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间住房保障投入产出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19-04-14 07:01吴廷帅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投入产出省份住房

吴廷帅

(山东财经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长期高速发展,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2018年,我国人均GDP增加至6.46万元,与2017年相比增长了9.19%,经济发展水平取得显著进步。与此同时,随着全国城市爆炸式增长的兴起,城乡、地区之间的经济水平差距也越来越大,大批无力购房群体的住房权已明显成为重要的政治和社会经济人权以及其他社会权利。作为为中低收入阶层和社会其他特殊群体提供得以生存、发展场所的特殊制度,住房保障制度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缩小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差距等方面承担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关心的热点与理论研究的重点。从国内看,我国住房保障财政投入力度整体处于较低状态,东、中、西部地区政府对住房保障的投入效率仍存在较大差距,如图1所示。

因此,我国必须着力强调地方政府对保障性住房的财政支持,找准影响住房保障投入产出效率的关键要素并加以调控,从而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加大对住房保障财政供给的投入。鉴于此,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对住房保障的研究进展,然后以2013—201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分析我国各地区的住房保障投入产出效率,评估其投入产出效率程度及影响因素假设,并对所做假设进行实证检验,最后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相关的对策。

一、文献回顾

目前,学界对住房保障支出的评估主要集中在住房保障政策优化、住房保障水平测度和住房保障影响因素等三个方面。

国内外学者对于住房保障政策优化的分析已有丰厚成果,贾康和张晓云(2012)通过建立回归方程得出住房保障支出与经济水平的倒“U”型变化关系,并提出相关制度问题。张清勇(2014)探讨了我国过去一百年间住房保障的发展历程,提供了住房保障研究新视角。武妍捷和牛渊(2018)发现住房保障对象遴选及覆盖范围存在的问题,认为应从技术和制度角度改善我国住房保障机制。崔永亮等(2014)重点关注了有住房保障需求的群体特征,并重新规定了住房保障对象范围。吴晓(2013)强调了我国住房保障分配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只建公租房、实施保障性住房动态退出机制等制度建议。单克强(2018)提出,目前住房领域仍然存在结构、分配不合理等突出问题。Cheshire Lynda(2019)提出社会住房需求的上升促使相关部门设法增加现有住房存量的利用率,认为社会住房部门在应对老年人口住房不足问题时,应围绕租户随着年龄增长的住房需求问题重新制定政策规定。

图1 2013—2017年全国及三大区域住房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

注:以上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

针对住房保障水平的研究,国外学界对此涉及较少,国内学者相关成果比较丰富。欧阳华生和黄智聪(2014)利用Matlab方程式模块进行空间计量估计得出,GDP和财力增长对于住房保障的财政投入并没有很大影响。程鸿群等(2018)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住房保障地区差异,提出住房保障投入不足的观点。张超等(2018)研究指出,应继续增加住房保障支出、侧重结果公平及借鉴保守主义福利模式。黄珊凤(2014)对住房保障水平差异性的影响因素做了比较性分析并提出建议。张锐(2007)通过对住房保障水平的测度分析,认为我国住房保障的解决途径只有廉租房和财政预算应成为住房保障的主要资金来源等结论。李娟(2008)研究指出,住房保障水平要与政府财力发展相适应,并对解决住房保障制度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对策。

关于住房保障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内外学者涉及的相对较少。褚超孚(2005)通过实证相关分析与模拟相关分析验证了影响住房保障规模的相关因素,同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结论。陈立中(2010)通过离散选择模型评估北京市住房保障的有效瞄准并分析了相关原因。钟书文等(2019)基于广东省2017年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调查问卷研究,得出影响其住房保障意愿的六大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

综上可知,当今国内外学术界对住房保障的研究已基本形成体系,但尚存少许不足。第一,众多学者都对住房保障水平和政策展开了分析,但大多集中于全国层面或单一省市,对住房保障水平的分区域分析较少,而本文通过对住房保障东、中、西部投入效率的比较发现其区域特征明显,因此本文将在住房保障投入的区域差异方面做分析。第二,纵观现有相关实证文献可以发现,目前虽有大量实证进行宏观经济因素对住房保障支出及其水平的显著性研究,但未有文献涉及住房保障的投入产出效率研究。住房保障的投入产出效率表现了地区财政对保障性住房的财力支持程度,因此本文利用全国各省区5年的面板数据,运用DEA模型测算出我国住房保障综合效率值,分析我国区域住房保障的水平特征,扩展了住房保障区域差异的研究方式。

