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好
【摘要】美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数学课上充分挖掘美育因素,让孩子从小学就有发现数学之美的眼睛,感受数学之美的能力,欣赏数学之美的品位,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审美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数学学习兴趣,为学生的持续性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发现美;体验美;体会美;创造美
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是通过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美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美育不仅存在于语文、音乐等学科中,也存在于数学中。數学的美是独特的、理性的,只要我们用心体会就能发现,在数学教育活动中同样蕴藏着美。在数学课上充分挖掘美育因素,让孩子从小就有发现数学之美的眼睛,感受数学之美的能力,欣赏数学之美的品位,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审美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数学学习兴趣,为学生的持续性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发现空间图形蕴含的数学美
在小学数学体系中,数、式、形是三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的美也是通过不同形式呈现出来的。
(一)方圆之中尽显形态之美
翻开小学数学课本,里面的正方形、等腰三角形、圆等,虽然简单,但都美得朴素,美得自然。规模宏大、神秘古老的金字塔从四面看都是等腰三角形,雄浑稳固之感不言而喻;光芒万丈的太阳、皎洁迷人的满月都是圆形的化身,是人类最古老原始的审美崇拜;圆柱是盘龙金柱的简化,诗情画意的扇形、惟妙惟肖的梅花形组合,天圆地方的铜钱组合,更显出几何图形的和谐美。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图形,随意组合自己喜欢的图案,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学生不仅能够感知美,更能发现美和创造美。
(二)折叠之中探索对称之美
世上有一种美,只有中国人最懂,反映了中国人独有的阴阳平衡的概念,给人以和谐、安静之感,这就是蕴含着平衡、稳定之美的对称,在小学的几何图形中随处可见,例如圆、等腰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对称图形,它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圆点哲学》一书中指出:“圆有着优美的弧线”并且“全而充实”;圆“具有无限大的体积与力量”,它兼具整体美、运动美、和谐美、简洁美、空间美。难怪有人称“一切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长方形美在黄金比例;正方形美在理性、完美的对称;等腰三角形美在力量、稳重。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一同对这些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探究、实践,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再让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事物具有对称性,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以此来激发学生喜欢并主动探究这类事物的兴趣,达到“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的目的。
我们中国人最看重对称,在中式对称之美里,空间与物品在质朴雅致的意境中,体现出一丝丝不温不燥的气质,这与中国人骨子里对于内敛、朴素的追求完美契合,不多不少,恰当刚好,这便是中国人独有的生活美学。在数学课上同样能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教学中通过“折一折”“剪一剪”“看一看”,让学生充分体会“轴对称图形”的含义。动笔画一画对称轴,给学生成功的体验,再根据对称轴的位置画出已知图形的对称部分,学生会在充满自信的前提下出色地完成命题。在活跃民主的气氛中,孩子们完成了一次探索美、创造美、欣赏美的洗礼,真正提高了审美能力。
除此之外,数学中图形的比例美、和谐美,数字的有序美、简洁美,公式的严谨美、逻辑美,等等,都是数学学科独有的、理性的、凝练的美。教师把数学教材中美的素材挖掘出来,运用有效实用和多样灵活的教学艺术,使所有学生在美的氛围、美的体验中积极思维,从而发现规律,掌握知识,在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同时,又能提高审美能力。
二、合理运用教材中的数学美
(一)实践探究体验美
在数学活动中感受美、欣赏美、体验美是《数学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重要理念。在数学课堂中,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就是架起一座联通数学知识与教师、学生的桥梁,使数学中美的因素得以体现。教师精心组织的真切、灵活、实在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亲历体验数学的美。
比如,五年级学习的圆,被称为“几何中完美的图形”,怎样让学生体验到圆的半径和它的周长、面积之间和谐的美呢?可以让学生通过猜测、实验、推理、总结等方法,亲自动手量一量、测一测、算一算,小组之间议一议、评一评,探索、掌握圆面积、周长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验到圆的美。
(二)联系生活感悟美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生活是数学的源泉,只有和生活紧密相连,数学的学习活动才更有趣、更生动,学生对数学美的感悟才会更真实、更强烈。
例如,在学习“平移和旋转”一课时,让学生运用平移和旋转的方法,设计美丽的图案,再用电脑课件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运用这种方法设计的图案,让学生在图形的排列、组合、旋转中获得美感,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留白激发创造美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意留下某些知识不进行讲解,给学生留下暂时性的知识空白,会激发学生迫不及待地到更广阔的知识海洋中探索、发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往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所以,留白不是舍弃,而是调动学生思维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开关。例如:在“圆的认识”中,学生对圆有了一定的理解,教师让学生欣赏生活中有圆形元素的魅力事物,开拓学生思维,再布置任务:请同学们自己也做一次设计师,用圆去设计创造美丽的事物。学生们热情高涨,爱美的女孩子设计出耳环、发卡、手机链、别针;淘气的男孩子画出可爱的动漫人物、小动物等等。教师再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欣赏着自己的“大作”,一边讲解自己的设计灵感,一边沉浸在无限的数学美中,收获了创造美的喜悦和成就感。这里的留白,在时间和空间上给学生提供了广阔天地。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曾感慨地认为学习初等数学知识本身对他来讲用途不大,但在学习、研究、思考的过程中,培养严格的书写、提题、运算、推理、检验等良好习惯以及对待问题认真负责、寻根问底的态度,养成克服困难、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强性格,对他以后的科学研究帮助极大。数学不仅是锻炼思维的体操,而且是磨炼意志的砥石。从小养成的习惯是最完美的习惯,因为人的美德大部分包含在良好的习惯之中,这就是最重要的,让学生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体验并获得数学教育教学整体美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石玉峰.浅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J].读与写, 2017(12).
[2]陈颵.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