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文钠 摄影/何绍鉴
金箔是指通过乌金纸的运用,形成批量化生产的金薄片,常用于贴饰佛像或房屋构件、家具等器物,亦可用作衣饰[1]。其使用地域范围极广,传统产地主要是集中于江南和闽粤地区,地点有南京、苏州、绍兴、广州、佛山、福州、漳州等。清代至民国期间,佛山是珠三角金箔的重要产地。
近年,我们在收藏品市场上征集到一件民国年间佛山木盒。该木盒做工精巧,长15.8、宽10.7、高5.8厘米,为佛山金箔行老字号李昌盛记所制作,用来包装金箔,故可定名为“民国‘李昌盛’金箔包装木盒”,本文简称为“李昌盛记木盒”。
除了底部外,木盒顶部和四面皆贴广告纸,广告纸上有图案和广告语,图案精美,广告语中蕴含的信息更是丰富。顶面贴八仙过海广告纸,上有“粤东 佛山市 李昌盛 老牌”字样,下方是店铺的介绍:“本号营业开张百有余年,拣选十足赤金叶,精工督造,加厚大度净赤金薄、彩色青金。如假包换。请认准老牌为记。铺在佛山市福禄马路内,福新街南向开张。”落款是“李昌盛主人谨谢”。
木盒四面也贴着广告纸,前面是鹿唛商标。“唛”是英文“mark”的音译,图案为梅花鹿回首图,因寓意吉祥,梅花鹿常用作商标。该面注明了店铺地址为“广东 李昌盛 铺在佛山市福禄大街福新街门牌九号开张”;与之相对的后面写有木盒所装金箔的数量:“李昌盛老店 加大古板金箔壹仟”,还能隐约看出“CHONG”等英文字样,应是李昌盛的英译;此外,左右两个侧面分别有“铺在粤东佛山粤东福新街开张”“李昌盛老店加大古板金箔”等文字。
这件木盒信息丰富,史料价值极高,是佛山金箔行业历史的实物见证,以物证史,印证了文献资料上的记载,同时也发掘出一段行业历史,对于以往未见于记载的历史进行了补充。同时,它也反映了佛山的建制及相关行业的情况。
征集到这件木盒后,我们对它的年代进行了判断。从外观上看,木盒应有一定年头。广告纸上并未注明年月,但是广告语却透露出了信息,其中标明了店铺的地址:“铺在佛山市福禄大街福新街门牌九号开张”。这一句有两项比较重要的信息,一是“福禄大街”。福禄大街是明清时期佛山重要商业区之一,有店肆300多家,后于1937年与福禄通衢、大地街等扩建为福禄路[2]。因此木盒的制作(或者说广告纸的印刷)应在1937年以前,之后已无此街名。
另一项信息则让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断定它的年代,即“佛山市”。今日佛山称市,下含禅城、南海、顺德、高明和三水五区,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佛山曾长期是“乡”“镇”之类的基层行政区划,其又称季华乡、忠义乡,历史上曾前后属于番禺县、南海县。明清时期,佛山镇以手工业重镇的经济地位名扬海外,在中国经济史上占据独特的地位。
然而,在1937年以前,佛山曾有一段短暂的时间升级为“市”的建制。1925年,民国政府将佛山从南海县分出,成立“佛山市”,设立“佛山市政厅”,直属广东省政府管辖。1927年,民国政府取消了佛山市建制,重新划佛山为南海县属的一个镇[3]。民国时期,佛山能称为“市”的,就只在1925年至1927年这三年间。尽管时间不长,但是为时人时事留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综合上述原因,我们可以推测,李昌盛记木盒的制作时间应在1925年至1927年这段时间内,当然,使用时间有可能稍后一些。佛山街名的演变及建制历史沿革为我们判断木盒制作时间提供了重要依据,这件木盒又反过来成为了佛山建制历史的实物见证,具有重要意义。
“李昌盛记”木盒是用来包装金箔的,每盒可装金箔“壹仟”张。明清时期,佛山是手工业重镇,为“四大聚”之一:“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4]。金箔行是佛山数百行手工业、工商业行当之一,“为本乡有名”[5]。
因文献记载的匮乏,暂不能断定佛山金箔锻造技艺的起源年代。不过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推断,最迟在明末清初时期,金箔业已在佛山生根发芽,并在清代中晚期达到了鼎盛期。关于佛山金箔最早的文献记载是民国年间的《佛山忠义乡志》(下文简称“乡志”),其中记道:“金箔行,为本乡有名,出品有青、赤二种,由本乡或省城购买足金,隔以乌纸,用锤击成箔。销行内地各乡各埠及港澳,石叻,新、旧金山,岁出五六十万圆。堂名□□会馆,在祖庙大街,雍正二年建,光绪乙巳年重修。”清光绪十二年《佛山清涌碑记》记该堂号为“宝光堂”[6]。