二、我国住房保障投入产出效率测度

在微观经济学中时常出现选择问题。如果一个经济模型存在多项投入、多项产出,若经济能够利用投入获取最大产出,则该结果可视为有效率的。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是将若干个投入指标与若干个产出指标综合成为单一效率评价指标的典型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法中最通用的有两种模型:一是既定条件为规模报酬不变的C2R模型;二是既定条件为规模报酬可变的BC2模型。由于住房保障投入存在规模经济效益,所以选取第二种。

在DEA方法中,用来衡量有效性的单元称为决策单元(DMU),假设有n个DMU(j=1,…,n),每个DMUj都有m种类型的输入(x1j,x2j,…,xmj)和s种类型的输出(y1j,y2j,…,ysj)。对应的v1,v2,…,vm和u1,u2,…,us分别为上述m种类型投入与s种类型输出的权重。要评价DMUj0相对有效性,建立如下BC2模型,记xj=(x1j,x2j,…,xmj)T,yj=(y1j,y2j,…,ysj)T,v=(v1,v2,…,vm)T,u=(u1,u2,…,us)T,得到分式规划模型如下:

(1)

经Charnes-Cooper变换,式(1)表示为:

(2)

(3)

式(3)的最优解是:λ*,s*+,s*-,θ*。如果θ*=1,同时s*+=0,s*-=0,那么称被评单位DMUj有效,也就是说DMUj为“投入—产出”最优状态;如果θ*=1,同时s*+≠0,s*-≠0,那么称被评单位为弱DEA有效,即DMUj能够在原投入不增加也不减少的情况下增加产出或通过使原投入较少而保持产出不变;如果θ*<1,那么称被评单位为非DEA有效,即DMUj投入过剩。

(一)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1.数据来源。鉴于我国住房保障体制和政策刚刚起步,理论研究相对落后,从而出现住房保障统计数据口径差异较大、部分数据资料缺失等问题,本文仅利用当前公认的相关统计资料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分析。基于数据的可获性与时效性,本文以全国各省(区、市)5年的社会经济数据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为2013—2017年,住房保障相关数据来自2014—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及社会保障公报、年报等。

2.指标选取。为测度地方财政对区域间住房保障投入的影响程度,本文采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各省(区、市)财政总支出作为投入指标,采用住房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百分比和人均住房保障支出作为产出指标。这是因为人均GDP剔除了人口因素的影响,且人均GDP和地区财政支出能够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和财力水平,进而用来评价有多少比例的财政支出用于投入住房保障。

(二)总体效率评价

本文基于规模报酬可变的BC2,运用Deap2.1软件,采用投入导向(Input-Oriented)对我国2017年各省(区、市)的综合技术效率(TE)、纯技术效率(PTE)、规模效率(SE)以及规模报酬进行计算分析,如表1所示。其中,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是对综合技术效率的细分,关系式为:TE=PTE×SE。

表1 2017年31个省(区、市)经济财政对住房保障投入的影响程度评价

1.纯技术效率分析。纯技术效率是指随着各省份经济与财力的发展,住房保障投入资金的利用率。若效率为“1”表示“有效”,即投入资金利用充分;若效率低于“1”则表示“无效”,即投入资金利用有效性低且有待提高。

由表1可知,2017年31个省(区、市)中,只有上海、黑龙江、青海、宁夏、新疆、甘肃、重庆、西藏共8个省份的住房保障投入资金利用率有效,而其余省份的住房保障投入资金利用率无效,尤其突出的是浙江、河北、福建、天津、江苏5个省份。通过省域对比分析发现,住房保障投入资金利用效率最高的地区大多分布于中部和西部,利用率低的地区大多分布于东部,产生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在于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住房保障资金利用合理度及受保障群体的覆盖率都存在很大差距。

