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燕
(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急诊科临床中,创伤性休克属于常见的急危重症,接诊后要立即开展相应的急救,并在急救中配合恰当的护理,以提高抢救成功率。严重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伤后,并发症容易在1~24h内发生,抢救期间还需要密切注意并发症预防工作,改善患者预后。研究指出,严重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护理及并发症预防中应用护理干预后,可减少并发症,利于患者康复。本院在急救严重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时,即利用护理干预方法护理患者,并预防并发症,效果较好。
以本院86例严重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2017年5月-2018年10月,男45例,女41例;年龄25~74岁,平均(53.8±4.1)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45例,高空坠落23例,机器挤压伤12例,锐器伤6例;受伤至入院时间12~117min,平均(61.7±12.4)min;休克程度:轻度45例,中度29例,重度12例。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常规组各43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常规组行常规护理:患者呼吸道时刻保持畅通,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尿量变化密切监测,以休克程度为依据,血容量迅速、适当补充,止血措施积极实施,静脉通路开放2~3条,必要时,应用中心静脉置管、切开静脉,保证患者呼吸顺畅基础上,止痛治疗给予患者,同时,急诊手术准确快速、妥善开展。
常规组基础上,干预组实施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1)评估病情:患者病情全面评估,明确伤情关键部位,据此详细制定护理计划,与医生密切配合,完成各项抢救工作;(2)监测伤情:严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异常变化一旦发生,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实施相应处理,脏器损伤情况密切检查、观察,患者体位在抢救中尽量保持平稳、不变,防止变换体位导致加剧创伤;(3)开启绿色急救通道:急救患者期间,坚持“抢救先开展、治疗后开展”的原则,及时开启绿色急救通道,争取抢救治疗在患者创伤1h内实施;(4)输氧治疗:患者呼吸道及时处理,彻底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输氧治疗积极给予患者,依据患者病情选择连接呼吸机或面罩吸氧,治疗期间对患者呼吸情况密切观察,若暂时性呼吸停止现象发生,气管插管给氧治疗立即给予患者;(5)建立静脉通道:静脉通道第一时间建立,扩容补液治疗及时开展,输液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并适当调整输液速度,同时,妥善护理静脉穿刺部位,预防发生静脉炎;(6)处理酸中毒:患者如发生酸中毒,糖皮质激素纠正治疗遵照医嘱开展,以提高患者抗休克能力;(7)预防并发症:生命体征严密监测,受损部位及脏器仔细检查,预防发生并发症,及时补救发现的相关损伤,患者伤口要积极处理,患者如腹腔内脏器脱出,向腹腔内送回脱出脏器的操作不应先开展,而是要实施相应护理,避免感染加重,患者如胸部受损,胸腔闭式引流给予患者;患者如损伤消化道,胃肠减压及时实施;尿量密切监测,如不足25ml/h,提示可能发生肾功能不全,立即报告医生实施相应处理。
观察抢救效果,抢救后消除休克症状或明显减轻休克程度,且病情逐渐稳定视为抢救成功[2];记录抢救时间;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
采用SPSS20.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及计数资料分别利用t和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组43例患者经抢救后,37例抢救成功,成功率86.0%;抢救时间平均(46.8±18.3)min。常规组43例患者经抢救后,25例抢救成功,成功率58.1%;抢救时间平均(79.6±22.4)min。经比较,干预组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
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
表 干预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严重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发生后会明显减少全身组织的血液灌流,影响细胞代谢,引发多脏器功能障碍,该疾病患者多数具有严重的病情、复杂的伤势,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且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因而抢救工作要及时开展,并在抢救过程中实施积极有效的护理,以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3]。传统急救护理模式下,护士能够依据自身娴熟的技术、丰富的经验及时的开展抢救工作,但由于并未注重并发症预防工作,导致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使后续治疗受到一定的影响[4]。护理干预在“以患者为中心”的基础上,对一系列护理程序作出优化,将其应用到严重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抢救护理中后,护理人员不仅注重专科护理,同时兼顾患者心理、并发症预防等多个方面,综合评估病情、积极配合医生抢救、预防各种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促进抢救效果有效升高[5]。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经护理干预后,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抢救时间,效果较好。
综上,严重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护理与并发症预防中应用护理干预后,可显著提高抢救及护理效果,减少并发症,利于患者尽早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