会馆是行会组织的产物,它的出现代表着行业发展到一定高度。宝光堂建于清雍正二年,即1724年。清代,在佛山行业组织中,金箔行是最早成立会馆的。在全国范围内同行业来看,佛山也比较早,比成立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的苏州金箔会馆“丽泽公局”[7]早了一百多年。
“李昌盛记”木盒广告语印证了乡志民国《佛山忠义乡志》的记载。金箔的品种是以成色,即含金量来区分,乡志记录佛山金箔品种“有青、赤二种”。木盒广告语则称产品有“加厚大度净赤金薄、彩色青金”,净赤金薄即赤金,彩色青金即青金。根据现代田野调查得知,佛山金箔赤金的含金量在96%以上,颜色为金黄色,青金的含金量在70%-80%之间。
木盒上的英文标签也证明了当时佛山金箔远销海外,是乡志中“销行内地各乡各埠及港澳,石叻,新、旧金山”的佐证,石叻即新加坡,新金山则是今天的墨尔本。之所以能够销售至新加坡、旧金山和墨尔本,猜测与广东沿海的移民有关。
除了广告语与文献记载互相印证,这个木盒的发现还让我们从历史中挖掘出一家佛山金箔行业老字号——李昌盛记,这是一个重大发现,这家老字号的前世今生可以说为佛山金箔行业的兴衰做了很好的注脚。
“李昌盛”金箔包装木盒
木盒、盖
在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及后来的文字资料中,我们没有看到过“李昌盛”这一店名,极为可能是采用了简称。例如有资料记载清代金、银箔较大的店号有“允全、万全、广元、允元、元昌、万利、万和、广利、两合、同顺、茂全、三兴、永顺、金全、利源、生合、裕和、忠兴、昌盛、永全等等”[8],其中的“昌盛”便可能是李昌盛记,李是店主的姓氏,昌盛是店号,全称是李昌盛,也可以简称为昌盛。
尽管罗列了一连串的店名,但是文献中并没有关于这些字号更详细具体的资料,我们无法了解到当时佛山金箔店铺的经营情况。这件木盒的出现,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更有价值的是,李昌盛记的经营一直延续到21世纪初,它的历史贯穿了清中期至今200年佛山金箔行业的发展历程。
李昌盛记是一家佛山金箔老字号,木盒制作时间为1925年至1927年之间,广告语中称“本号营业开张百有余年”,百有余年,也就是说有一百多年,这个说法有点含糊,即便最保守推算,李昌盛记的开业时间也应在1810-1820年左右,即清嘉庆年间,至2014年结束营业前后约200年。
木盒正面
木盒背面
李昌盛记在佛山金箔店铺中历史不是最悠久的,行业组织“宝光堂”成立于清雍正二年(1724),之前自然已有一批发展得很成熟的店铺。在佛山金箔成行成业的情况下,清嘉庆年间,李昌盛记开店营业,自产自销,这一时期也是佛山金箔行的兴盛期。
经过几代人100多年的努力,到了民国时期,这家店已颇具实力,“铺在佛山市福禄大街福新街门牌九号”。店址设在当时佛山镇最重要的商业区——福禄大街,即我们现代人常说的“黄金地段”,产品以赤金箔、青金箔两种为主,还可以提供“加厚大度”即较厚、大开张产品,其销售额不小,质量也得到了市场的公认,因此能够定制精美的木盒,并通过包装来宣传品牌意识,请购买者“认准老牌为记”。当时,李昌盛记金箔作坊工匠数量不少,据我们的田野调查,能够确认其中一位工匠的姓名和生平。
民国后期,因“内地起厘税,香港辟商埠,购者多赴港采办,益以金价昂贵,销场日减”[9],佛山金箔行业逐渐衰落,李昌盛记随之迁至香港,在香港的衙前围道重新开店经营。难得的是,关于迁往香港的李昌盛记,我们竟然在香港作家、美食家蔡澜的笔下找到了记录:
“果然,在衙前围道找到了李昌盛老店的双龙金箔。……‘李昌盛’字号开创已有百余年,自炼十足真赤金叶。至于怎么把金拖得那么薄,这又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吧,在此不赘。”[10]