2.规模效率分析。规模效率是指一个地区经济财政投入总量与住房保障投入资金是否相适应。如果效率为“1”表示“有效”,说明一个地区住房保障的投入较多,资金投入总量能够满足住房保障资金的需求;如果效率低于“1”就表示“无效”,说明该地区投入住房保障的财力不足,目前的财政投入无法满足住房保障资金的需求。

由表1可知,2017年31个省(区、市)中只有青海、宁夏、甘肃、西藏4个省份的规模效率是有效的,说明以上4个省份住房保障的投入较多,其经济财政投入总量基本满足了住房保障资金的需求;而其余27个省份的规模效率为无效,最为严重的是上海、天津、福建3个省份。因此,全国大多数地区的住房保障需求量均不能从地方政府提供给住房保障的资金中获得满足,财政对住房保障的投入力度亟待加强。

通过分析可得,上海、天津、福建等经济发达省份的住房保障资金欠缺问题较为突出,而青海、宁夏、甘肃、西藏等省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反而住房保障投入较多。究其原因可能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经济发达省份居民就业几率大,收入较高,居住需求、投资需求与投机需求日益增加,吸引大量本地与外地有经济能力的购房者,商品房市场供不应求,房价越来越高,导致没有购房经济能力的中低收入群体范围扩大,住房保障需求量更大,相应地,住房保障投入不能满足这些地区住房保障的需求;二是在经济欠发达省份,中央政府每年有定向、专项的转移支付。

3.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同时有效的分析。若一个地区的规模效率有效且纯技术效率也有效,那么说明这个地区对住房保障的财力投入和资金利用效率都较高。

由表1可知,2017年31个省(区、市)中仅青海、宁夏、甘肃、西藏4个省份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同时有效。虽然上海、重庆、黑龙江、新疆4个地区的纯技术效率有效,但是规模效率无效,说明这些地区需要在发展当地经济财政的同时,适当地加大住房保障投入力度。

4.综合技术效率分析。综合技术效率代表一个地区住房保障投入产出效率的整体状况。

由表1可知,2017年31个省(区、市)中综合技术效率值处于0.9~1之间的地区为青海、宁夏、甘肃、西藏、黑龙江、新疆、内蒙古7个省份,占全部样本数量的22.58%,说明我国仅有不到1/4的省份住房保障投入产出效率较高;效率较低的省份为浙江、天津、福建、河北、江苏、河南、上海等。从平均结果来看,31个省(区、市)的平均TE值为0.645,大约存在35.5%的投入浪费。

5.规模收益状况分析。在规模收益状况方面,大多数地区呈现出规模收益递增的状态。

通过省域对比分析发现,一个地区住房保障投入产出效率的高低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对住房保障的支出总量以及住房保障投入资金的利用效率相关。由规模收益状况分析可得,除青海、宁夏、甘肃、西藏、上海、广东、黑龙江、新疆、贵州9个省份外,剩下22个省份的规模收益都表现为递增状态。由此可以看出,这些省份还要大幅增加住房保障的投入力度;而在这22个省份中,仅重庆市纯技术效率为“1”,这表明该市需要着重增加住房保障的资金供给;剩下21个省份则既需要通过经济发展加大经济财政对住房保障的投入力度,还需要提高住房保障投入资金的利用率。

三、区域间住房保障投入产出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本文以DEA测度的住房保障投入产出效率作为因变量,以各环境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显著性检验。由于住房保障综合效率值介于0~1之间,数据具有截断特征,若以OLS进行参数估计,将可能不一致。Tobin(1958)提出了使用极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e,MLE)估计截取回归模型,也即Tobit模型,表述如下:

(4)

当Yi>0时,其概率密度不变,为:

(5)

当Yi≤0时,其概率密度为:

(6)

因此最大似然估计的方程为:

(7)

然后使用MLE估计参数。

(一)影响因素的设定与假设

在本实证中,住房保障投入产出效率是因变量,同时选取人均GDP、财政支出增长率、城镇化率、房价收入比、城乡收入差距、社会保障供给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等7个环境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分析,基本假设如下:

