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洁
摘 要: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重要经营存活的基石。作为一把手,一般掌管两个部门,人与钱。人,即是人力资源管理。将人视为资源也是后马克思主义时代的产物。招聘、选拔、留用、晋升、辞退是人力资源的日常工作内容。本文仅仅摘取招聘与选拔两个行为进行分析。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员工招聘与甄选;风险分析
现代企业已经突破将“人”视为劳动者的理论束缚,取而代之视之为一种资源,集每个人所长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则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比产品竞争高级的是技术竞争,比技术竞争高级的则是员工所拥有的能力竞争。
企业人事部门,根据企业发展规划,制定人才策略,为企业的岗位招聘、选拔合适人选,经过职业技能培训后,安排到既定岗位工作。由此可见,人力资源部门对企业举足轻重。
一、企业员工招聘风险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受方方面面环境影响。企业难以招聘到合格员工,或者招聘到不合格的员工,都会阻碍企业发展,为企业造成隐形的损失。所以,招聘工作风险巨大。
纵观企业招聘工作,会受到很多风险制约,大到国家政策、中到企业自身诉求、小到应聘者本人等等。在国家不同发展阶段,会出台不同的人才导向策略。由“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乃至后期出现的“摸着石头过河”、“黑猫白猫论”等等,谚语反应民情,民情是对国家政策导向的直接反馈。企业通过社会招聘,也要顾及社会为企业提供何种人才。企业依据自身的发展规划,会量身定制符合自己的人才规划。用自己的标准也就是“尺子”去衡量社会人才,符合标准的积极主动吸纳。不符合标准的,基本不予考虑。对于介乎二者之间的,则要视企业的经营状况酌情而定。应聘者在整个招聘过程中,属于弱势群体。跟招聘企业主要是信息不对称。通过人力资源获得信息,跟企业实际情况,会存在一定认知误差。应聘者本人又由于时间、地点、环境等诸多原因,无法向招聘企业全面展示自己。即是全面展示,企业也未必完全相信。国家期望提供多样性人才,企业希望招聘到适合员工,应聘者更是期望找到心仪的企业。一旦出现负相关,各方的风险同等巨大。
企业招聘风险主要分为如下三大类:
1.招聘成本的损失风险
招聘成本分为财务成本和机会成本。企业招聘员工,希望其为企业创造价值,帮助企业发展壮大。为员工支付的各项费用就是企业的财务成本。如果招聘到的员工无法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在辞退前仍要负担其各种费用支出,在财务成本基础上,还要增加一项机会成本。即,因为录用当前不合格的员工,而失去录用合格员工的机会。人员甄选需要花费高昂费用,招聘成本损失风险是在进行招聘预算和决策时经已经存在了。
2.人才测评风险
一般企业招聘员工流程,一般是发布招聘启事、接收简历、筛选意向员工面试,经合议后复试,试工,转正式工。表面上看,这套流程很是完备。期间蕴含人才测评风险。每一个环节,都是在人为操作,都是依据经验,缺少严格的科学的测评程序与测评技术。故而,对不善于表达自己却有才干的应聘者容易凭主观判断而失之交臂,丧失为企业遴选合格人才的机会。人才测评可以成为人力资源部门的助力工具,配合一般流程共同使用,可以降低人为因素影响。
3.法律、文化风险
企业是社会的一份子,需要受到法律、文化、道德等多方面约束。劳资双方都要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合作。当然,发生冲突也是常态之一,人力资源部门如果不能有效防范中冲突的风险,则有可能为企业带来危机。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招聘就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动态博弈过程。一方面,招募者与求职者信息不对称,有可能造成招聘录用的决策失误,进而引发招聘风险为企业带来的损失。另一方面,求职者与招聘者信息不对称,有可能加入一家不适合自己的企业。同时,还可能滋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企业花费较高成本却没有获得与之相对称的人才,从而造成风险和收益的不对称现象;在签订录用合同后,人才在工作中没有按照相关的协议内容来进行相应的活动,而企业根据人才的实际工作表现没有兑现相应的待遇,导致人才和企业无法实现双赢的現象。
二、企业招聘风险的回避与控制
针对招聘过程的对策。招聘渠道、工作人员一起抓。渠道决定应聘者素质,招聘组工作人员则决定对应聘者能力的识别度,再配合有效的人才测评等工具,企业具备圆满完成招聘任务的基本要件。如果在招聘组中还包括职业经理人、专家或实际用工部门员工。那么,就可以减少招聘人员因主观判断和知识、技巧的不足带来的影响。
信息发布与采集的对策。向求职者精准发布企业招聘信息,同时以传播企业形象来提升至市场、行业中的地位。现场咨询台工作人员更是企业形象的有机组成。通过与应聘者信息交互,需要尽可能多采集应聘者信息,为企业信息甄别奠定基础。求职者在充分了解企业实际情形下,形成真实预期,进而自我筛选。
后期招聘评估。完成招聘工作后,为了确定不同招聘资源、方法等事项的效率,人力资源部还应做招聘评估工作。招聘评估可以帮助企业核查招聘环节的不足,不断改进招聘方式,提高招聘效率。
三、针对其他人力资源工作的对策
1.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并随时进行调整。运用德尔菲法、回归分析法等方法,有效地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才能在考虑内外环境的情况下保证供求平衡。
2.优化薪酬管理,吸引、保留、激励员工。树立“一分钱一分货”的理念,对待人才更是如此。捡便宜的心态只能增加企业机会成本。
3.慎用企业内部招聘。15%的企业人员流动是正常水平,可以确保企业活力。非技术性工种尽量不用企业内部招聘,后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