手出色的水电活谋生。严家升就成了小岗村走进铁路的唯一一棵“独苗”。
改革开放后,小岗村名声大振,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好,倒是严家升所在的铁路,生活设施改善不明显。一度时间,他跑回小岗村,跟父亲严立富提出要离开铁路。严立富一时拿不定主意,跑去找严宏昌。严宏昌说:“不能回!当年,俺们逃荒、要饭,是铁路给我们创造了条件,如果我们能为铁路做点事,那也算是咱小岗人一点回报。只要好好干,孩子一定会有出息的。”
严宏昌一席话劝回了严家升。严家升回到单位后,兢兢业业地工作,很快也转为正式职工,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十年前,还当上了合肥工务段水家湖道口工区工长,工作十分出色。今年55岁的严家升如今在省城合肥买了房,一家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为架桥京沪线停运
45岁就牺牲在小岗村的第一书记沈浩,是基层干部的旗帜。反映沈浩的电视剧、电影、报告文学都会不约而同地反映一件事:为修路跑上海局、铁道部,最后“破例让火车停了几十分钟让架桥”。电影《第一书记》差不多用了12分钟时间讲述这个故事。
沈浩到小岗村后的第一件事是修路。而真正让沈浩赢得小岗村极大信任的,恰恰因为铁路。
以前,从小岗村到县城,必须要绕行到小溪河镇,要多跑不少冤枉路。这显然是制约小岗村经济发展、旅游开发一个“瓶颈”。沈浩准备打破这个“瓶颈”,修一条直通307省道的快速通道。
想方设法筹得修桥费用后,人们发现,一个“难以逾越困难”横在前面:要跨越正在运营且十分繁忙的国家铁路干线——京沪铁路。
没有人觉得这事能办成,但沈浩不知哪来的韧劲,硬是找到铁路相关人员,把事办妥了。
为了还原事情真相,我们经多方调查了解,与沈浩接洽的是原上海铁路局总师室工程师高山。沈浩对修桥的重要性进行了一番阐述,获批后立项后,由上海铁路局东华地铁公司承建。现任东华地铁南京公司总经理、时任安徽公司总经理张家伟至今还记得批文号:“批复文号是上铁师函【2006】1209号,工程规模为16米、22米、16米三孔砼板梁,桥面宽8米。”
五月的皖东天气开始变热。2007年5月16日,跨铁大桥在小岗村人热切企盼中开工了。“困难太大了!”承担施工任务的合肥铁路线桥工程公司负责人潘友权对我们说:“当时,工程队就在路边搭了个临时工棚,连个空调也没有。夏天热得要命,蚊虫多得吓人,但大家都没顾得上。对工程质量把关尤为严格。”有件事项目经理闫岩记忆深刻:“有一次桥墩上发现一个麻点,监理硬用锤子砸开检查,责令重干,直至完全优良为止。”
老天似乎是要考验铁路人,那一年冬天,神州出现百年一遇的雨雪冰冻灾害。在架桥最关键的时候,恶劣天气已见端倪。连续三天的大雾天气,给施工带来极大困难。2008年1月23日,开始架设中间那孔22米宽的桥梁,需要将每片长24米、宽1米、重达36吨共9片梁,放到桥墩上。当时申请了4个“天窗”,分别在23日和24日上、下午各20分鐘。运输十分繁忙的京沪干线,让列车停运这么长时间十分罕见。
23日3时57分,京沪干线上下行全部停运。架桥机的马达在空旷的田野隆隆作响,迷雾中,施工人员紧张而有序地将桥梁精准地铺设,3片梁,用时20分钟。当日下午和次日上午,又分别用了同样的时间,将其余6片梁架设完毕。申请的4个“天窗”,只用了3个。当他们将工器具收拾好后,一场瑞雪从天而降。潘友权与工友倒吸了一口凉气:“如果工期抓得不紧,哪怕晚一天,这个活将无法如期完工!”2008年3月20日,大桥竣工。那个欢乐的场景,参加施工的20多位同志都历历在目。桥一通,小岗村就有了与外界联系的快捷通道,比原先绕道小溪河镇缩短了20公里。“小岗村老百姓那个高兴呀,真的是难以用言语描述。”潘友权说。
小岗人的高铁梦
小岗村将建高铁站了!在改革开放40年的今天,这条消息让小岗村顿时沸腾起来。
凤阳境内目前有京沪、京福两条高铁。这两条穿境而过的高铁没在这个举世闻名的明中都皇城、明太祖故乡建站,是凤阳人心中巨大遗憾。如今,即将开工的合肥至青岛高铁,将在小岗村以南几公里的燃灯水库设站,站名就叫小岗村站。其站场规模为两台4线,站房面积4500平方米。
小岗村人虽在乡间一隅,却早在七年前就领略到了高铁奔驰在中华大地的豪迈。那还是2011年7月1日9时49分,关江友、严宏昌、严俊昌、严金昌等8位“大包干带头人”从滁州站乘上高铁,前往东方明珠上海,感受风驰电掣的高铁速度。“高铁车厢那么漂亮、干净,速度那么快,让我想起了40年前扒火车的情景,鼻子一下就酸了。眼中虽然含着泪,脸上却是开心的笑容。”严金昌说。
不久的将来,小岗村人从家门口能坐上高铁,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幸福的?
严余山做电商生意,高铁是他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我现在每次都是从蚌埠南站乘车,如果小岗村站建好了,我一抬脚就能乘上高铁了。”
围绕小岗村建高铁站,村里也开始规划。小岗村现在是4A级旅游风景区。来此旅游的人日益增多。去年8月,来自上海首批364名游客乘坐“小岗村号”假日列车抵达滁州(凤阳),有山有水有人文历史的滁州,正与各地联手打造发展壮大旅游品牌。小岗村设高铁站,5A级景区的评定和红色景区的命名底气就更足了。小岗村所在的京沪既有铁路,长淮卫、门台子、临淮关、板桥、小溪河车站,这些蕴含一定文化历史、赋予人文情感的车站,在今天差不多都已失去客运功能,但依然闪烁着文化色彩,凝聚着一代人美好记忆。
“我们准备设计一条线路,将这几个车站串起来,供人们旅游参观。”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说,铁路将成为小岗村旅游的元素,在307国道进入小岗村的大牌坊前,他们正设计一个火车头雕塑,名字就叫“希望号”,寓意铁路将给小岗村带来新的希望。
希望,是人们奋斗的动力。1981年,著名词作家陈晓光来到安徽农村,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抒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无限向往。有了高铁这个经济发展引擎,在“希望田野上”的小岗村,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