假设一:人均GDP(percGDP)对住房保障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为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综合表现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理论上说,经济发展快的发达地区的人均GDP较高,这意味着住房保障等基本民生公共物品的成本会增加,这会大大降低政府对住房保障的供给效率。因此本文认为人均GDP对住房保障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是负向的。

假设二:财政支出增长率(FinancExp)对住房保障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为负。一方面,财政支出增长速度提升会直接刺激地方政府分拨给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增加;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增长也将使经济发展水平上涨,而政府对住房保障的投入资金增加会使其投入其他社会经济方面的资金减少,进而抑制经济发展。因此,为保持经济快速增长,财政支出增长越快,对住房保障的投入可能会更少。

假设三:城镇化率(Urb)对住房保障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为负。城镇化率标志着地方城市发展程度。本文用城市常住人口规模占地区总人口的百分比表示这一指标。一般来说,城镇化率越高的地区,居民对住房需求的绝对量越大。因此本文认为,城镇化率越高,地方财政对住房保障的资金供应量越无法满足低收入阶层日益增长的住房保障需求,住房保障投入产出效率必然越低。

假设五:城乡收入差距(IncomeGap)对住房保障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为负。城乡收入不平等反映了区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等,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城市的土地消费能力也远高于农村。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对有购房能力的居民几乎没有影响;与之相反,农村更多的中低收入群体成为低收入生活困难群体,地方政府需要加大对住房保障的投入以满足更多住房困难居民的住房需求,住房保障投入产出效率相对下降。本文用城乡收入倍差(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来衡量这一因素。

假设六:社会保障供给水平(percSS)对住房保障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为正。社会保障供给水平表现了地区政府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财力水平。社会保障供给水平越高,说明地区社会保障投入力度越大,进而住房保障等其他基本民生保障投入也越大,地方政府越有能力满足居民住房保障的需求。为排除人口因素的影响,本文选取人均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作为衡量标准。

假设七:人民生活水平(DPI)对住房保障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为正。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直接增加居民的消费,人们购买的商品数量和商品等级随之上升,有购房能力的居民相应增加,区域住房保障财政投入得以满足相对较少的住房保障需求量,最终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为排除人口因素干扰,本文采用人均可支配收入衡量人民生活水平。

(二)模型构建

为了验证上述变量对住房保障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本文在当前体制和经济环境下,以31个省(区、市)每年一个样本,5年共有155个样本,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2。

表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结合Tobit模型的标准形式,构建以下模型:

Yi,t=β0+β1percGDPi,t+β2FinancExpi,t+β3Urbi,t+β4PIRi,t+β5IncomeGapi,t+β6percSSi,t+β7DPIi,t+εi,t

(8)

其中,Yi,t表示2013—2017年第i个省(区、市)各年的住房保障投入产出效率,β为待定系数,εi,t为均值0、方差服从于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项。本实证研究运用统计软件Stata15进行Tobit回归分析,计量结果见表3。

表3 变量一览表

注:1.符号**、***分别表示在5%和1%的显著水平时,拒绝估计系数为0的虚无假设;2.括号内数据为z统计值

(三)结果分析

第一,人均GDP在1%条件下对住房保障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为负。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一个地区的人均GDP越高,地区经济与财力越发达,地区开放程度就越高,因此这些地区应加大住房保障的财力供给,提高住房保障投入产出效率,进而使地区的住房保障水平上升。

第二,财政支出增长率在5%的显著水平上对住房保障投入产出效率有负向影响,这表明由GDP增长带来的财政支出增长速度提升会降低住房保障支出效率。从实际来看也是如此,财政支出增长越快,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地方政府就会拿出更多的财力给予经济社会发展,地方政府提供给住房保障的非财政供给比重更大,而财政供给不变甚至减少,加重了住房保障后续发展的负担。因此,财政支出增长快的地区在发展地区经济的同时,还需要重视对住房保障等基本民生公共物品的供给,解决底层居民的住房问题。

第三,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发展给住房保障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带来了较大压力。这一结论与同类研究的结果一致。其原因在于住房保障发展进程远落后于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造成了大量农民失地,住房保障问题与日俱增。保障房资金供应不足导致大量矛盾的积累,因此地方财政必须提高住房保障资金的供应量以及利用效率,扩大住房保障对象覆盖面,使住房保障发展水平尽量与城镇化水平同步进展。

