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的效果

2019-04-16 06:16
关键词:急诊科颅脑有效率

刘 翠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 济南 250000)

本次研究旨在探讨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效果,并与常规急救护理模式进行了对比,希望能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8月~2017年10月,选择本月收治的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取随机信封法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参照组男女比为21:27,年龄20~76岁,中位年龄48.50岁;观察组男女比为20:28,年龄21~75岁,中位年龄48.47岁。两组基线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参照组采取常规急救护理模式,在接到急救电话后,急诊室护理人员立即随救护车出发,以最快的速度将患者送至医院后进行抢救,当日值班护士各自完成自己的职责,积极参与急救护理工作,转运过程中做好生命体征监测,并为医生准备好各种抢救设备。

观察组采取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①成立一体化急救小组。由急诊科主任、护士长、主治医师、护士骨干组成,专门的一体化急救小组,根据职能进行合理分工。②培训和管理。定期组织小组成员加强主动意识、语言艺术、团队协调、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等多方面素质教育培训,以现场演示、护理学术交流、定期讲座等方式为主;③完善急救护理措施。(1)院前施救。到达现场后需准确迅速、简明扼要的判断病情,并做好生命体征的实时监测。(2)院内急救。入院后立即开放急诊绿色通道,与送诊人员一起安全搬运患者,妥善安置,送至急诊室后使用心电监护仪继续监测生命体征,给予吸氧措施,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评估体液丢失量后合理补液,适当给予止血、降颅内压、脱水措施。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救治时间和抢救有效率。患者经抢救后恢复意识、临床症状消失,无功能障碍为显效;患者苏醒,意识正常,症状明显改善,存在功能障碍为有效;患者意识未恢复,植物状态或死亡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数据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卡方检验。P≤0.05表示统计结果存在显著差异。

2 结 果

2.1 救治时间

观察组院前救治时间、急诊科抢救时间、受伤到手术时间均短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救治时间对比[n(%);n=48;min]

2.2 抢救有效率

观察组抢救总有效率93.75%高于参照组79.17%,P<0.05。

3 讨 论

重型颅脑损伤多见于意外或暴力致伤的患者,可合并全身多发性外伤,如肺爆裂伤、肾挫伤、多发性骨折、肝脾破裂等,有研究指出[1-2],重型颅脑损伤因涉伤范围大、病情复杂,多会引起严重的不良结果,临床死亡率达35%以上,因此采取正确的急救护理措施对挽救患者生命有重要意义。目前,创伤急救学理念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急救护理人员职能组间专业化。急救护理管理水平以及护理人员自身数值均会影响创伤急救。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可将救援信息共享,并且有效整合实施无缝连接,保证患者的生命支持、病情监测以及专科治疗等,转变传统急救模式的不足之处。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应用过程中,首先提升急救护理人员自身的专业水平,确保急救过程中可应对相关突发情况。依据护理人员的实际水平进行分组,将其技术水平进行充分发挥,对救护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得职能小组具有分工以及合作,依据急救护理流程进行工作,及时实施急救护理措施,并有效开展护理,从而提升整体护理质量。同时创建护理小组,实施岗位责任制,经过训练磨合使得护理人员具有专业化水平,进行抢救工作时可以有条不紊。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院前救治时间、急诊科抢救时间、受伤到手术时间均短于参照组,且抢救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0.05。此外,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实现了“现场评估—院前救治—院内急救—病区分诊”等多个环节的无缝衔接,在送至院内时及时开放绿色通道,可简化诊疗流程,缩短抢救时间,从而提高抢救有效率,将患者获取救治以及专科救治时间减少,降低非治疗性时间,做到分秒必争抢救。然而本次研究由于样本数量以及研究时间等因素,未能进行深入分析,为此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探究。

综上,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能缩短患者院前和院内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总有效率,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急诊科颅脑有效率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张务锋:着力构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很有效率
藏药当佐治疗胃病的疗效研究
67例颅脑疾病神经介入的诊断及治疗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联合内外减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Current pre-hospit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anagement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