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树民
板块邮箱:leiyanmaomao@126.com
应邀参加中国第十一届艺术节表演的黄毛地车轱辘灯
上镶龙凤木雕的地车轱辘灯
每年的正月十五夜,在陕西三原县渠安镇黄毛村,有一种新鲜的社火表演。只见一个头扎英雄结的小伙,手执流星锤(柴炭装在一个拳头大的铁纱网里,系于细铁链或绳索一端)抡着闯入人群,看到流星锤飞舞,火星星四处飞溅,围观的人群本能的后退,让出场地。随着铿铿锵锵的锣鼓声,四个青年各手执牌灯站立四角,然后二十个打扮得俏丽的娃娃,身着节日盛装上场,他们手里推的,就是人们期盼看到的地车轱辘灯。
地车轱辘灯,是山东移民迁陕路上的一大创造。
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堤,汹涌的黄河水引起黄河改道,山东全省五府二十余州县受灾。水灾过后,旱蝗并举,恶性循环,1855年-1857年,蝗来“飞蔽天日,集田害稼”“食禾尽,民大饥”“飞蝗蔽空,米价昂,讹言四起”。多个州县甚至发生“人相食”的惨剧。百姓饥肠辘辘,只得逃难逃荒。
同治元年(1862年)至光绪六年(1880年)的十余年间,陕西关中地区,始终战乱不休,灾害迭生,交替肆虐,导致人口锐减,“满目蓬蒿状惨然,堪怜沃壤变荒田”。土地荒芜,人烟稀少,野狼出没为害,百业凋零不堪。陕西人口从1300多万下降到700多万。其中以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关中地区下降最为明显,如三原县饿死逃亡3万余人,人口减少了58%,很多县人口降幅超过60%。1880年前后,陕西又遭受特大旱灾,人口继续消减,从而造成这里地广人稀,成为外来移民的栖身地。
山东难民既有成规模的“闯关东”,也有声势浩大的西入潼关和知之甚少的“闯关中”。
山东人“闯关中”,和时在陕西任职的山东籍官员焦云龙密不可分。焦云龙历任米脂、三原、安康、富平、长安、咸宁等县知事,绥德、商川知州,潼关厅同知等职。目睹家乡人民颠沛流离的苦痛,又深感陕西三原及关中渭北各县土地大量荒芜闲置之憾,便写条折上奏陕西巡抚,计议将山东灾民批量迁往关中。在得到允诺后,亲赴青州各地动员。为了激发流民的迁移动力,焦云龙还用当地的顺口溜,来描绘关中的富庶:三原、临潼县一带是“包子山,馍馍岭,吃香油用手捧”“西安府,好碾子,一天三遍大卷子”“三原县,闲地多,顿顿花卷白馍馍”。这些描述传回故乡,对当时缺衣少食的山东灾民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光绪九年(1883年),他又借父亲去世回乡奔丧之机,亲自说服、动员胞弟、舅父、岳父等亲属举家迁陕。为了避嫌,他将亲朋安置在和三原比邻的阎良康桥。
焦云龙动员的第一批移民于1885年初从山东老家动身,于开春时节到达陕西,一路疏散于关中东部各县。
为了让山东移民安心耕耘,焦云龙筹集数万两的奖耕资金。凡到三原县垦荒的百姓,不论来自何籍,一律给予种子、牛和安家费“四十仟”。凭借优越的移民政策,一批就招来移民近千户,共计5000人。这些人来到三原县,获得了大量的肥沃耕地,生活随之好转,当地的社会经济也逐步复苏。富平、阎良、临潼、高陵各县也纷纷仿效,从山东陆续招来移民数万人,建立起一个连一个的山东移民村庄。三原、富平、阎良、临潼、高陵、蒲城、渭南等地散居的山东人达30余万,山东人居住的村落多达400余个。
山东移民举家西来,山高水远,日夜兼程,缺乏照明之物,他们就用木头做一个夹子,中置木轴,给木轴穿上轮子,紧挨车轮放一平板,平板上放油碗、灯芯,用柳条或荆条折成灯罩,用纸糊住,固定好,夜里点着,让孩子推着在前边照明引路。这就是最原始的地轱辘灯。
转眼一百多年过去了,安居在三原县渠岸镇的山东人,将当年大迁徙途中的地车轱辘灯,改造成了孩子的玩具,既是纪念,又是娱乐。随着时代的推进,柳条、荆条换成了细细的竹篦子,内置的油灯换成了蜡烛,外糊的白纸上也画上了各种图案,玩地轱辘灯的村庄也开始多起来,从董家窑(原叫义和)村,传到黄毛村。黄毛村的老人梁彦伦,就是从小到董家窑村边玩边学的。
解放初,黄毛村的地车轱辘灯,表演程式多样:圆场、交叉、列队……还应邀赴咸阳专区、渭南专区表演。
土地实行承包责任制以后,只有个别人家过年时给娃娃做地车轱辘灯。正月十五过后,娃娃夜里推灯互碰,看谁的结实,谁的先烧着,以便来年改进。
而今,黄毛村为了让地车轱辘灯重现风采,请会做地车轱辘灯的83岁老人梁彦伦、高庆山和72岁的张云亮耗时40余天,做成地车轱辘灯13个。灯形由原来的简陋单灯,变成石榴形、花瓶形、宝塔形等二层三层灯;每层灯下,都有可以转动的轱辘;外糊的白纸,变成了五彩丝绸;每盏灯上,都粘有一圈流苏,转动起来,流苏飞飘,七彩夺目;灯顶插置各种绢花,鲜艳绚丽;原来木竹制作的灯杆,已经被PVC管子取代,美观轻巧;灯杆顶端,插入木雕的龙头凤冠,喻示喜庆祥和;灯内的蜡烛,已经换为电灯泡儿,灯下底盘拐角装置电池,上面巧用绿叶覆盖,扶杆上安有开关,可以让灯随时明灭。
正式表演时,用山东鼓调敲打锣鼓,地车轱辘灯出场时,前边有一挑担子的人,引领玩灯的小青年圆场、交叉、列队……挑担人时走时停,走时步移串花,停时即兴即景说唱。为了演出丰富多彩,表演时加入了夯歌、五人旱船、高跷等民间娱乐活动。
地车轱辘灯全部手工制作,特别是雕龙刻凤,难度颇大,耄耋之年的梁彦伦和高庆山、张云亮一起,悉心地给他们带的三个徒弟传授地车轱辘灯的做法,以便使这一历史悠久、形式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传承下去。
黄毛村的地车轱辘灯曾应邀于2016年10月15日参加中国第11届艺术节展演,并代表陕西省参加第11届中国艺术节演出。2017年春节前夕,央视7套、11套专栏节目,先后到三原,以城隍庙内古建为背景,拍摄地车轱辘灯,并在春节期间进行了多次播出,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历史悠久的地车轱辘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