第四,房价收入比在1%条件下显著,且与住房保障投入产出效率呈负相关,这表明高房价也是一个阻碍因素。由表2可以看到,2013—2017年我国平均房价收入比为8.32,超出(5,7)这一区间,由此看来我国大多数居民对住房的可支付能力不容乐观。一线城市的商品房供不应求,房价高涨,这一现状导致房价收入比过高,住房保障的财政投入不能满足住房需求量的增长,投入产出效率下降。与之相反,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国家福利政策的落实以及住房价格上调幅度较为平缓,人们的购房能力较强,房价收入比偏低,住房保障投入产出效率相应较高。因此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房价偏高的城市应稳定房价,使房价增长的速度与收入水平大体一致。

第五,城乡收入差距与住房保障投入产出效率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但系数较小,且检验结果表明,二者的关系是正向的,这一结论有悖于常理,可能是由于本实证使用的仅是2013—2017年5年的数据,数据不够充分造成的。但是这一结论也从侧面说明,目前我国住房保障政策建设涵盖的范围太窄,较多的住房困难阶层仍旧未能获得政策保障。

第六,社会保障供给水平对住房保障综合效率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且具有正向影响效应,其系数为1.029 502,说明社会保障供给水平是住房保障投入效率的一个显著促进因素。因此,增加地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能够更好地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而推动住房保障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

第七,人民生活水平与住房保障投入产出效率具有正向关系,处于1%的显著水平。这表明持续提高人们的财产性收入和减税降费能够显著提高住房保障投入产出效率。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根据住房保障投入产出效率的时间序列图(见图2)可以得出,大多数省(区、市)的住房保障投入产出效率不高,住房保障投入力度不足,主要体现在住房保障投入产出效率地区差异明显,东部地区住房保障资金利用率低,除西部个别省份外其他各省份对住房保障的财政投入力度都亟待加强。

图2 2013—2017年31个省(区、市)住房保障投入产出效率的时间序列图

住房保障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关注点,不仅应在战略上强调并重视,还应在战术上落实并解决。为发挥保障性住房解决基本民生问题的重要作用,充分实现“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伟大蓝图,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首先,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合理制定住房保障财政支出调整机制。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政府财力的基础,而地方财政应该成为住房保障资金最基础的来源。因此各地区应加强住房保障投入资金的有效利用率,因地制宜采取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住房保障财政支出机制,使相对较少的财力投入带来住房保障效益最大化,让住房保障资金安排真正落实到亟须获得住房保障的居民身上。

其次,在提高居民绝对收入水平的同时稳定房价。随着国民经济的进步与发展,人民收入水平必然会全面提升,但由于房价抬高幅度远远高出收入增长幅度,造成收入对住房负担能力的影响程度很小。因此,建议政府通过政策手段增加投机和投资性需求的成本,尽力减少住房投机性需求,降低居民对房地产价格的预期,从而稳定房价,使更多的居民有能力购买住房,进而减少住房保障的需求量,提高住房保障投入产出效率。

最后,严格限定住房保障福利的接收人群,提高保障资金的利用效率。建议地方政府根据居民的收入确定住房保障准入门槛,同时中央政府对财力薄弱的地区尤其是发达省(区、市)的贫困村镇提供更多的转移支付作为住房补贴,尽可能保证居民都能够享有居住权。

猜你喜欢
投入产出省份住房
城镇居民住房分布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一种车载可折叠宿营住房
聚焦两会!支持合理住房需求,未提房地产税!
谁说小龙虾不赚钱?跨越四省份,暴走万里路,只为寻找最会养虾的您
无锡高新区制造业投入产出分析
基于DEA-Tobit模型的我国2012—2013年群众体育投入产出效益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DEA方法的高校R&D投入产出绩效评价与对策研究——以河北省29所高校为例
因地制宜地稳妥推进留地安置——基于对10余省份留地安置的调研
住房保障与住房援助
堤防工程项目后评价内容浅析及投入产出模型在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