衙前围道是香港九龙寨城前的一条道路,九龙寨城在港英时期是“三不管”地带(中国不管、英国不管、香港地方政府不管),由于没有管辖,寨城成为贫民、难民和非法移民的居住地,居住环境十分恶劣,也沦为黑社会的温床。1984年,中英两国签订《中英联合声明》,1987年,两国政府决定共同拆迁寨城,1993年正式开始拆迁。拆迁之后,在原址上建成现在的九龙寨城公园。迁移至香港的李昌盛记选择在此开店,必然有一段艰辛的历程,但终究是扎下了根,并延续多年。
移居香港的李昌盛记曾在一段时间内维持着自产自销的生产经营模式,后来工匠纷纷返回内地,而香港人工愈发高昂。20世纪70年代粤港两地开放往来后,李昌盛记返回佛山寻求金箔加工,先后与佛山的联合金箔厂、美华金箔厂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尤其是美华金箔厂,两者合作20余年。2014年,李昌盛记店主由于年迈,且无人接班,最终选择结业,美华金箔厂因失去最大最主要的买家,也不得不宣布关闭。
李昌盛记的兴衰是佛山金箔行业的缩影,从它的历程中,我们能够看到佛山金箔行从清代中晚期的兴盛到清末民初的由盛转衰,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起落,至改革开放后的民营金箔企业发展,再至21世纪后的低迷这一轨迹。
民国“李昌盛”金箔包装木盒所包含的信息,不仅对我们了解佛山金箔行业的发展历程极具帮助,同时它还超越了金箔行本身,反映了佛山其他行业的情况。例如,广告纸上绘制了八仙过海的图案,人物线条流畅,配色精准,对研究佛山传统木版印刷技术具实物价值。另外,木盒底板较薄,看上去甚至类似现代的板材,曾给我们对木盒年代的断定造成一定的困扰,后经判断,这应该是杉木。佛山手工业、商业发达,出产和转运的商品需要大量的货箱装载,因此佛山行业中有杉料行和板箱行,前者是专业开料,后者专业制作货箱[11]。这也从侧面表明了当时佛山经济之发达、商贸之繁盛。
木盒左面
木盒右面
[1]郭文钠:《金箔再定义及其技术脉络概述》,《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6月。
[2]《广东省佛山市地名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佛山市地名志》,广东科技出版社,1991年,第50页。
[3]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编志组:《佛山市政府志》,内部刊印发行,1988年,第6页。
[4](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中华书局,1957年第1版,1997年第3次印刷,第193页。
[5](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卷六《实业》。
[6]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史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广东省佛山市博物馆:《明清佛山碑刻文献经济资料》,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11页。
[7]苏州历史博物馆、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南京大学明清史研究室:《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金箔铺户捐建丽泽公局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64-165页。
[8]麦大华:《被时代淘汰的行业概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佛山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佛山文史资料》第9辑, 1989年5月,第91-92页。
[9](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卷六《实业》。
[10]蔡澜:《日本玩意》,广东旅游出版社,2012年,第30页。
[11]感谢佛山市博物馆何绍鉴先生的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