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景艳,葛永勤*,孙柳柳,王雪娇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妇幼保健院,江苏 无锡 214002)
PICC(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是由经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为中长期静脉输液及化疗用药患者提供一条便捷、安全的静脉通路。PICC因具有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避免反复穿刺、无需限制手臂部活动等优点在临床上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得到广泛应用。由于我院没有PICC置管专用 B 超机,通常采用普通 B 超机行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置入 PICC 导管,常规是采用血管横切面定位穿刺,B超探头没有置管专用的导针器,容易出现方向和角度偏差,且微调困难,有时必须拔出针头重新穿刺,局部损伤大。从2017年开始,我科采用血管纵切面B超引导方法应用于PICC置管,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择我院肿瘤科2017年1-12月需要PICC置管的住院患者102例,以住院号的单双随机分组,观察组51例:其中宫颈癌25例,内膜癌11例,卵巢癌3例,侵蚀性葡萄胎7例,输卵管2例,子宫肉瘤1例,外阴癌1例,绒癌1例;年龄21-68岁;对照组51例:其中宫颈癌28例,内膜癌6例,卵巢癌12例,侵蚀性葡萄胎3例,子宫肉瘤2例,年龄19-71岁,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评估局部无感染,皮肤无破损。
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PICC导管套装,单腔三向瓣膜式,型号为4Fr,导管全长60cm,穿刺针22G。
mindray B 超机一台,mindray 探头一个。
对照组采用传统横切面B超引导方法。患者平卧位,调整床的高度,使操作平面与患者处于同一水平[1],上臂外展90度,常规消毒法消毒铺巾后扎压脉带,操作者位于患者穿刺肢体的一侧,与肢体成垂直,左手持探头,使血管呈圆筒状,右手持针头,垂直刺入血管,见回血后进导丝,插入8cm,左手轻轻放下探头,同时携针头前倾,减少穿刺针头与血管的夹角,使导丝顺利进入血管15cm-20cm,导丝在体外留 10cm-15cm。沿着导丝小心撤出穿刺针。将0.4mL2%的利多卡因直接注射固定位置,实施局部麻醉。用扩皮刀将指定位置进行刺点扩大。随后,将准备好的血管鞘组件沿固定位置注射进血管,并逆时针旋转将血管鞘组件的锁打开,慢慢撤出手术中用到的扩张器和位置导丝。将固定的长度的PICC输送到血管鞘中,缓慢撤出血管鞘并将其撕裂。通过B超检确定内静脉的完整性,不得出现导管的阻碍,缓慢撤出PICC导丝并清理手术过程产生的血迹,最后剪修导管。进而进行连接器的安装、冲管、按压刺点、固定。
观察组进行PICC置管时采用血管纵切面B超引导方法,操作者于穿刺肢体一侧,与肢体成平行,常规消毒铺巾后扎压脉带,左手持B超探头后探到血管,使血管成管状,右手持针,在探头的侧边30-45°角进针,必要时可前后左右四个方向调整穿刺角度,见回血后进导丝,无需压低针头,导丝顺利进入血管后15cm-20cm,导丝在体外留 10cm-15cm。随后操作步骤同对照组。
收集二组患者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和置管并发症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该实验借助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单位用±s表示,并通过x2进行数据的二次分析,P<0.05表示数据间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
表1 二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现2例穿刺局部血肿,对照组患者出现并发症10例,其中穿刺局部血肿3例,皮疹2例,静脉炎2例,穿刺点局部感染2例,血栓形成1例。见表2。
当患者需要化疗时,常采用PICC置管方法,以期减少药物的渗漏及反复穿刺对血管的刺激,减少静脉炎和局部组织坏死的发生。由于部分患者血管条件差,难以反复寻找合适的穿刺部位。近年来,B超引导下进行PICC置入逐渐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开展,使穿刺成功率有所提高。B超下PICC 置管技术在穿刺前可直观地显示病人血管的解剖结构,根据血流和音频信号探查血管的位置,并可观察到血流状况、血管内径、管壁厚度、管壁距体表距离等,增加了血管定位的精确性[2]。然而采用血管横切面B超引导法PICC置管,由于探头横面宽5cm,较侧面宽,屏幕上显示血管呈圆形,在横切面中确定中间进针点时仍存在较大误差。穿刺部位一旦出现偏差,可调整角度小,影响穿刺成功率。
表2 二组患者穿刺后并发症比较
近年来,血管纵切面B超探查引导技术在临床上渐渐得以开展。该技术用探头纵轴探测血管,屏幕上显示血管的纵切面,呈管形走向,可达6cm-7cm,穿刺针进入皮下后,操作者可看着屏幕调整进针角度和方位。因此,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大大提高。本文资料显示,观察组采用血管纵切面B超引导方法置入PICC导管,其成功率明显高于血管横切面B超引导方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于血管纵切面B超引导下,屏幕显示的血管精度远高于横切面B超引导方法,一次穿刺成功率大大提高,有效避免因反复穿刺导致血管壁损伤,减少了穿刺、置管过程中穿刺针的机械性摩擦刺激,减少局部血肿形成、感染、机械性静脉炎和血栓形的发生。本文中,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减少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也就是说在普通B超机引导下塞定格技术置入PICC导管过程中,采用血管纵切面B超引导方法优于血管横切面B超引导方法。此方法尤其适合没有PICC置管专用B超机的医院,可以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