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冬梅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活动要关注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引领学生有机结合生活化素材学习、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善于捕捉生活素材设计教学,让数学课堂更具生活色彩,使学生在熟知的生活化氛围中,主动学习数学知识,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一、 创设良好生活情境,感受数学知识魅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涉及到的知识内容较为浅显,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要想借助捕捉生活素材促进学生发展,教师首先需选择适当的生活素材,要以学生有所了解和接触的事物为主,不能超出他们的认知范围。同时,教师也应培养学生以生活化眼光看待数学问题的意识,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維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
在进行“厘米与米”教学时,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出示生活小蚂蚁在课桌上爬行的短视频,提问:“蚂蚁爬的是哪条课桌边?大家能用各种工具帮它量一量这条课桌边有多长吗?”学生可能回答到:“用铅笔量,大约有5枝铅笔长;用文具盒量,大约有4个文具盒长;”教师追问:“为什么大家测量同一样物体的长度量得的数却不同?你们知道更好更统一的测量方法吗?”学生回答:“用直尺量。”接着,教师带领学生认真观察直尺,引领他们自主得出直尺的特征。然后,教师让学生在尺上找到1厘米的长度,增强对1厘米的感受,并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用问题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
如此,将情境创设与生活素材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培养其自主学习和知识应用意识,初步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
二、 增强教学联系生活,重视数学知识应用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捕捉生活素材促进学生发展过程中,需增强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重视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数学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需要加强和生活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要树立“大数学观”,注重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同时,数学还是一门工具性科目,教师将生活素材引入其中,可使数学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和计算、运算转变为活泼生动的生活化实验,借此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知识应用意识和能力。
在“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具店中一些商品的价格,包括:铅笔0.5元一枝,作业本1元一本,文具盒4.8元一个,橡皮1.2元一块,笔记本5元一本等。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将发现的数字信息进行分类对比,他们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为带小圆点的数和不带小圆点的数,使其通过分类对比,能够直观发现在生活中除整数、分数之外,还有一种带小圆点的数。借此引出小数概念,在新旧知识对比中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并渗透对比思想,为继续探究奠定思维基础。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小数,他们将会想到人们的身高、体重,超市中部分商品的价格,家庭中每月的用电量和用水量等,意识到小数在现象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上述案例,通过以现实生活中学生们亲历的素材展开教学,既能够使其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还有利于他们从生活中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良好习惯的养成。
三、 灵活运用生活素材,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生活素材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通过捕捉生活素材促进学生发展,需深入发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素材,在课堂上灵活应用,丰富生活化教学的形式。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需基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尽量多引用生活素材辅助教学,让他们在熟知的生活情境中自主学习和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同时,教师需借助多样化的生活素材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机会,锻炼他们的观察、分析、操作和思维能力。
以“负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海拔高度对比图,告诉学生可以用正负数区分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然后,教师出示一组正负数,让学生尝试描述正数和负数的意义,加深理解。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积极捕捉生活素材促进学生发展,既是对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还是数学教学的基本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应灵活运用形式丰富的生活素材,精心营造生活化课堂,促使学生在生活素材辅助下,学习能力得以发展、知识水平得以提升。